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飞行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在这些传说中,人们幻想出各种能够飞翔的神灵和英雄。而在现实世界中,古代中国的发明为人类的飞行梦想提供了最初的灵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据考证,东周人墨子 “花了三年时间,用木头造风筝,飞上天”。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材质,使其更加轻便耐用。风筝的出现,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娱乐,也让人们对飞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除了风筝,中国古代还有竹蜻蜓、孔明灯、火箭等发明,这些发明都蕴含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原理。例如,竹蜻蜓揭示了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基本原理,孔明灯则预示了热气球的飞行原理,火箭更是现代航天技术的重要基础。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人们也对飞行进行了勇敢的尝试。他们用羽毛作成翅膀,从塔上或高处跳下,试图模仿鸟的飞行,但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科学地研究了飞行问题,他留下了大量关于飞行研究的记录。在达・芬奇的智慧笔记中,有着大量关于飞行研究的记录,包括他对小鸟飞行的观察。他设想了一种依靠飞行员自身提供动力驱动的飞行器,即 “扑翼飞机”。虽然达・芬奇的发明在当时无法实际应用,但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航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古代中国的发明和西方的探索共同为人类的航空航天发展史奠定了基础。这些早期的尝试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却展现了人类对飞行的执着追求和无限向往。
二、轻于空气飞行器的发展(一)气球飞行时代1783 年,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实现了人类首次热气球载人飞行。他们原本是造纸厂的普通工人,在一次工作中,看到工厂里的碎纸片在篝火间跳动,从而产生了制造能飞上天物品的想法。经过研究与测试,成功发明了热气球。1783 年 11 月 21 日,蒙哥尔费兄弟二人乘坐自己制造的热气球飞行了 25 分钟,这一壮举标志着人类向天空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年,法国物理学家贾克・查尔斯也开展了氢气球的研究工作。1783 年 8 月 27 日,查尔斯放飞了一个直径将近 4 米的氢气球,它升空后飞行了 45 分钟,飘到了 25 千米以外后落地。1783 年 12 月 1 日,查尔斯亲自驾驶他制作的氢气球与 M.N. 罗伯特成功升空,他们飞行了两个小时,飞行距离 36 千米。
气球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新的探索方向。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用气球作为侦查,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强国的标准配置。1905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日本购进两个 “山田” 式侦察气球。该型气球为椭圆形,直径约 3 米、长有 10 余米,用缆绳固定在大绞盘上,由士兵摇轴旋转升降。气球下悬吊篮,可以载人,升空后进行侦查,也可以指挥地面部队。1908 年,清朝新军三个镇(师)先后组建了气球侦察部队。
(二)飞艇的兴衰1783 年,一对来自法国的兄弟首次进行了热气球升空。另一位来自法国的师兄改进了热气球,用一个封闭的鱼形气囊代替了上面的热气球,然后在气囊末端加了一个鱼形桨,模拟了鱼的外形游动的状态,这便是飞艇的雏形。在接下来的 100 年里,飞艇的发展虽然缓慢,但驱动力从人力变成了电力。直到齐柏林飞艇的出现,飞艇的黄金时代终于来临。
1900 年,德国齐柏林伯爵建造了第一艘硬质飞艇。所谓硬飞艇就是硬骨架,飞艇内部有钢丝,氢气囊放置在骨架内部,然后用棉布将整个骨架包裹起来。齐柏林飞艇率先采用内燃机作为飞行动力,使飞行的速度、高度、安全性和载重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于是齐柏林飞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架民用飞机航空公司,并开始经营短途旅游项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艇在执行侦察和轰炸时发挥出优势,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但随着一战的进行,各国军事实力发展,飞艇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因为飞艇里面全是氢气,外壳还是棉的,一不小心就会着火。尽管如此,各国仍在不断打压飞艇的发展。
1928 年,以齐柏林飞艇命名的齐柏林飞艇诞生,这艘飞艇是当时最先进的商用飞艇,刷新了多项世界第一。然而,1937 年 5 月 3 日,兴登堡号飞艇在降落时尾部突然起火,仅仅过了五秒,火势就蔓延到了飞艇的头部,三十秒后飞艇从天而降。这场灾难共造成 36 人死亡,也成为了飞艇的绝唱。此后,飞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重于空气飞行器的诞生莱特兄弟与航空新纪元1903 年 12 月 17 日,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正式拉开了人类动力航空史的序幕。“飞行者一号” 一共进行了 4 次飞行,最好的成绩是用 59 秒的时间飞行了 260 米。虽然与现代航空飞机的里程相比微不足道,但这一壮举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奥佛 - 莱特和韦伯 - 莱特两兄弟原本经营自行车,对机械制造技术十分在行。他们从 1896 年开始研究飞行,并立志制造出一架用引擎驱动的飞机来。与其他飞行设计爱好者不同,他们很重视理论,并阅读了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有关文献。为了读李塔尔的著作,他们还顽强地学会了德文。经过数年的反复摸索,莱特兄弟终于制造了第一架飞机 “飞行者 1 号”。
1903 年 12 月 17 日上午 30 分,奥维尔驾驶该机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动力飞行,飞行距离为 36 米,在空中逗留了 12 秒;随后,又由哥哥韦伯做了一次飞行,结果在 59 秒内飞行了 3200 米。第一架飞机就这样诞生了。
