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掌权长达15年,为什么她刚一死,吕家便稳不住局面了呢?

冰香阅览娱乐 2024-11-12 12:46:53

吕雉,历史上第一位掌握至高权力的女性,她在刘邦死后执政十五年,权势赫赫。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将刘家掌控得稳如磐石的女强人,去世后不过数月,吕氏家族便迅速溃败,朝堂局势也瞬间逆转。

权力斗争中的微妙平衡为何会在吕雉死后顷刻间被打破?她没有做准备吗?

白马之盟的无奈

刘邦在即将辞世之际,意识到自己亲手建立的“汉朝江山”可能无法逃过权力的纠缠和家族的裂变,尤其是身边那位精明果敢的妻子吕雉。

为此,刘邦在病重时制定了一个被后世称为“白马之盟”的誓约:刘家的江山只能姓刘,不可被其他家族取而代之。

这一盟约既是对吕雉的一种钳制,也是一道心理防线。

然而,对于吕雉来说,丈夫的誓言虽有约束,却绝不足以阻挡她在权力场上继续推动吕氏一族的计划。

吕雉并非一位甘于退居幕后的人,她深知自己的处境,既身为寡妇,又母凭子贵,能够掌握大汉朝廷的决定权,自然不可能放手。

这一场无声的较量中,吕雉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她虽表面上遵从“白马之盟”,但心中却开始了更隐秘的筹谋。

用温和的姿态逐步渗透到权力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将属于刘姓家族的权势一丝丝转移至吕氏家族手中。

起初,吕雉并没有急于采取直接的权力转移措施,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太后之位,以一种母家长辈的姿态,保证刘家小辈们的安全与权利。

她小心翼翼地处理着这一切,几乎让人感觉她只是一个维持家族和谐的长者,但她的试探从未停歇。

吕雉悄然观察着朝中局势,尤其是那些刘邦曾依赖的开国功臣。

这些人是维护汉家江山的中流砥柱,也是可能反对她的潜在威胁。

于是,她向军功集团的首领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刘家和吕家之间的关系,既是恩情也是权力的平衡,你们放心,刘邦制定的盟约,我会尊重。”

吕雉这一举动似乎是对军功派的表态,但实则是一种心理战术。

靠军功起家的臣子们并不全是忠心耿耿之人,而是更看重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只要她保证不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这些开国元老们自然不愿冒险卷入家族之争。

果然,朝中几位资历较深的功臣如陈平、周勃等人,皆对吕雉的操控不置可否。

他们认为,吕雉只不过是“打理”家务事,不必太过干预。

唯有一人,王陵,表现得尤为激烈,他始终秉持正统观念,认为汉室江山必须姓刘,不容姓吕。

然而,王陵的愤然反对并未对吕雉构成实质威胁,她并没有公开与他正面冲突,而是轻描淡写地将他“冷藏”起来,以此警示那些蠢蠢欲动的功臣。

稳中有进的吕氏布局

最初,吕雉的每一步布局都显得小心谨慎,甚至可以说是低调。

她首先选择了家族中的几位稳重可靠的亲属,在朝中给他们安排职位,却没有立即给他们过高的权力。

她这样做并非出于谦逊,而是知道若让吕姓亲族的势力猛然膨胀,必定会引起刘姓宗室以及开国功臣们的强烈反感。

因此,吕雉一开始便把分封的对象放在了一些已经故去的亲属身上,例如她已故的兄长吕泽。

追封一个逝去的家人不仅争议少,还能为活着的吕姓子弟铺路,降低其他势力的警惕。

随着朝堂内外逐渐平静下来,吕雉开始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

她让自己外孙张偃恢复了王位,但巧妙地封为鲁王而非赵王。

这一封赏看似合情合理,因为张偃的祖辈也曾是王爵,但封为“鲁王”这一名号却有深意。

通过这个新的封号,她成功让张偃在刘姓宗室的地盘上获得了封地,巧妙地削弱了刘家宗室的领土。

而在其他刘姓王的地盘上,她同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蚕食”,一步步削减刘氏宗族的权力范围,让他们的势力逐渐被吕氏所取代。

吕雉不仅仅依靠吕氏家族的力量,还借机在刘姓宗室中进行分化。

她大规模封赏刘邦的其他孙子,并故意挑选了一些平时不受重视的刘家旁支来担任重要职位,以此在宗室内部制造分裂。

一方面,她通过增加刘姓王爷的数量,让他们的权力逐渐被稀释;另一方面,她选择了对自己态度友好的刘姓子弟,使他们成为自己在刘家内部的“代言人”。

这种分封看似是对刘姓的厚待,实则是在逐步削弱刘家宗室的实力,将权力更紧密地收拢到自己手中。

在朝堂之上,吕雉不断强调她的分封决策是基于刘邦的遗愿,意在稳定大汉天下。

她以“恩威并施”的手段,笼络住了朝中许多重臣,也让刘姓宗室对她的试探性扩张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她的策略在吕氏家族内部也逐渐发挥出效果。

