成功了!我国自主研发成功了!朱雀三号飞天成功

张先生说知识 2024-09-21 03:08:15

据悉,我国蓝箭航天技术公司于,北京时间2024年9月11日中午12点成功发射朱雀三号VTVL-1。

“朱雀三号”在酒泉运载火箭上进行了10公里飞行试验飞行试验,并成功地完成了飞行试验。

“朱雀三号”的研制与试验,是我国航天科技在可再用运载工具上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里程碑。

朱雀振翅,遨游天际,自主研发的分量有多重?

据悉,在实验中“朱雀三号”的总飞行时长为200.7秒,在火箭升空后的约113秒后,发动机第一次关机。

“朱雀三号”在惯性的作用下,飞到了距地面最高处——约一万两千米左右。

经过大约40秒的无动力滑翔,“朱雀三号”下降到了大约4640米的高空,以272米每秒的速度进行了第二次点火。

之后,该火箭开始减速降落,并在离发射场大约三点二公里处进行软着陆并实行了回收。

“朱雀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宇航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从我国踏进航天事业以来,发射的卫星,火箭等荷载量都有很严格的限制,并且如果运载过程中出现了不可控的意外,火箭便成了“一次性用品”。

单颗火箭的研发与发射费用极其昂贵,而“朱雀三号”作为一种可再利用的航空运载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此类事故的发生。

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航天装备的运输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朱雀三号”的运力相较于传统火箭更大,发射成本更低,可发射频次更高,可以极大压缩我国火箭运输的成本。

而“自主研发”这四个字的分量,更是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在完全不依靠国外航空技术的情况下,经过自主研发,研制成功的“朱雀三号”。

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可再用火箭方面的技术核心,不需要依赖他国驰援,更不会被他国卡住命脉。

相较于从前,我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航空技术,到如今从航空材料到核心的航空科技都一手包办,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创新精神”在航天事业上进行了充分的运用。

这让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有了更加完善的自主权和研发权利。

天穹之上的闪耀红星——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每个现代科技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古人的梦想,在生产力不发达年代下古人的“痴心妄想”,在如今的中国却变成了现实。

中国太空探索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明代。

明代的万户可谓家喻户晓,他自幼就有一个“飞天梦”,那就是人能如风筝一般翱翔于天空。

万户最初的想法,是借助火箭的助推作用让自己升空,再在空中支起风筝,模拟滑翔伞的原理在空中飞行。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时的火箭技术并不发达,原本作为助推器的火箭变成了“定时炸弹”,这也让这位大梦想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得出,从古代开始,征服天空的梦想就已经深深植入到中国人的脑海中。

中国航天史上第二个著名成就发生在现代。

1949年,我国刚刚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重新掌握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主权。

彼时的中国,堪称内忧外患,外部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内部的农业和工业仍处于百废待兴中。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我国也依旧没有放弃航空事业的发展,在1970年4月24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轰动了全中国。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这个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名字,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悬挂在天穹之上。

这颗红星成为了我国航天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载人航天接过重担,再创我国航天历史新辉煌

将这颗红星送入太空后,我国仍旧不满足当下的航空现状,决定打开国际航天市场。

于是在1987年8月,中法两国携手合作,首次尝试了“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实验装置进入太空。

这次合作的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丰碑,也为我国日后的国际航天事业奠下了坚实基础。

而这第三座里程碑,是我国在航天工程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载人航天。

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成功测试飞行,能够在天空和地面中间往返开始,我国的载人航天历程正式拉开序幕。

在经历了三次试飞之后,我国测出了准确的载人航天数据,也取得了载人航天的必要条件,在能够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完善了载人航天的安全体系和返地体系之后。

神舟五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火箭横空出世。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了太空,并且成功完成了绕地十四周的航空任务。

2005年,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突破,承载航天员的人数也从一人变成了两人,这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越来越成熟。

“神州”系列载人火箭截止至2013年,共计发射了十枚火箭进入太空,于2013年6月26日完成最后一项任务,由神舟十号飞船载人成功返回地面。

“神舟”落幕,接下来上场的是“嫦娥”探月工程

嫦娥作为我国神话故事当中的人物,自古以来和月亮密不可分,传闻嫦娥是月宫中的仙子,在月亮上与玉兔为伴,一同守望着这座清冷的宫殿。

在第一次载人航天设备和数据完善之后,离地球最近的月球成为了我国的第二个探索目标,因此,中国在2003年3月,正式启动了探月计划,并且以“嫦娥工程”命名。

这样富有中国神话浪漫色彩的名字,预示着我国的探月工程注定是不平凡的。

“嫦娥一号”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中的领头羊,承担了搭载有效探测设备到月球的重要任务。

并且完成了在月球的采样,储存,处理和传输处理数据的重要任务。

这颗老牌运载火箭,在我国共计进行了14次发射任务,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一百,是名副其实的“先锋探索者”。

接下来的探月工程火箭,让月球的面貌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国的探测火箭和探测卫星也越来越多样化。

2013年,搭载着“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并且实现了对月软着陆。

2018年,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发射成功,成为了搭载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中继措施。“鹊桥”的成功发射,让我国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率和应急能力水平大大提高。

也为我国采集月球数据,预测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留了更多时间。

“嫦娥”,“鹊桥”,“玉兔”相继在太空中相遇,成为了互相扶持,彼此信任的“伙伴”。

中国的神话,自此之后也不仅仅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毕竟在如今的月宫当中,“嫦娥”与“玉兔”的的确确存在过。

永不熄火,中国航天只会越来越强

中国人的探究精神,就好像助推火箭的火焰一样,它能够承载起中国航天梦的重量,亦不会轻易熄灭。

从最初的万户的“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能自主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

短短百年的历史,却促成了我国航天科技的一大步。

而在这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学者夜以继日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在共同庆祝我国航天事业更进一步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为幕后的科研人员献上掌声与喝彩。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