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政治中心不在陕西西安丰镐,有历史文献证据和出土文物证据?

朴木说过去 2024-09-25 17:15:24

距今8500年、兼有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的河南裴李岗文化的代表父系O-F325在藏缅语族人群密集分布的西南和青藏区域的占比相对较少,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沿海地区乃至于吉林、黑龙江二省的占比相对较多。

河南发现了中国罕见的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共存、地层连续变化的古文化遗址。

河南仰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没有之一),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最重要源头,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于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仰韶文化),从此中国有了可信的7000-5000年石器文明史。

自9000年前的河南贾湖文化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庙底沟文化到河南中原龙山文化、河南新砦文化、河南二里头文化、河南商文化,从陶鼎到青铜鼎,河南地区的古文化一脉相承、没有中断。

但是,陕西关中区域在仰韶文化中期既无用鼎传统,又无随葬陶鼎的葬俗。

体现在用鼎传统上,陶鼎在新石器时代不是关中地区的典型器物。关中及汉中地区半坡类型基本不再有鼎。

仰韶文化中期时,关中地区没有用鼎的传统,更不见有随葬陶鼎的葬俗,这在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中不断得到证实,如近年来经过大规模发掘的高陵杨官寨遗址,在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的灰坑、房址、墓葬中,均未见陶鼎的踪迹。

2024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院发表了《古代基因组样本揭示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农人的种群动态》,介绍了12个在河南仰韶村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期的古人基因信息。12个古人中,有6个父系成功提取。其中3个C2南、2个O2a、1个N。

龙山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国南部人群与东部人群扮演了相对主动的角色。

庙底沟二期文化分布以豫西地区为主,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前4900至前4800年。

在2019年第4期的《华夏考古》中发布的、由吉林大学的崔银秋等人撰写的《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古代居民DNA 分析》一文,展示了龙山文化人群DNA信息的冰山一角。该文中的研究检测了瓦店遗址出土的8个龙山时期的个体的DNA,其中测出的唯一一例父系属于O-F3386。其上游O-F46,占总人口的10.05%左右。

河南中原龙山文化最早出现于4900年前的豫西、豫北、豫东一带,最晚在3900年前的晋西南地区结束。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分布以晋西南地区为主,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年代约为4500年前至3900年前。

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分布以陕西泾、渭流域为主,年代约为4300年前至4000年前。

石峁遗址,峁发育典型,属于不宜于发展农业的环境条件。实际上,囿于寒冷的气候和水利条件,目前仍有不少区域处于“望天收”状态,牧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为了应对龙山晚期各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石峁遗址的选址地势更为陡峭,巨大的沟壑将遗址区切割为细碎的区块,不利于发展农业。当时的气候比较干冷,农业不可能发达,其经济形态中牧业经济形态下形成的政体与中原区域的政体在业态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石峁遗址的砌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水平控制,在坡地更是顺地势起伏自由摆放石块,极易在砌浆材料流失或地震状态下产生滑动。这种带有野性的建筑风格背后反映的是粗放、不拘细节的族群性格,这种性格一般不属于农业经济形态下的人群。

石峁遗址的建筑反映了当时雨量较少的事实。干冷的气候一直到石峁遗址晚期仍未改观。

发掘报告公布了在皇城台废墟中发现了“筒瓦”残片,筒瓦之名一般与板瓦相互扣合时才使用,目前尚未见板瓦实物。

考古调查报告提到在皇城台坡下发现直径约1.5米,疑似柱础的圆饼形大石块3处,被访者说曾见过历史上皇城台顶部有排列有序的直径达80厘米左右的木柱,但其详细的文图资料尚未公布,不知其构造关系。在已知资料中,整个先秦时期,中国建筑柱与础的形式尚未见到这种面貌。

外城是石峁遗址的晚期建筑,打破外城东门南墩台的地面石砌建筑,窑洞建筑,厚重的石墙构造与狭窄的门口属于典型的抵御寒冷的技术构造。

地穴式建筑最怕的是水的侵害,该处建筑遗迹中,窑洞室内与室外高程相同,没有出现防范雨水倒灌的阻水构造。院内未发现蓄排雨水的构造与设施,而这种构造与设施在今天的地坑院(地窨院)中是必需的。