随着权力的不断转移,吕氏家族的亲属们逐渐占据高位,不断扩大的家族势力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反复试探后的错误一步

随着吕雉稳步推进吕氏家族的权力扩张,她的掌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随着局势的逐渐明朗,吕雉也意识到时间并不在她这边。

年迈的她清楚,自己已接近生命的尽头,而吕家的权力布局还未完全稳固。

因此,吕雉开始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然而,正是这一次看似巩固吕家地位的冒险,使得整个权力平衡彻底失控,并最终导致吕氏家族覆亡。

吕雉的第一步激进行动,便是对“相权”这一政坛核心的插手。

长期以来,吕雉依赖于“白马之盟”所设下的家族底线,巧妙避开了朝堂中军功集团的利益。

然而,随着吕家势力的增长,她越来越难以抑制对全面掌控的渴望。

她希望吕氏家族不仅仅拥有显赫的封地,基于这种考量,吕雉决定让自己的亲侄子们插手朝中实权,并直接干预军队的指挥权,以此进一步确保吕家未来的权力稳固。

然而,她并未料到,军功集团和刘姓宗室一直在暗中观察她的每一步动作,静待她走到权力游戏的极限。

吕雉的操作引发了敏锐的朝臣们的关注,她在临终前将吕产封为相国,同时让吕禄和吕产分别统领北军和南军,控制了长安的南北两翼。

这一动作虽然从权力巩固的角度无可挑剔,但对许多大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北军是专门负责皇宫防卫的部队,而南军则是长安外围的护卫力量,这两支部队平日由军功集团掌管,而今吕雉将这些兵权分给吕家子弟,等同于向刘姓王爷和军功集团直接宣战。

事实上,吕雉的做法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因为她不但动了军功集团的根本利益,还彻底打破了此前朝堂上的微妙平衡。

一直以来,功臣们因利益未被直接触碰,选择冷眼旁观吕氏家族的壮大。

但现在吕雉这一步却像一根刺,深深插入了他们的权力核心,击中了他们的底线。

吕雉看着局势愈发紧张,她手中的时光已然无多。

于是她在病榻上做了最后的布置,反复叮嘱吕禄和吕产:必须牢牢掌控军权,严防那些“不怀好意之人”对吕家发动反击,甚至连她的葬礼都嘱咐他们不要参加,以免被敌对势力算计。

这位老谋深算的女政治家在最后的日子里,几乎将自己的意图昭告天下:要么彻底掌控皇权,要么在权力的平衡中彻底失败。

吕氏覆亡的必然性

吕雉死去后的朝堂上,吕氏家族的气势随着她的离世而骤然冷却。

这位汉初女权力家倾尽一生精力,将吕氏推上了权力巅峰,然而她所建立的权力基础,在她死后似乎瞬间失去了支撑力。

就在她的葬礼还未完结之际,政局便已暗潮涌动。

刘姓宗室和军功集团开始蠢蠢欲动,吕雉生前所设下的权力壁垒再无巩固之力。

吕雉未能料到,在她死后不久,家族会在她亲手设计的权力网络中土崩瓦解,而“诸吕之乱”的爆发,让吕家轰然倒塌,成了朝堂上人人争相取代的目标。

吕雉在病重时,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侄子吕禄和吕产身上,然而,吕雉虽能操控权谋,但却忽略了权力传承的“根基”——吕氏家族中的继承者们并不具备她的智慧和手腕。

吕禄与吕产虽被推上权力巅峰,却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既没有足够的威望,也无法真正控制朝中形势。

吕雉去世后,他们急于巩固手中的军权,但在大局的风云突变中,却显得无力而慌乱。

吕雉的死讯传出后,刘姓宗室看到了权力的裂缝,嗅到翻盘的机会,他们迅速联合起来,将吕雉生前积压的愤怒化为行动力。

吕雉在世时,凭借冷静与威慑令这些刘姓王爷们按兵不动,但她的离世让这一层恐惧顷刻间消散。

齐王刘襄首当其冲,以“清君侧”为名,公开起兵,声讨吕家“滥用权力、侵犯皇权”。

刘姓宗室的愤怒源于吕氏对他们利益的持续剥削,而这一声讨无疑是吕家权力的死刑判决。齐国的兵力开拔而出,军中将士纷纷响应,朝野间“吕家篡权”的舆论愈演愈烈。

在这一危急时刻,吕氏家族缺乏一位真正的主心骨,吕禄和吕产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起初被吕雉笼络的部分刘姓宗室看到吕家大势已去,纷纷倒戈。

不久之后“诸吕之乱”被正式引爆。

面对刘姓宗室的步步逼近,吕氏的防御形同虚设,吕雉精心打造的吕氏王朝,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烟消云散。

她的死成了吕氏覆灭的引线,在她铺设的权力网中,吕氏家族既未能得到永存的保障,也未能在权力的洗礼中站稳脚跟。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