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位最有希望保住六国的男人,却被谣言杀死在了六国灭亡前夕

新波聊历史 2024-01-10 15:14:08
酷烈血时代(43)主笔:闲乐生朱晖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魏安僖王三十年),秦军接连攻打韩赵魏,三晋震动,魏王乃将十年前窃符救赵的魏公子信陵君从赵国邯郸请回,将举国之兵交给了他,拜为上将军,抵挡秦兵继续深入。

当然,光凭魏一国之力,是绝对无法打败秦国的,信陵君于是重举合纵的大旗,号召天下,共讨强秦。

信陵君的威望自然没话说,他登高一呼,赵韩楚燕四国立马响应,纷纷派兵聚集到了抗秦传奇英雄信陵君的旗下,那号召力,简直比从前的周天子还管用。

战国两百年,山东各国从来就没有这么齐心过,更没有过如此齐心地团结在某人旗下。

这不仅因为最近十几年秦国把大家给欺负怕了,更因为信陵君实在也是合纵领袖的最佳人选,大家服他。无论是身份、人品、声望还是能力,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所以虽然燕赵之间刚爆发大战、韩国也刚被秦夺走半壁江山,但他们仍能紧密团结在信陵君旗下,一同抗秦。

其实从前六国也有过几次不痛不痒的合纵,但都只是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不惨败,要不就无疾而终。

第一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318年,当时秦国还未成大气候,六国联军一路打到函谷关,眼看胜利在望,“纵约长”楚怀王突然变孬,吵着要讲和,结果导致人心涣散,各国先后撤兵,秦军趁机出关追击,斩首韩赵八万两千人,合纵以惨败告终。

第二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96年,孟尝君为了报复秦国扣留他,联合齐、韩、魏、赵、宋五国攻秦,可惜孟尝君私心作祟,意志不坚,稍稍获胜,便又主动与秦议和,合纵半途而废。

第三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嬴稷不满于称王而自称“西帝”,齐国乃与赵、魏、韩、燕等四国联兵攻秦。然而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便互相观望,不肯首攻。嬴稷为破坏五国联盟,又主动取消帝号,联军见此,亦无心交战,结果各自撤兵。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第四次合纵,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次合纵,就是十年前(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后的那次大胜。此役信陵君率领约三十万魏楚赵合纵联军,大破数十万秦军,一举收复了三晋全部失地。

第五次合纵,是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邯郸大败后,转而去攻打最弱小的韩国与周室,想挽回颜面,这时西周君站了出来,号召韩赵魏楚一同攻秦,联军尚未完全汇集,秦军就反扑过来,大举攻打西周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北),西周君害怕的不行,只得亲至咸阳向秦王叩头谢罪,并将其三十六邑全部奉献于秦。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六国每次合纵都这么难?据我国战略研究泰斗钮先钟先生《历史与战略》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山东诸国之间彼此都有世仇宿怨,而且也时常有利害冲突,合作起来相当困难。

其次,各国地理环境不一样,对于秦国威胁的感受程度也不相同。

第三,同盟组织非常松懈,缺乏常设机构,对于会员的权利义务都无明文规定,对于违约行动亦无强制的处罚。

第四,同盟缺乏中心领导力量,虽然也有所谓“纵约长”,但有名无实,各国力量大致相若,不愿接受他国的领导。而以临时凑集之散乱联军,攻整齐约束的鼓勇之师,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统一指挥是不可能成功的。历史也多次证明,从古到今联军作战,没几场是胜利的。所以当年秦昭襄王才会威胁楚顷襄王说:“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其嚣张溢于言表(见《战国策·燕策二》)。

由此可见,以往合纵屡屡失败的最大根源就在于缺乏能够坚定思想、凝聚人心的联军统帅与联盟协调机构,无论楚怀王、孟尝君还是周天子,都是不合格的。历数整个战国时代,只有信陵君,具备这所有的优秀联军统帅的特质,且拥有一个合格的联盟协调机构。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信陵君扶危济困,窃符救赵,对赵国有再造之恩,却坚持不受赵国五城之封,如此大公无私,深受六国王侯敬仰与信任,故而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号召力。

第二,信陵君的豪侠尚武与深入市井的作风,皆能化作其亲和将士的人格魅力。

第三,信陵君礼贤下士、任贤用能、讲求实效的做事方式,天然是凝聚大军的将帅德风。

第四,信陵君门客中各方人才都有,公子皆能虚心请教,故而能广学天文地理兵家战阵,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派,运兵谋划如天马行空令人叹服。

第五,信陵君手下门客来自天下各国,与各国兵将、势力都能攀上一些关系。他们正好能够组成一个联盟协调幕府机构,为信陵君组织合纵提供最强助力!