莱特兄弟继续对飞机进行改进,于 1904 年和 1905 年分别造出了 “飞行者 2 号” 和 “飞行者 3 号”,1905 年 10 月 5 日韦伯驾驶的飞行者 3 号持续飞行了 38 分钟,航程达 39 公里。也就是说,“飞行者 3 号” 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实用效能。
莱特兄弟确信一个飞行器的时代已经来临。之后的几年,他们一面改进飞机性能,一面在世界各国做飞行表演,向人们显示人类飞行之梦已经成真。
莱特兄弟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架飞机,这一举动对当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开创性成就彻底改变了交通,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出生和长大,他们早期的生活和教育为他们今后在航空领域的开创性成就奠定了基础。
莱特兄弟开了一家自行车行,利用自行车行的收入进行飞机发明的试验。他们几乎阅读了所有前人关于飞行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莱特兄弟俩的知识视野,使他们接触到了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为他们日后的飞行试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空暇的时候,莱特兄弟二人就到郊外去观察各种天气动态,记录下风和气流变化情况及鸟类飞行动作。
从 1900 年至 1902 年期间,他们除了进行一千多次滑翔试飞之外,还自制了二百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风洞试验,修正了李莲塔尔一些错误的飞行数据,设计出了较大升力的机翼截面形状。滑翔机的留空时间毕竟有限,但假如给飞机加装动力并带上足够的燃料,那么它就可以自由地飞翔、起降。于是,兄弟俩又开始了动力飞机的研制。
莱特兄弟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不久,他们便设计出一种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和高效率的螺旋桨,然后成功以把各个部件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他们在 1903 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 “飞行者” 1 号,这架飞机的翼展为 13.2 米,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后,两副两叶推进螺旋桨由链条传动,着陆装置为滑橇式,装有一台 70 千克重,功率为 8.8 千瓦的四缸发动机。这架航空史上著名的飞机,现在陈列在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内。
1903 年 12 月 14 日至 17 日,“飞行者”1号进行第 4 次试飞,地点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第一次试飞由奥维尔・莱特驾驶,共飞行了 36 米,留空 12 秒。第四次由威尔伯.莱特驾驶,共飞行了 260 米,留空 59 秒。1906 年,他们的飞机在美国获得专利发明权。此后,莱特兄弟继续改进飞机,并进行飞行试验,继续将飞机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延申延长,并坚持一生,为之奋斗。
四、航空航天在战争中的发展(一)一战中的飞机一战初期,飞机只作为侦察机出现,战争后期飞机成为战场上重要力量。1914 年 8 月一战爆发时,参战国只部署了 500 多架脆弱且没有装备任何武器的单翼机和双翼机,军方飞行员就像是空中司机负责把侦查员送到空中了解敌军的动向。随着战争的进行,摄影代替素描和笔记成为空中侦查的新手段,飞机携带着笨重的照相机日复一日奔赴前线,拍摄无边无际的战壕和炮台。除了早期的侦察外,战斗机还用于对敌投放炸弹,最初的炸弹只是手榴弹或者改良的炮弹,但能够摧毁工厂和铁路的射弹很快问世。1917 年轰炸机专家研制出了炸弹架和轰炸瞄准器,自此当具备空中优势时轰炸机可以在白天展开空袭,不具备时就换到夜间。
一战初期飞机外观多为双翼或三翼,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造材料方面,早期的飞机使用木质骨架帆皮蒙布,将纺织布包裹在飞机木质或是金属的结构上,再涂上不透水、不透气的材料。随着战争的发展,各国开始全金属战机的研制,催动了飞机蒙皮由布制向金属材料转变。一战结束时,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已达到 200 千米/时,升限高达 6 千米,重量接近 1000 千克,发动机功率达到 169 千瓦,大多配备 7.62 毫米的机枪。
(二)二战中的飞机二战期间战机的作用完全显现出来,空军发展至今已成各国重点兵种。二战主要战场上都爆发了大规模的空战和空中轰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外观结构上,一战是木头帆布制双翼机,二战是全金属单翼机,喷气机。德国 ME - 262 喷气式战斗机生产了上百架,还有近百架喷气式轰炸机。二战时期的飞机大都为单层机翼,有双螺旋浆或者单螺旋桨式的飞机。
制造材料方面,发展至二战,虽然仍有部分布制蒙皮的飞机在使用,但金属战机基本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使用不锈钢骨架和铝合金蒙皮。二战之后,随着人类对于飞行速度的不断追求,钛合金以其超高的刚度、强度以及耐高温性能登上了历史舞台。发展至今,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常规飞机的蒙皮材料主要采用高强铝、镁合金,某些高性能飞机采用钛合金或复合材料。例如 A380 的机身上蒙皮壁板由铝合金和玻璃纤维构成的复合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拉伸抗疲劳性能。
五、航天时代的开启(一)加加林开启人类太空之旅1961 年 4 月 12 日凌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灯火通明,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即将开始。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 “东方一号” 飞船起航,在最大高度为 301 公里的轨道上绕地飞行一周,并于 10:55 安全返回,总用时 108 分钟。加加林的太空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在返回地球时,由于输电缆没有按时断开,设备舱无法脱离座舱,东方一号以惊人的速度下坠,地面控制台对此束手无策。但就在所有人都绝望时,奇迹出现了,座舱与设备舱竟在高速旋转中自动分离。加加林在 7000 米的高空选择用跳伞的方式降落,而就算是现在,跳伞的最大安全高度也不过是 5000 米。加加林的成功飞行,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为人类探索宇宙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二)美苏太空竞赛与航天事业发展加加林的成功刺激了美国,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愈发激烈。美国实施了阿波罗计划,历时 11 年,耗资 255 亿美元,先后有 12 名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期间,苏联也在不断推进航天事业,发射了多座空间站。1971 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空间站 “礼炮” 1 号,从此载人太空飞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礼炮” 1 号在太空运行了 6 个月,完成使命后在太平洋上空坠毁。此后苏联共发射了三代 7 座空间站,开展了大量的空间试验与研究。
