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晚,松发股份发布公告称,拟收购恒力重工100%股权,同时剥离原有日用陶瓷制造业务,转向船舶及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均系陈建华、范红卫夫妇收购而来,属于是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资产内部腾挪,这次“蛇吞象”式收购完成后,名下的船舶制造业务装入上市平台实现资本化。
根据《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陈建华、范红卫夫妇身家达到1150亿元,排在榜单第122位。旗下的恒力集团始建于1994年,业务涵盖石油化工、薄膜与新材料、聚酯化纤、纺织品等领域。
去年集团实现营收8117.37亿元,排在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第81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5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位、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1位。
恒力重工前身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0月,由当时全球第四大造船企业——韩国STX集团在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0亿美元建设,占地面积近7000亩,主要生产散货船、汽车运输船。
这是彼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也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最大的外资项目,迄今为止中国引进的最大外资造船项目。2007年3月30日举行奠基仪式,2008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短短8个月时间就完成第一艘5.8万吨散货船STX BEGONIA的整体建造并顺利下水,并于2009年4月17日成功交付船东。
众所周知,船舶制造业具有较为明显周期性。2012年,STX大连开始出现严重亏损,次年逐步停产,2015年12月20日宣布破产清算。但接下的九年间,十余次拍卖均以流拍告终。直到2022年7月,恒力重工以21.1亿元的价格收购闲置十年之久的STX大连资产。
陈建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造船业务将为恒力的原油、煤炭和产成品运输起到支撑作用。恒力集团跨行业进入船舶制造业并不让人意外,接手之后,迅速完成厂区及关键生产线修复,25天装备制造板块投产、52天精密铸造板块投产。同年年底承接恒力集团4艘2万载重吨和2艘6.1万载重吨散货船订单,造船业务正式重启。
2023年1月28日,恒力重工产业园全面正式运营。今年4月18日,提前交付自重启造船业务以来建造的第一艘船舶——6.1万载重吨散货船“恒力33(HN2033)”号,标志着公司已完全具备现代化的船舶建造能力。9月26日,自主生产的首台发动机成功提前交付,实现了在船舶动力领域自主生产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恒力集团持续进行投资。今年7月,增资92亿元启动恒力重工产业园二期项目,重点聚焦超大型油船(VLCC)、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绿色船舶,以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海上浮式风电、钻井平台等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务。
今年底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生产发动机180台(全面覆盖G95及以下所有机型,LNG、甲醇、氨、LPG四种低碳零碳燃料类型)、年钢材加工量230万吨、年产量710万载重吨的船舶建造能力。
从收购STX大连算起,恒力集团已投入近300亿元。不到两年的时间,恒力重工便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船厂之一,拥有四个干船坞,其中最长的有700米,可同时容纳两艘船舶。
截至目前,恒力重工已确定排产新造船舶140艘,包括超大型散货船、超大型油轮、超大型矿砂船(VLOC)、超大型集装箱船、超低温船等,货值达到1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0亿元)。今年9月中旬,获得全球最大集运公司地中海航运(MSC)10艘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21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首次进军集装箱船建造市场,也是其承接的首份双燃料船订单。
写在最后恒力重工曲线上市的背后,是全球造船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克拉克森研究预测,2024至2034年船舶投资需求总额将达2.3万亿美元,其中新造船投资需求约1.7万亿美元。
中国船企将扮演重要角色,作为行业“新贵”的恒力重工,此时入场恰逢其时。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791.76万元、净亏损2464.28万元;去年营收大涨26倍至7.6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404.90万元;今年随着造船业务步入正轨,开工订单增加,业绩有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