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不合规执法人员1.5万余名江西深入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

爱烟波渺 2025-01-07 18:30:37

“无事不扰,有事必问”,江西用三年行动打造执法“金名片”。1.5万不合规执法人员被清退,98.97%低风险企业“不被打扰”。有人感叹:“执法变温柔了!”也有人质疑:“这不是纵容违规吗?”行政执法的这场变革,究竟成效几何?行政执法质量的核心在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性。江西省通过对执法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和清理,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执法人员1.5万余名。这一数字不仅让人感叹执法队伍的“庞大冗杂”,更引发了对执法质效的深刻反思。试想,一个未经培训、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却对企业或公民“指手画脚”,后果可想而知。清退“害群之马”,不仅是对执法队伍的净化,更是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清理后的执法队伍开始实行分级管理和集中培训,全面提升执法能力。一些地方还通过“执法公开课”“案例分析会”等方式,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专业技能。宜春市的一位基层执法者感慨:“以前只知道开罚单,现在得考虑经济影响和企业感受,执法不只是权力,更是一种服务。”传统的执法方式往往被诟病为“乱检查、频处罚”,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江西省在行动中推行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即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执法人员,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降低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提升了执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数据显示,江西省98.97%的低风险经营主体在“双随机”监管下实现了“无事不扰”。这意味着,只要企业守法合规,执法人员不会轻易登门检查。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小企业主表示:“以前每个月都有人来检查,光接待检查就耗费不少时间。现在一年见不到几次,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

然而,也有人担忧“双随机”可能会削弱执法力度,甚至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对此,江西通过建立智能监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加强了对高风险领域的重点监管,确保监管既“宽松”又“有力”。

处罚不是执法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引导企业走向规范化发展。江西省率先实施减免责清单制度,为企业提供更多自我纠错的机会。例如,对轻微违法且不影响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行为,企业在整改后可以免于处罚。一些地方甚至推出了“告知承诺制”,执法人员在处罚前会先向企业说明问题所在,并给出整改建议。

这一制度实施以来,累计减轻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10万余件,惠及了众多企业。抚州市一家初创公司的负责人坦言:“以前一不小心就被罚,现在执法人员先提醒整改,少了罚单,也少了焦虑。”

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宽松”的执法会不会让企业有恃无恐?江西省对此回应明确:减免责并非纵容违法,而是为那些“无心之失”提供改正的机会,同时通过对重复违规行为的严惩,倒逼企业树立守法意识。柔性执法是江西三年行动的一大亮点。例如,宜春市推行的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要求执法人员在作出处罚决定前,综合评估对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影响,避免因“小题大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而抚州市的“柔性执法记分制”则将企业的违法行为分级处理,记分达到一定程度才会采取强制措施,给企业留出“悔过”的空间。

这些创新措施,让执法从过去的“硬碰硬”转变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些执法人员坦言:“执法不只是完成任务,还要考虑社会效果。”江西的实践证明,柔性执法并非“退缩”,而是更高效的执法方式。在自然资源领域,江西省也以铁腕执法和科学管理实现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加强违法占用耕地执法,全省连续四年实现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大幅下降。同时,创新推出“卫星监测+现场核查”的模式,强化执法的精准性和威慑力。

数据显示,江西省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从2019年的每年超2万宗下降到2023年的不足千宗。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严格的执法监督和高效的治理模式。一位地方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直言:“执法就是要让违法者无处遁形,但也要保障合法合规的企业不受干扰。”

江西省通过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执法监督网络。这一体系通过定期审查、群众举报和专项检查等手段,确保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一些地方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执法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江西省的行政执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让人看到了“柔性与刚性并存”的执法新模式。从清退不合规人员到创新执法方式,再到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江西的经验无疑为全国提供了借鉴。然而,执法的“温柔”与“刚性”该如何平衡?减免责清单是否会被滥用?“无事不扰”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监管漏洞?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执法变“柔性”了,您觉得企业的责任心会随之增强吗?对此各位看官有什么想说的呢?

2 阅读:28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