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在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有些技术就像皇冠上的明珠,闪耀夺目,盾构机,这个被誉为“地下航母”的庞然大物,曾经是西方国家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
时光荏苒,昔日的“明珠”如今却成了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见证,从1997年花费7亿元购买两台二手盾构机,到如今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中国用了短短20多年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袭。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曾经高高在上的西方国家,如今却在盾构机领域被中国“卡住了脖子”?
从天价进口到自主创新盾构机,这个被誉为“地下航母”的庞然大物,曾经是西方国家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法国工程师布鲁诺尔提出了“盾构机掘进隧道原理”。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用盾构机法修建的隧道在英国伦敦建成,标志着盾构技术的正式诞生。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盾构机的故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1997年,中国在修建秦岭隧道时遇到了技术瓶颈。
为了推进项目,中国不得不从德国高价购买两台二手盾构机,花费高达7亿元人民币,这个价格令人咋舌,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几十年的工资总和。
但是这次高价购买并非没有收获,中国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技攻关小组,他们不仅出国学习,还废寝忘食地研究盾构机技术。
通过对这两台二手盾构机的深入研究,中国工程师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
但是技术突破并非一蹴而就,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工程师们面临着重重困难,德国方面给出的图纸存在问题,而中国技术人员当时还不具备修正错误的能力。
每次需要德国派技术人员来华解决问题,都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这种被动局面让中国工程师们深感憋屈,也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
自 2000 年起,中国倾力开展盾构机自研工作,其零部件超 2 万个,技术人员逐一研究对比,终于在 2004 年,首台国产盾构机成功问世。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盾构机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但是仅仅生产出盾构机还远远不够,如何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扩大产能,成为摆在中国工程师面前的新挑战。
他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埋头苦干,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中国的盾构机技术日新月异。
终于在2012年,中国盾构机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一年,中国不仅实现了盾构机的完全自主生产,还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盾构机。
从此中国在全球盾构机市场上的地位开始逆转,由过去的技术追随者变成了行业领导者。
然而中国盾构机的崛起并非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提升的缩影。
那么除了盾构机,中国在其他“工业明珠”领域是否也有类似的突破?
中国制造的崛起盾构机的成功并非孤例,它只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崛起的一个缩影,在众多被西方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领域,中国都在不断实现突破和超越。
以手撕钢为例,这种特殊的金属材料曾被西方垄断近30年,手撕钢虽然薄如蝉翼,却拥有超高的韧性和耐高温性,广泛应用于航天器、折叠手机屏幕、电池包裹层等领域。
过去,中国每年需要花费上百亿美元从日本和德国进口手撕钢,而且还受到严格的技术限制,只能购买0.03毫米以上厚度的产品。
然而中国的科研团队并未因此气馁,他们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年轻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之路。
面对轧制、退火、表面控制、性能控制这四大难关,他们迎难而上,经过715次失败和不懈努力,中国终于在2018年成功研制出0.02毫米的手撕钢,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但中国科研人员并未就此止步,他们继续深耕技术,不断突破极限。
2021年中国成功研制出0.015毫米的手撕钢,成为世界上唯一能批量生产如此薄的手撕钢的国家,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日本和德国的垄断,还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
除了手撕钢,中国在其他“工业明珠”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在圆珠笔笔尖钢珠的制造上,中国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实现了突破,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大幅降低了国际市场价格。
再如在高铁技术方面,中国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建立起世界最大的高铁网络,并开始向世界输出高铁技术。
这些成就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提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再到引领行业发展,中国制造正在重新定义“工业明珠”的含义。
面对这些成就,西方国家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初高高在上的他们,如今为何开始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感到不安?中国又是如何从“被卡脖子”变成“卡别人脖子”的呢?
从“被卡脖子”到“卡别人脖子”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国际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高高在上的西方国家,如今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他们始料未及的局面,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他们反而开始依赖中国。
以盾构机为例,中国的崛起可谓惊人,短短几年间,中国盾构机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是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
这意味着,全球大多数的隧道和地铁工程,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盾构机,西方国家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如今不得不承认中国盾构机的优越性能和价格优势。
但是当西方国家开始习惯性地想要从中国购买先进盾构机时,他们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中国政府出台了限制盾构机出口的政策,尤其是对那些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的国家,这一举措让西方国家感受到了曾经他们对中国实施的技术封锁的滋味。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手撕钢领域,当中国成功研发出0.015毫米厚度的手撕钢后,立即对其实施了出口管制。
特别是禁止向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出口这种高端产品,这让那些曾经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的国家尝到了被“卡脖子”的滋味。
更令西方国家感到不安的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仅技术先进,价格还极具竞争力。
以盾构机为例,中国生产的盾构机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却能提供同等甚至更优的性能,这种性价比优势,让西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招架。
面对这种局面,西方国家开始感到不安,他们意识到,曾经被他们视为“工业明珠”的技术,如今却成了中国手中的利器。
更令他们担忧的是,中国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中国都在快速追赶,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领先。
中国的这种技术进步并非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并未止步于现有的成就,相反,它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决心向更高层次迈进,这种持续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以手撕钢为例,中国科研人员在突破0.015毫米厚度后并未停下脚步,2023年初山东一家公司宣布成功研制出0.01毫米厚度的手撕钢,这一厚度仅为普通A4纸的十分之一。
这项突破不仅巩固了中国在手撕钢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同时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单纯的技术突破向全产业链创新转变,在手撕钢领域,中国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创新,还成功研发了650毫米的“宽幅压延箔材整套工艺装备”。
这种全产业链的创新模式,正在被推广到更多领域,在盾构机产业中,中国企业不仅在机械制造方面取得突破,还在智能控制、远程操作等方面实现创新。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盾构机的性能,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业正在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
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制定国际标准,引领全球技术发展方向,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创新文化上。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技术封锁,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同时如何平衡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促进技术交流,都是中国制造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结语从盾构机到手撕钢,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提升。
中国制造业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国际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章南国今报2022年10月4日《“卡脖子”→谋求合作!七个亿的一口价被改写》的报道
大众新闻2023年12月20日《全球每10台盾构机7台来自中国!国产“地下航母”掘进世界前列》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