所以,即便此次合纵秦国比之前更强大,五国比之前更弱小,秦军统帅蒙骜更是天下一流名将,但信陵君仍然信心满满。此战非同小可,乃六国生死存亡之战!此战若胜,六国尚有重新崛起之机遇;此战若败,则山东军力崩溃,再难撄秦之锋芒,败亡指日可待。信陵君必须胜,也必胜,不成功,便成仁!

当各国援军赶到魏国时,蒙骜已穿越豫西走廊,正在围攻韩国南部重镇郏州(今河南郟县),王龁则率领另一支大军,在后方河西地区的华州(今陕西华县)为其后援,并保障渭河粮道的畅通。信陵君得报后,觉得这是一个机会!郏州与华州相差五百里,蒙王二军势必难以互相照应!很显然,轻敌的秦军把战线拉得太长,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信陵君定下计策,决定避实击虚,迂回作战,深入河西,集中兵力,先打王龁,再揍蒙骜,杀伤秦军无数,并一路竟远追至函谷关下,咸阳大震。

有史以来,函谷关就是天下第一雄关,古今多少名将,都对它无可奈何。

秦末,刘邦西伐关中,函谷关攻不进去,只能绕道入武关,曲线灭秦,而且这还是拜秦军主力被项羽全灭所致。

汉末,曹操讨汉中张鲁,凉州诸将以疑惧而反。马超率众十万扼守潼关,曹操顿兵关前,久攻不克,只能北渡黄河,从上游南渡出马超军后,历尽艰险,这才击破马超,略定关中。

南北朝时期,东魏高欢发军三路攻关中,以猛将窦泰攻潼关,另以军攻武关,自率主力从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锐击破攻潼关的窦泰军,高欢只得全线退兵。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声势极大,却再次顿兵于潼关之下,屡攻不克。可惜唐玄宗急于求成,诏令大将哥舒翰主动出关寻战。哥舒翰被迫出关与叛军作战,大败,潼关亦随之失守,叛军遂得以侵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

由此可见,正面强攻进入函谷关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蒙骜闭关坚守,任由信陵君如何挑战,就是不出,死也不出,势把乌龟当到底。

怪哉,虎狼之秦咋变成了胆小鬼!

没办法,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信陵君连战连捷,却无法给秦以致命打击,这能怪谁呢?怪只怪关中的地理优势太好,秦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只要像个刺猬般乖乖缩起来,便可轻松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信陵君也可以学刘邦或曹操绕道攻秦,可惜联军离国远战,粮草后勤跟不上,无奈只得见好就收,大家在函谷关下耀武扬威一番,也就各自退兵了。

秦兵退入函谷关,不仅新建的太原郡与上党郡又丢还给了三晋,就连秦在中原的许多城市也被魏军攻占。信陵君带着骄人战绩,凯旋而归,魏国上下一片欢腾,都来迎接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当是时,公子声威震天下,各国诸侯都派人前来祝贺,同时提出一个不情之请:

“公子一战,大挫强秦锋锐,一扫六国阴霾,真乃不世之名将也。公子何不效仿孙吴,定著兵法,惠及天下,以传后世?”

信陵君一听这主意不错,我魏无忌空怀满腹的韬略与强大的门客资源,如果光用来打仗就太可惜了!人家秦相吕不韦不也召了一大帮门客为他写什么《吕氏春秋》么?咱们怎能让他专美于前?

说干就干,信陵君便将平日里门客们进献给自己的军事著作归结在一起,又加入自己的合纵思想和联军作战经验,尤其强调如何凝聚军心及提升士气,洋洋洒洒竟有二十一篇之多,名为《魏公子兵法》,并附阵图十卷,出版推向市场,结果销路火爆,连续数年蝉联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其实信陵君的兵法未必就有孙吴写得好,但耐不住公子粉丝多,很多人是冲着偶像的签名去买的。信陵君这是出兵法书,相信他如果出写真集,应该还会卖得更好。

不过可惜的是,《魏公子兵法》后来失传了,中国人一向偏好读权谋方面的书,兵法也一样,大浪淘沙,最后留下来的还是孙吴之类的兵权谋家,像信陵君、项羽这样的偏技术流兵书,基本很难传世。

