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放弃百万年薪,组团出家的30名研究生,后来怎么样了?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2024-11-19 21:39:14

2017年,一篇名为“30名研究生放弃百万年薪出家为僧”的新闻,瞬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许多人不理解为何他们要放弃大好前程、优渥的生活选择出家。对此,有人觉得他们是有难言之隐。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如今他们又怎么样了?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

皈依佛门

2014年,湘潭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来到了四川仙女山上的云海寺。

当他来到破败的云海寺时,被这个荒凉的景象吓了一跳,云海寺坐落于云雾缭绕的仙女山,从三国时期建寺,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

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云海寺遭受到了时间的摧残。

研究生见到云海寺的第一面,就是残破的房屋和人烟罕至的小径,庙宇的屋顶和墙壁只能堪堪起到遮风挡雨的功能,路边的青苔也沿着道路的方向,蔓延至整个房门。

这样的景象让当时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研究生内心十分震撼,高科技化的社会中,别说是青苔,就连这样的断垣残壁也很少见到。

当得知但仍有四名僧侣住在简陋的云海寺,进行着与鸣鸟为伴,与竹林交友的苦修之时,更是让他肃然起敬。

在与僧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后,他更是被住在这里的大师所折服。

生活在云海寺的僧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对年轻的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这名研究生的云海寺之途并不是偶然,事情的起因还是源于他小时候对佛教的好奇。

当初还在小时候的他对佛教颇为感兴趣,但是在家庭的压力下,大学期间他只能选读法学学位。

一直等到他考上了研究生,家里才放松了对他的监管,在研究生期间,仁卿法师才能自由地、真正地钻研佛法文化。

随着对佛教了解的加深,他逐渐领悟到佛法的真谛,将生活中的纷扰之事看做过眼云烟,不再过多得计较个人的得失。

将对佛学的领悟运用到生活之中,让他受益颇深,在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校成为一名教师,不管是同事还是学生,都对他评价很高。

体面的职业,高薪的生活,在别人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一生却并不是他想要的日子。

直到前往云海寺的旅途结束后,仁卿法师才切实意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想要离开学校,到云海寺定居,将这座千年古刹焕发出属于它的光辉,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不停地盘旋在他的脑海。

他越来越向往前往佛门诵经敲钟的日子,他选择勇敢追求自己,为自己而活一次,于是他毅然辞去工作后,和家里坦白要当和尚。

但面对儿子的举动,父母并不能理解他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生活,自己的儿子说辞职就辞职,还要出家当和尚,简直就是危言耸听,对于他的做法,父母是坚决反对。

但是不管他们如何劝阻,都动摇不了儿子皈依佛门的决心,将自己凡事生活的一切打点好后,仁卿法师踏上了出家的道路。

在峨眉山,他接受了方丈的剃度,被授予“仁卿”的法号,从前的他已经了却红尘,如今作为仁卿新生于世。

重返云海寺

受戒之后,仁卿法师孤身一人云游回到云海寺,在云海寺的日子里,仁卿法师不用再面对他人的尔虞我诈,也无需理会社会中的人情世故。

在云海寺中,与自己独自钻研佛法不同,他时常会和同寺的僧人论法,在和他人的探讨中,让仁卿法师意识到,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书本上的汉字,而是来源于内心的觉悟和修行。

其余四个僧人早就在日复一日的清贫日子中磨练了自己内心,能够在清平宁静的日子里坐禅参悟。

仁卿法师刚刚从城市中而来,难免心中浮躁,渐渐的仁卿跟随他人日落而息,日升而起的生活中,学会了割舍物质的欲望,适应了清贫的生活。

虽然过得简朴而又平淡,但是内心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仁卿法师自己在云海寺中过着云淡风轻的生活,但是关于研究生出家的新闻在全国各地炸开了锅。

全国各地众说纷纭,对于仁卿法师的做法民众们贬褒不一,他的事迹,也让一些想要出家但是又犹豫不决的人下定了决心。

在仁卿法师的感召下,又有两名硕士,一名博士在云海寺剃度出家。

他们或是羡慕闲云野鹤的日子,或者是厌恶公司间的交易应酬才选择来到这里,只不过,大家都是因为渴望参禅打坐的宁静生活才会聚集在一起。

来的人多了,原本的小菜地不足以支撑众人的饮食,他们不得不额外开辟了一块菜地,以便能实现自给自足。

看到他人在自己的影响下来到云海寺,仁卿法师仿佛看到寺庙重现香火旺盛的希望。

念着自己重振云海寺的初心,他开始号召大家都投入到重建云海寺的行动当中,他们买来油漆,掩盖住墙壁上原本被日晒风吹的痕迹。

墙角的青苔被清除,角落的野草也被拔掉,参禅院的旁边种满了竹子,为以后来寺庙参禅的香客创造一个宁静的庭院,提供良好的静心冥想的机会。

他们还尝试自己修建上山的路径,但是因为难度过大,山路被修的磕磕绊绊,东一块西一块的模样让人看了下不去脚。

即便这样在僧人们的修缮之下,原本被丛林不断侵占的庙宇,隐约可以窥见旧日辉煌的景象。

时光荏苒,云海寺迎来了一批有一批的僧人,最终在仁卿法师和其他人的帮助下,将要恢复旧日的荣光。

随着他们修建寺庙的动作越来越大,也吸引来了更多出家的人,一直到2017年,总共有30名高材生到云海寺剃度出家。

云海寺的新生

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学术一流学校的硕士和博士,最次的也是普通院校的硕士,昔日的天之骄子剃去头上三千青丝,只为让自己的内心寻得一处归处。