石峁城址范围内及近旁没有更晚的同类石构建筑发现,所谓“秦长城遗址”,应即已被确认的石峁城址。

2016年发掘皇城台东侧的门址,门外有南北向呈长方形广场,“在广场中南部还发现一些铜刀、石范等遗物”。发掘简报透露出皇城台出土多件铜器和石范,但只举例一铜刀和一环首刀石范,且只有出土地点和图片,既没有描述遗物,也没有介绍出土情况和伴生物。这样,石峁城的发现,迄今报道只有铜器和石范,且未介绍它们的赋存背景。发掘报告更未涉及到任何与熔炼铜的炉具、炉渣、碎铜、木炭等遗物,以及铸造铜器场所的遗迹,同样没有证据说明石峁城存在铸铜活动乃至铜工业。所出铜器甚至石范有可能属于传入的物品,年代也待进一步判明。

洛阳即洛水之阳,是洛河北岸,洛河与伊河所哺育的区域被称为“中国的两河流域”。

刘皓芳博士的论文“河南二里头遗址夏代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于2011年中科院遗传学发表,研究经过同行评审获得科学界认可。最后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二里头夏代人群主要留在了当地,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向西北和东北迁徙,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向东迁徙到了海上。看来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匈奴乃夏后氏并非空穴来风。

2024年7月,以马昊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古代基因组揭示了中原地区的长期遗传稳定性》,通过对从西周到清代这3000年之间,河南地区70个古代人类的DNA数据研究,发现河南渑池鹿寺西遗址古代人群长期保持了基因的连续性。

来自西周12个,3个男性,父系主要是O2a-F8(2个)和C2南(1个),距今2970±30年前,其中C2南的个体为C2-F10036,是一个疑似殷商王族后裔,但从其墓葬看,似乎社会地位只是平民,显示西周灭商后,商人王族同宗沦为普通平民。

来自春秋的个体18个,5个男性,父系主要是C2南(3个),其次是Q(1个)和O2a-F8(1),根据以往的考古学数据,渑池地区在春秋时期,有一部分姜戎被晋国国君迁居到此,并与当地晋国国民混居,考古学者认为“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多为南北向,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两种”,其中仰身直肢葬代表了晋国土著,屈肢葬则多为被迁移至此姜戎,这些线索可能显示姜戎中C2南比例较高,Q更可能是晋国统治下的小方国(如此前发现的倗国),O2a-F8个体更可能是西周晋国人群的延续。

在经历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后,唐代个体和清代的河南渑池古人,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变现出与周代、秦代的任何轻微差异,也没有发现的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常染色体成分,似乎历史时期这些民族大融合集中于统治阶级上层,并没有触及到边缘底层平民墓人群。

按《逸周书·度邑》和何尊铭文记载,武王时已计划在洛阳盆地建立东都,只是未及实施。

西周时期关中东部还有大面积湿地沼泽,尚未充分开发,丰镐的区域条件差。

周原遗址衰败后,周边也未见春秋时期遗存,直到战国晚期才有聚落再次出现。

洛阳已经出土王器有成周铃;丰镐的铜器未见王器出土。

洛阳西周晚期城址的发掘报告没有公布城址规模,依比例尺度量,城址东西长约2600米,南北宽约1900米,与周原西周晚期城址非常接近,见《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

宗周是西周王朝的首都,但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材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宗周的位置。秦汉时期的传世文献则众口一词地说宗周即镐京。

目前,丰镐遗址目前都还没有发现城址,估计将来应有发现,但沣东、沣西8-9平方千米的遗址内不太可能容纳5平方千米的城址。

自夏至清,朝朝皆有遗民,国国皆有义士,唯独秦无遗民更无义士。

自楚霸王汉沛公率军攻破关中后,秦人做鸟兽散,终汉一朝,无一个秦人替故国秦朝「鸣冤叫屈」。

古人的观念天圆地方,又无边无际。

高中统编教材里,镐京和洛邑均为王畿,归周王直管。另外,成周洛邑是铁定事实,有大量历史证据和考古出土文物支持。

天地之中在河南登封嵩山脚下,有告城镇观星台,有周公测影台,有郭守敬测影台,说明周公先测日影,量地中,之后建洛邑。

天下人都知道宅兹中国指当时的天下之中洛邑!当时周武王临死说的话给天下人说的!

《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

经周公卜算,得出结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现在各大央媒也有多次报道,争议不存在。

不管谁铸的九鼎,作为象征天下的九鼎,必放中国,为啥不安放牧马人的镐京呢?