据《韩非子·有度》一文记载,魏安釐王在公子信陵君的辅佐下接连夺取河东、管城(今河南郑州市区)、定陶(秦国飞地,天下最富郡)等诸多地盘,并且吞灭了卫国,甚至还拿下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拓地千里,可称“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很好很强大。

魏国自魏惠王开始,国力就不断的在衰弱,国土就不断的在沦陷,直到信陵君像岳飞岳武穆一样横空出世,两次领导合纵皆大胜,不仅将秦军锁入函谷关不得东出,而且为三晋夺回了大量失地,还为魏国夺得了大量富庶的财源宝地!如果合纵军能挟连战连胜之威,继续将秦压缩在函谷关内,则六国之旧业可继;而魏国也将再度复兴。

当然这太难了,魏国的大敌秦国就第一个不答应!

——多少年来,从来就是秦欺负六国,六国害怕求饶,我们大秦啥时候吃过这种亏?

秦庄襄王此时正病重,碰到这破事更是越想越气,气到极点,就想杀人了!

恰好当时,魏太子增正在秦国当人质,你说他该死就不该死?

秦王于是想杀了太子增泄愤。

赶紧有人劝秦王:杀了一个太子增有啥用?于事无补。不如善待他跟魏国和好,以破坏合纵。

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时吕不韦又跟秦王说:六国合纵,无非靠一个信陵君撑着,只要除掉他,万事ok!

秦王深以为然,于是问:怎么除?

答曰:“两个字,反间!”原来,吕不韦曾是个走南闯北的商人,他交游各国各色人等,在东方颇有人脉,担任丞相后更用秦国庞大的财富发展了不少间谍,现在就是他们发挥本领的时候了。

秦王闻计大喜,差点跳起来鼓掌。这反间计虽然是一个老掉牙的伎俩,但对山东六国却总是屡见奇效;如当年魏国的吴起、孙膑,楚国的屈原,燕国的乐毅,赵国的廉颇,齐国的孟尝君,这些人各个都有惊世大才,却各个都倒在了反间计之下,可见套路不怕老,只要用的好,挖坑挖得深,铁杵磨成针!

但是很快秦王的脸又皱成了一个苦瓜。那要如何才能挖出坑来给魏国跳呢?人家信陵君毕竟是魏王的亲弟弟,而且在魏国没人不爱他不崇拜他,谁会帮助秦国去造谣?谁才能让魏王相信这个造谣?什么样的谣又能让魏王相信?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反啥间?犯贱还差不多。

再有一个人跳出来跟秦王说:晋鄙啊,大王忘了十年前被信陵君窃符夺军而杀掉的魏国大将晋鄙吗?

啥?晋鄙?他不是死人吗?死人也会进谗言?

大王啊,晋鄙死了没错,但他还有很多门客活着啊,这些门客就是信陵君在魏国唯一的敌人和仇人,找他们就对了!

秦王闻计大喜,这次真的跳起来鼓掌了。

晋鄙名字虽鄙,人却不鄙,相反,他是个好领导好同志,他的门客都很尊敬他爱戴他。

但是这样一个大好人,啥过错也没有,却被信陵君窃符救赵给杀了,虽然是不得已杀的,但杀人犯就是杀人犯,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然而信陵君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做上了魏国的上将军,声威震天下,成为人人敬仰的偶像,这是晋鄙门客们所无法容忍的。

一个字,恨!他们好恨信陵君,十年来他们天天都想报仇,却苦无对策,无能为力,只得蹲在阴暗的角落里默数自己的伤悲,将一切仇恨深深隐藏。

现在机会来了,秦人间谍给他们送来了一万金,要他们在大梁城里四处造谣,说: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好一个阴险的谣言,阴险就阴险在除了信陵君想篡位称王,其他情况都是货真价实的。

信陵君是天下合纵领袖,一声号召,各国兵将都会听他调遣,此言属实。

各国诸侯只卖信陵君的面子,内心其实不太拿魏王当回事儿,此言属实。

信陵君兵权在握,拥有全天下最庞大的情报网,拥有全天下最精英的人才库三千门客,且刚刚击败强秦,声望如日中天,此言属实。

最属实的是,信陵君完全有能力取魏王而代之,而且他也是魏国宗亲血脉,身份上制度上没有任何问题。孟子尝言:“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即便儒家都认为王族贵戚有取代昏君的义务,何况信陵君可是众望所归。

秦人真的很厉害,信陵君所有弱点都被他们抓住了,所以这明明是谣言,他却很难反驳。

可惜,信陵君白白掌握着全天下最庞大的情报网,关于这个谣言的起源、传播,以及扩大的所有过程他都一清二楚,但是这又怎么样呢?面对如此直指人心的可怕谣言,任何智者勇者仁者,皆无能为力。