(三)各国空间站建设1993 年,以美国和俄罗斯为首,包括欧洲空间局 11 个成员国、加拿大、日本、巴西等总计 16 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研制了国际空间站,并于 1998 年开始在轨建设,2011 年,国际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阶段。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
中国的空间站发展计划于 2010 年批准立项,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2016 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 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室,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研究。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18 时 48 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2 年 10 月 31 日 15 时 37 分,中国空间站 “T” 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2023 年 5 月 30 日 16 时 29 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5 月 30 日 18 时,神十六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进驻空间站,与神十五航天员乘组完成 “太空会师”。6 月 4 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航天员乘组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目前,正在空间站的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计划于今年 11 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在他们返回前,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将于 2023 年 10 月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仍由三名航天员组成。
六、关键阶段与重大事件(一)中国载人航天关键阶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进入了关键时期。未来,将继续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人类探索太空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空间站建设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空间站的功能和设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提高空间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太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在航天员培养方面,中国将加大对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力度。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航天员,为长期的太空探索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太空科学研究方面,中国将充分利用空间站的优势,开展一系列前沿科学研究。涉及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为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全球航天重大事件星舰试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在 2024 年 10 月 13 日进行了第五次试飞。此次试飞成功测试了被戏称为 “筷子夹火箭” 的全新火箭回收模式,引发全球关注。“星舰” 火箭总长约 120 米,直径约 9 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级是长约 70 米的 “超级重型” 助推器,第二级是 “星舰” 飞船,两级均可重复使用。该火箭的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能够完全且快速重复使用火箭,将大幅减少将货物或人员运送到地球轨道和深空的时间和成本。
欧洲深空任务北京时间 10 月 7 日晚,一枚二十三手的猎鹰 9 号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将欧空局的赫拉(Hera)任务送入行星际轨道。探测器预计 2026 年底抵达近地小行星 Didymos 及其卫星 Dimorphos,这也是 2022 年 NASA 开展 “人类首次行星防御演习” 即 DART 任务的对象。赫拉任务携带了一枚主探测器和两颗 6U 立方星,将进一步研究 Didymos-Dimorphos 小行星系统,并评估 DART 任务的撞击效果。
火神助推器事故火神火箭第二飞助推器爆炸,惊险入轨。2024 年 10 月 4 日 19 时许,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火神 / 半人马(Vulcan/CentaurVC2S)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 41 号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起飞后不久,一侧的助推器疑似发生爆炸,但最终火箭将搭载的模拟载荷送入轨道。尽管助推器出现问题,但 ULA 官方态度相对较为乐观,官宣成功。对于本次助推器事故,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表示无需调查。