周武王封的殷纣王之子造反,使得武王征讨,不得不杀了首犯纣王之子,余皆不追究责任,又封纣王的叔叔微子在商丘,安置商朝移民,建立宋国。

武王铸九鼎放洛阳后,楚庄王来洛邑问鼎叫做问鼎中原。

秦武王来洛邑扛鼎,砸断腿,临死还说“吾生于西戎,未视中原繁华,今一游巩洛,死而无憾!”

西周时期的板块不会西至中亚吧?

对于是不是中心区域 ,丰镐的唯一优势就是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的交通枢纽。

武王克大邑商后。 在镐建立的周, 史称西周 ,初建国都之地 ,但是铭文载述多是宗周和成周之事 。

何尊铭文开篇就是:“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 。

成周如果不是洛邑,何尊就不会存在,什么叫“初”呢?说明成王刚刚迁到成周。相反,如果镐京是成周,而镐京早在武王灭商前就是周宅了,那么请问周成王还迁什么呢?

成王五年时,成王已经在镐京五年,即使大部分时间在周原,也不可能一次没有去过镐京,为什么还叫“初…宅于成周”呢?

完成“宅于成周”工作后,他为什么要“复禀武王”呢?

镐京本来就是武王建的,是武王的宅,成王如果刚迁过来,他还需要告诉老爸一声:爸爸,我完成了你的遗愿,迁到中国了吗?。

对此,搬弄是非还得是西方民科再诋毁也没用。中原腹心的历史文化令西方羡慕嫉妒恨。

成周洛邑,被国家权威认定,被西安民科非得说成周镐京,听着不别扭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西方人果然不认祖宗。

可见,丰镐实际地位在西周时期不怎样 。

西周《克钟铭文》“王亲命:克 遹泾 东至于京师。”。丰镐在泾水哪呢?

考古研究表明,丰镐遗址的祭祀与青铜器铸造遗址没有洛阳的规模大。

西周时期丰镐附近的贵族墓没有洛阳的多。

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丰镐没有洛阳的多。

在丰镐附近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天子墓。东周时期的洛阳周天子墓让盗掘严重, 而且几乎都发现了。

丰镐遗址发现的实际东西会说秦国给破坏了。洛阳的西周祭祀台遗址、 青铜铸造遗址 和大型贵族墓葬区域 就是因为东周时期的扩建和秦时期的扩建, 城墙 同时被毁。成周王铃在洛阳出土, 4个凸兀的大字,流落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王成周铃。

丰镐所谓西周的王陵在西安 很早已经被实际探测为战国时期的。

0 阅读:132
评论列表
  • 2024-11-02 21:39

    宝鸡周原是“宗周”,西周国都在“沣”“镐”二京是为“成周”,西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京”的都城,周成王时期才营建陪都洛邑(只是为了管制殷商遗民),也就是说在夏、商、周初是没有洛邑这个地方,平王东迁才将“洛邑”升格为“洛京”,洛邑(洛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陪都,同时也为后来历代王朝的“一京多都制”开创了先河

  • 2024-11-02 21:38

    西安是西周“沣”“镐”二京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京”的都城,成王时才营建洛邑视为陪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陪都”由此开始,也就是说成王之前是没有洛阳这个称呼,平王东迁才升格“洛邑”为“洛京”,定都在西安的西周是大一统,平王东迁天下大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定都咸阳(咸阳有大部分在西安境内)天下一统,秦末天下大乱,汉初刘邦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天下一统,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刘秀夺得天下定都洛阳,汉末天下大乱三国并起,司马氏夺得天下西晋立国定都洛阳,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由此开始了“五胡乱华”南北朝”近三百年的大分裂时期,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称王称帝,隋恭帝杨侑禅位李渊李唐立国定都长安,唐末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历两代李唐灭亡,隋、唐两朝的根基都在关中,但凡定都在西安都是大一统的正统王朝,迁都或定都在洛阳的除东汉是借了西汉的光,曹魏、司马晋、北魏、武周、五代梁、唐,都是短命而且都不是大一统的王朝

  • 2024-11-02 16:16

    无聊的韩国人。

  • 2024-11-01 12:21

    写这种无脑偏私文章,不仅有损自己德行,还给豫省人招黑。

  • 2024-11-04 16:19

    瞎扯淡,中原有龙山文化?好意思借龙山文化贴金自己,新砦二里头有几块龙山文化的玉礼器就敢号称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新砦二里头文化断层200年还没中断[笑着哭],再者石峁龙形雕刻牙璋,齐家文化七孔玉刀,宝墩三星堆陶盉、高柄豆都能在二里头找到传承,马家窑文化才是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方,怎么传播没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