更加难办的是,晋鄙门客为主报仇,在道义上无可厚非,信陵君明知造谣的是谁,也不能派人去对付他们。因为信陵君一向以道德楷模称诩,他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公义私义都是义,大公无私不见得道德高尚,因私废公也不见得不被人敬仰,所以吴起墨子等大公无私的法家墨家一直得不到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而孔孟等儒家所提倡的“有差别的爱”那一套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只要是臣为了主,子为了父,士为了友,一个人是可以为了另一个人的利益违背大多数人利益的,这不仅没错,反而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所以水浒好汉有时候为了兄弟滥杀无辜,一样被称作义薄云天;所以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伍子胥为报父仇助吴灭楚,一样被称作恩怨分明;这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它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

所以信陵君无力辩解,如此一来,大梁城很快谣言满天飞了,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魏王心中不禁也有了些动摇,开始对他这个麻烦老弟疑神疑鬼。

秦王闻此大喜,他决定再加把劲,使出一条最深的套路。这个套路就是“贺王”,此乃杀伤最强之行动谣言,此谣言不但能当着受害者的面使,还能使其有口难言,越描越黑。当年名重天下的乐毅,就是倒在了这条最深的套路之上。

该套路具体操作方式就是:派使臣还有间谍们接二连三的在公众场合祝贺信陵君即将成为魏王,无论对方如何否认和解释,一概露出神秘笑容,或笑的心领神会,或笑他故作谦虚。

如此一来,魏王虽一次不信,两次不信;一个月不信,两个月不信,但秦国无比耐心,三次四次三个月四个月坚持不懈的耐心施计,一次又一次的向其贺王,直到最后,魏王终于起了疑心,甚至开始恐慌,莫非这一切真的是魏无忌在为自己称王造势?一干奸佞也开始劝魏王早日收回信陵君的兵权:就算信陵君暂时不想取代哥哥魏王,但以后呢?魏王老了,年纪又比信陵君大得多,过几年魏王死了,太子魏增该如何能驾驭这位名重天下的叔父?

诸位看到了吧,声望高是好事,但声望太高有时候却并不是一件好事,泰戈尔曾说:“我攀登上最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高处永远是不胜寒的。

诸位也看到了吧,谣言是多么的可怕,它似显似隐,似真似假,还没来得及等人分清楚,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滚越圆,滚到最后,谣言也就变成了真理,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甚至不见刀的隐形杀手。现在的情况是:魏国的亲秦派、投降派以及太子魏增一党开始在朝堂上猛烈攻击信陵君,魏国的抗秦派和合纵派则一面回击,一面鼓动信陵君干脆就自己称王算了。

于是,两条路摆在了信陵君面前:

第一:干脆将计就计,动用自身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清君侧,除奸佞,切断魏王与外界的交通,甚至索性篡位自己做王,如此正好可以毫无掣肘的变法图强,复兴魏国。战国四公子中的孟尝君与春申君就曾试图这么干过,主流思想界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孟子甚至认为身为“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第二:不去争辩,顺其自然,该干啥还干啥,等着魏王来对付自己。

第一条信陵君不愿做。他一生视道德如洁癖,魏王既已与他和解,他又岂能负君,破坏自己一生的做人准则?郭沫若郭老曾遗憾信陵君没有“率性”把魏安麓王干掉,这样的想法浅了,信陵君自己都不遗憾,郭老有啥好遗憾的。

第二条信陵君不甘做。任何智者都不会坐以待毙的,与其兄弟反目,不如主动放弃。

于是,信陵君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击退谣言,他将一切兵权交出,称病不再上朝,以示自己并无野心。

这就是信陵君的红尘。须臾花开,霎那雪乱,他可以说服天下助他力抗强秦,却不能让自己的亲哥哥相信自己。

信陵君的封号中虽然有一个“信”字,但他一生都挣扎在王兄对他的信任危机里,世上最悲哀的事儿莫过于此。

终于,谣言平息了,魏王安心了,信陵君的政治生命也结束了。

18 阅读:9857
评论列表
  • 2024-01-24 10:37

    联军不靠谱那是自古就有的,简单来说,联军各怀鬼胎,遇上硬骨头都想盟友去啃,自己捡便宜,更有甚者,还要小心盟友背后捅刀子,所以能指挥联军打胜仗的都是牛人,乐毅,信陵君,韩信(垓下之战其实是诸侯联军对战楚军)

