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一直都是备受国际关注的,而近期公布的数据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印度前8个月的出口额仅为3483亿美元。
这和当初印度所设想的差距太过巨大,那么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在前8个月的出口额又是多少呢?
同为新兴经济体,为何两国的发展轨迹如此不同?印度雄心勃勃的“制造计划”为何未能如愿推动出口增长?
印度出口的现状与挑战2024年的前8个月,印度交出了一份并不令人满意的出口答卷,3483亿美元的出口额,与同期美国的1.44万亿美元和中国的2.3万亿美元相比,显得有些相形见绌。
在2014年,莫迪政府满怀信心地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这个雄心勃勃的战略旨在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国内产业发展。
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关税减免、税收优惠等,试图吸引外资,推动本地制造业发展。
这些政策初见成效,富士康、三星等国际巨头纷纷在印度设厂,尤其在电子产品和智能手机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印度政府甚至开始憧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制造”能够像“中国制造”一样,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现实却给了印度一记重击,尽管有政策扶持,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却远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首先是印度复杂的政策环境。
虽然中央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但印度各邦之间的政策差异、频繁变化的税收制度,以及冗杂的官僚体系,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以2017年推出的商品与服务税(GST)为例,这本是为了简化税务流程而设计的统一税制。
但由于不同产业的税率差异较大,具体执行中反而让企业疲于应付,印度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相较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道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这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更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
例如在2024年初,印度多个主要港口就因设施老化和天气影响出现严重拥堵,不少货轮滞留超过数周。
这样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印度制造商的出口进度,也让国际买家对印度供应链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此外印度制造业还面临着产业链不完整的困境,虽然印度在某些领域,如软件开发和IT服务外包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领域,印度仍然严重依赖进口。
以智能手机制造为例,虽然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机生产国,但核心零部件如芯片、显示屏等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限制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潜力。
面对这些挑战,印度政府并非无所作为,近年来,莫迪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推出了“数字印度”等计划,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效率。
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能否在短期内显现,仍然是个未知数,那么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困境外,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是否还面临着其他更深层次的挑战?
为什么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却无法像中国那样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推动制造业发展?
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印度这个拥有“世界第一大青年人口”的国家,却无法像中国那样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推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表面上看,印度似乎拥有发展制造业的天然优势,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本应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印度的人口红利并未如预期那般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印度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虽然印度拥有众多知名学府,但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仍然堪忧。
根据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的数据,印度的识字率虽然在逐年提高,但到2021年仍只有77.7%。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是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其技能水平也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印度的社会制度和就业市场存在诸多限制,阻碍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已经废除,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分层不仅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就业结构,而印度部分邦实行的严格用工制度也给企业带来了困扰。
例如在某些邦,企业解雇100人以上需要政府批准,这大大降低了用工灵活性,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实施了灵活的劳动市场政策,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者印度工人时常爆发的罢工、抗议等事件也给外资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2021年,印度就发生了多起大规模工人罢工事件,其中包括针对一些知名跨国公司的抗议,这种较高的劳动不稳定性无疑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除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印度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高度依赖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外包服务。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2年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49%,而制造业仅占14%左右。
这种经济结构使得印度的出口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应对市场波动的弹性。
虽然印度在软件、金融服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些产业难以像制造业那样带动大规模的就业和出口。
印度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莫迪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试图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面对这些深层次的挑战,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道路无疑充满艰辛,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是否还有机会追赶中国,缩小两国在出口领域的巨大差距?
或者说,印度是否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印出口差距的深层原因2024年前8个月,中国的出口额高达2.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印度,甚至超过了美国的1.44万亿美,如此巨大的差距,究竟源于何处?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几十年来在制造业领域的积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将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产业政策,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现在的高科技制造,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以电子产品制造为例,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的一条龙生产能力,还培养了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的"基建狂魔"之名可谓名不虚传。
高速公路网络、高铁系统、现代化港口等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也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物流绩效指数(LPI)排名全球第26位,而印度则排在第44位。
此外中国政府在推动制造业发展方面表现出了高效的执行力,从税收优惠、土地支持,到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中国为外资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这种高效的政策执行能力,与印度复杂的官僚体系和政策执行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充分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中国制造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新兴市场如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星,这些国家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吸引国际资本的青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近年来,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日益受到欢迎。
据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100%,这种产业升级不仅维持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面对中国的强劲表现,印度是否还有机会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印度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印度的软件产业实力雄厚,这为其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印度庞大的国内市场也是其发展制造业的重要优势,全球产业链重构也为印度带来了新的机遇。
结语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基础设施、产业政策到人力资源开发,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中国现在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仍然有得长长的路要走,不过现在可以看出,让他印度现在仍然没有放弃追赶中国的步伐。
参考文章央视网2024年9月10日《海关总署: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6%》的报道
商务数据中心《货物进出口分国别(地区)统计》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