旅行者 2 号设备关闭因旅行者 2 号电力水平持续下降,NASA 任务控制团队不得不再次关闭探测器上的科学仪器,以节省电力。到 2030 年代,旅行者 2 号仍有能力继续运行一台科学仪器,但在这之前必须选择关闭其它仪器。1977 年发射升空的该探测器携带了 10 台科学仪器,现在已停用到第 7 台,即用于太阳风观测的等离子科学实验设备(PLS)。关闭命令是在 9 月 26 日通过深空网发出的。信息用了 19 个小时抵达旅行者 2 号,团队又花了 19 小时收到回传信号。旅行者 2 号在 2018 年被宣布进入恒星际空间,目前距离地球 205 亿公里。
七、未来展望(一)技术创新引领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在未来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将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可以用于优化航天器的设计、导航和任务执行,提高航天任务的效率和安全性。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环境和地球大气变化,为航空航天活动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支持。量子通信技术则可以为航空航天通信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航空领域,新型发动机技术、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将推动飞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下一代航空发动机将朝着更高效率、更低排放和更低维护成本的方向发展,采用混合动力、陶瓷基复合材料和 3D 打印技术等创新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和自动化制造技术将使飞机更加轻便、坚固和高效,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航空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提高飞机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自适应飞行控制和实时监控,提高飞行安全性和舒适性。
(二)商业航天市场持续扩大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将继续推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SpaceX、Blue Origin 等公司的成功案例表明,商业航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未来,商业航天市场将持续扩大,涵盖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太空旅游等多个领域。
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全球提供更快速、更稳定的通信服务。随着巨型星座的布建提速,如 “星链”、“柯伊伯” 等星座的不断扩展,全球将实现更广泛的网络覆盖。同时,卫星遥感技术将在气象、环境、资源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林业、海洋、交通、通信、导航、军事等行业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太空旅游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太空旅游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将得到提高,价格也将逐渐降低,使其更亲民。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公司正在开发新的太空旅游项目,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太空体验。
(三)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在未来,世界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将继续并存。各国将在航天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深空探测任务、国际空间站合作和航天技术交流等活动。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技术进步、资源共享和市场拓展,提高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的整体水平。
然而,国际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各国将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份额等方面展开竞争,争夺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导地位。在竞争中,各国将不断加大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考量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世界航空航天领域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航天领域,发展轨道碎片清除技术、提高太空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成为重要任务。各国将致力于解决空间可持续性问题,减少太空垃圾,保护太空环境。
在航空领域,降低飞机的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新型发动机技术和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研发将有助于减少航空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航空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将推动飞机的轻量化和高效化,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总之,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在未来将充满机遇和挑战。技术创新、商业航天市场的扩大、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将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