    用户17xxx21 回复:
    盟友背后捅刀子,最有名的就是江东鼠辈背刺,杀了关羽
  • 2024-01-14 00:00

    真正当的起一句:公子世无双!千古之下,令人神往。极度重视情报战,知己知彼!如果白起与魏无忌对阵,白起会输,正因为如此,白起为了保全自己一世不败的英名而选择最后自杀,秦王为了不让士气沦丧,说成是自己赐死白起。

    海洋琉璃心 回复:
    白起攻魏拔六十多城的时候怎么不说白起怕魏无忌?
    山大留学生 回复:
    别几把吹了信陵君能赢那是大家看赵国灭了马上轮到自己了,都趁秦国元气大伤削弱秦国,灭秦都不可能,灭了秦获益最大是魏赵,那样又弄出个称霸的国家其他人傻吗,所以就是魏王不撤换信陵君他的战绩也很有限,赢白起没那条件
  • 2024-01-15 08:59

    魏王:我不用信陵君,过几十年魏国就是秦国的了。我用信陵君,过几年魏国就是信陵君的了,我该怎么办?

  • 2024-01-19 15:20

    魏无忌如果是一位军师完全有可能带领魏国称霸,但他是宗亲,难免会被魏王猜忌

    用户18xxx99 回复: 华立居士
    不是宗亲那秦国的能人又多一位[笑着哭]
    华立居士 回复:
    如果不是宗亲,那可能还没做出成绩就被那些朝廷重臣给排挤走。孙膑、卫鞅、张仪、范睢等,因为被迫害而不得不逃往他国的人才太多了。
  • 2024-01-20 01:44

    秦灭六国,不是说秦国出了个超级大牛而是综合国力已经超越了其他各国了。某个国家有个牛人,或者可以延缓秦一统天下的时间,但是避免不了这样的结局。

    吹牛不打草稿 回复:
    然后呢?二世而亡,还是最短的大一统王朝!就是吃了没经验的亏。为何秦始皇不提拔提拔萧何来治理国家?
    ☆純黒銫,洬掵↗姷訶钚鈳 回复: 吹牛不打草稿
    难道李斯没萧何强?
  • 2024-02-07 08:15

    真正攻破函谷关的,只有匡章和孟尝君领兵进攻的那一次[得瑟][得瑟]

    老宋聊轻改 回复: weik
    还不够??秦孝公都死了多少年了[滑稽笑][滑稽笑]
    weik 回复:
    那个时候的秦国秦军,还不够强。
  • 2024-01-14 07:48

    战国四公子,唯信陵真君子

  • 2024-01-15 14:46

    从现在的观点看,凡阻碍大秦一统天下的都是历史罪人,图加杀戮

  • 信陵君可惜了,六国闻风丧胆之际,能看出长平秦军其实也损伤严重,似强实弱,锤杀晋鄙大败秦军于邯郸,此时再看秦军开来六国闻风丧胆,更显信陵君真知灼见,之后六国合从令秦国二十年不敢东出,胆敢妄言以信陵君之格局眼光,六国合从于关外无伤于秦必能看清,此时必在暗中谋反,以魏安厘王这些人的眼光见识,国家迟早会被秦国之铁骑践踏,不然明知六国合从不能竟功干嘛守在关外,难道以无忌公子之格局会贪这秦国畏之虚名?可惜暗中造反事情败露,魏安厘王招信陵君回都,呵呵艰难抉择,暗中造反坐上魏王改革,国家有一线生机,但事情败露,明着起兵造反,说句不好听的,此时信陵君之威望,合从之际,必有魏军投靠,六国相助大概率也能成功,但魏国必定分裂,三家分晋可见前车,本来就被秦国压着打再内乱分裂,可想而知,此时无忌公子难道不知道回都什么后果吗?起兵就能当魏王他不清楚吗?但为家国计甘愿受死,可惜亦为家国计,无真知灼见的无忌公子为王,厉行法治改革朝野,最后也还是免不了灭亡吧,每天只能吃喝玩乐无力回天,不外如此了。至于打仗,无忌公子是政客可不是将军,不可能打得过白起,不过他也不需要跟白起打

  • 2024-01-13 10:29

    保的了一时保不了一世

  • 2024-03-05 16:02

    秦皇扫六合是历史的必然性,去阻挡统一好比螂臂当车。

  • 2024-01-13 20:44

    小编只知战国四公子,但是否还知春秋四美女乎?

  • 2024-06-06 18:33

    写的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