听说原来庙里的僧人想要修路,但是碍于资金和劳动力的限制,只能被迫停止工程,刚刚加入不久的硕士和博士们,二话不说拿出了自己的积蓄继续帮助他们。

钱有了,但是更大的难题又随之出现,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外面的建设队伍都不愿上山修道。

看到没人愿意接活,这些“高材生”们又另辟新径,开始大量购置水泥、石板等工具,要自己修一条“参佛”之路。

原本用来敲代码、签合同的手搬起了一袋又一袋沉重的水泥,将其倾倒在自己脚下泥泞的土地之上,慢慢修建出通往云海寺的道路。

不同于城市的炸鸡烤肉,清汤斋饭是他们每日的饭菜,但是没有一个人对繁重的劳动和清汤寡水的饮食提出质疑,毕竟苦修也是出家的修炼。

白日劳作,夜晚诵经,起初还有人不能适应这样的时光,但是在互相鼓励之下,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慢慢地,他们发现时间不再难熬,每天都过得平淡但充实,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条平整的道路从山脚下,一直通往庙宇的山顶。

除了修建道路,他们还为漏水的房屋按上了新的瓦片,完成了寺庙内部的保护和修缮,在30名高材生僧人的贡献和努力之下,云海寺焕然一新。

半年的时间里,他们从都市精英的角色蜕变,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出家之人。

本来不少好事者听说了五指不沾阳春水的高学历人才自己动手修庙,还想着看他们的笑话,却没想到这群人居然真正坚持下来了。

随着事迹的广泛流传,云海寺吸引了数不清的游客和佛学爱好者来一探究竟,等到了地方,曾经来过云海寺的旅客们都惊叹于眼前的变化。

眼前宽阔的道路替代了原来的土路,走上去再也不会让人感觉难以下脚,等到了山顶,干净整洁的寺庙呈现在众人眼前,屋舍俨然一新。

僧人们身着简朴的僧袍在殿前诵佛念经,没有一个人会变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云海寺一传十十传百,每天都有无数的香客前来烧香拜佛,寻找片刻的安宁和慰藉。

望着慕名而来的人们,仁卿法师完成了一开始的愿望—重振云海寺。

但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在这段经历里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除去一直坚守在云海寺的四名僧人,其他人都是放弃从前的工作,半路出家。

他们其中不乏年薪百万的成功者,也有程序员、大学教授等社会精英人士。

对争议的回答

云海寺的出名也让当时30名高学历人才组队出家的事情被重提,针对此种现象的争议又出现在大众之间。

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依旧坚持自己的本心,从不动摇自己的决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名在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的硕士。

与仁卿法师的经历有所类似,他从小也喜欢精读佛法,体会其中的奥妙,只是生活的追求,让这名年轻人选择放下手中的经书,走向现实,成为一名程序员。

曾经的他斗志满满,怀揣着满腔的热血走上了现在的岗位,但是重复单调的生活让他的人生轨迹变成了一条单直线的列车,永远驶向既定的方向,人生一眼就望到了头。

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染上了世俗的风尘,失去了眼里的光芒,要成为一具行尸走肉,陷入精神内耗的他,选择重新翻开落灰的佛经,寻求内心的解脱。

当听到仁卿法师出家的事情,他受到了内心的鼓舞,与其在城市中蹉跎一生,倒不如选择勇敢一把,来到云海寺出家,为自己而活。

还有一名女博士也是如此,她听说仁卿法师的事迹后,放弃教授的称号,她想要解放自己的心灵,来到云海寺探索另一条人生的可能性。

这些人在社会中无一例外都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但是都愿意为了追求心中的安宁,将身外之物放在第二位,接受心中最真挚的祈愿。

也有人觉得这些人已经出家当和尚,无法赡养家中年老的父母,为了回应这些人,仁卿法师表示寺庙旁边已经修建了一栋尽孝堂。

这个房间用来安置寺庙中部分僧人生活无法自理的父母,尽孝堂的食物完全免费,其他设施也一应俱全。

闲暇之余,他们还可以探望自己的父母,陪伴父母的时间甚至比工作时还要长。

现如今,他们依旧在云海寺心无旁骛地修行,通过禅修冥想,不断使自己的内心富足,有的时候还会受到佛学院的邀请前去讲经。

在别人看来,放弃年薪百万的生活是不可思议,但是对于这些勇于追求精神的人而言,钱财和名利只是紧固自己的枷锁,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参考资料:

迭部融媒:2017年,30位研究生放弃百万年薪,集体出家当和尚,背后真相揭开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