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难以磨灭的痕迹。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非凡的意志力战胜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把自诩强大的敌人逼得狼狈不堪。
在回忆这场战役时,一位美军上将曾说,美国军队损失惨重,但因为志愿军犯了战术错误,所以美军才没有走到全军覆没的局面。
这位美国人口中所说的战术错误到底是什么?
当年的那场战役又有多么惨烈?
长津湖战役的惨烈之处不仅在于敌我双方肉搏的残酷,更在于我军庞大的非战斗性减员数量。
这场战役发生在1950年的冬天,朝鲜的国土位置本来就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冬天的气温最低可以达到零下三四十度。
而且长津湖又恰恰在朝鲜境内最为寒冷的区域,周边高山环绕,简直像是无人之境。
因为这里地形特殊,环境恶劣,所以才会被志愿军视为最佳的伏击地点。
美国人大概也不会想到,志愿军会在长津湖干出那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此时此刻的联合国军,正在眯着眼睛,抱怨着战场的环境残酷不堪。
他们在国内拥有温暖的生活空间,可以烤火,可以在被窝里取暖,而不必忍受低温的肆虐。
但是现在来到朝鲜,哪怕他们拥有厚重的棉衣,拥有温暖的睡袋,他们也仍然感到不满。
相比于他们优越的条件,志愿军的情况,则让人更不忍心直视。
志愿军第九兵团刚刚从中国赶到朝鲜,从温暖的环境突然间来到严寒的空间,气温的急速转变令他们非常不适应,但部队中的所有人都在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和自然条件磨合。
而且,志愿军的后勤保障机制本来就比不上美军,哪怕后勤线路畅通,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物资来保证前线军人们的舒适体验。
联合国军手中的火炉,他们的睡袋,他们的军大衣和棉鞋,这些都是志愿军无法企及的优越保障。
但就是在条件如此不利于我军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还是在长津湖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我军充分利用近战和夜战的丰富经验,在美国出动机械化部队的时候,率先躲避在山洞之中,避免和对方争夺锋芒。
等到机械化部队撤退,美军暂时休整,那就到了我军大显身手的时候。
战士们一个个如同夜行侠,又像是武侠小说中会轻功的江湖大师,他们所有人屏住呼吸,放低声音,悄悄前行。
一支人数充足的部队竟然能够保持整齐划一的步调,还能避免打草惊蛇,这简直就是近现代战争中的奇迹。
在完成对敌人迂回包抄的过程中,志愿军的损失无法忽视。
因为天气太过寒冷,不少战士的手上和脚上全部冻出了严重的伤势。
还有人的脚趾头甚至一碰就会断裂,放在平时根本无法正常行走,但在战场上却能够跟上部队的急行军。
战士们的手冷的握不住枪,可每个人都能在遇到敌人的时候精准射击。
战士们的脸上满是冻疮,鲜血和脓液有时候混在一起往下流,但这绝对不会影响他们杀敌时的视线。
冰雕连的英勇故事,也发生在长津湖战役期间。
这个故事是无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战士们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趴在雪地上,冰川中,注视前方,一动不动。
就算他们明显感觉到身体的热量在消散,生命力在流失,他们也能保持如同钢铁一般的稳固姿态。
这是志愿军的优良传统,他们可以在冰川中纹丝不动,也能在烈火焚身的痛苦中保持镇定。
这种超越了生理极限的意志力,足以带着这支英勇的军队杀出重围。
当美国大兵还在睡袋中呼呼大睡的时候,志愿军已经悄悄逼近了他们的营帐。
猝不及防间,美军的营地上火光滔天。
一群根本没有防备的敌人狼狈的从睡袋里爬出,还没看清楚外面发生了什么,就被志愿军结果了性命。
那一瞬间,所有人好像看到了从冰火淬炼中爬出来的杀神。
这群杀神似乎天生带着不容违抗的使命,除了收割他们的性命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标。
还没开始进入激烈的交锋,美军在气势上就输了一大截。
而且在此之后,每每回想起这场战役的开端,许多幸存的美国士兵都胆战心惊,仿佛一直没能从噩梦中走出来。
在水门桥的阵地争夺战中,联合国军大概是回过了神来,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
与此同时,志愿军也分毫不让,尽量把双方争夺的距离缩短,以此来压制美军的机械化武器发挥优势。
近身肉搏往往比机械化作战更加残酷,双方都是刀刀见血,刀刀致命。
一时之间,地上躺满了双方战士的尸体,各种身体残肢满天飞,战场像绞肉机一样,不断吞噬着鲜活的生命力。
当时志愿军第九兵团所面对的,是号称美国王牌的钢铁部队。
然而这支部队最后被打的抱头鼠窜,只能狼狈的向后撤退,根本不敢再和本身也已经伤痕累累的志愿军争个高下。
战争结束后,一位美军上将回忆起当年战役的经过,拍着前胸,还一脸惊魂未定的样子。
他说自己不知道志愿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不知道这群中国人怎么能做到神出鬼没,更不知道明明中国的条件比他们落后,中国人怎么能这么悍然无畏。
信仰的力量,光辉的牵引,意志力的强大,这些东西,他们恐怕终身都无法体会。
不过,这位美军上将也提到,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犯了战术性错误。
要不然,他们所在的部队很有可能会被全部歼灭。
至于他口中的战术性错误,那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带来的问题,仅仅依靠战士们的意志力,根本无法规避。
他说志愿军在和他们争夺阵地时不果断,尤其是水门桥,由于志愿军行动较为迟缓,这才给了他们挣扎的空间。
但其实放在当时的环境中来看,志愿军并不是主观决策上的不果断,而是客观条件限制下的不果断。
指挥官和战士们当然也想冲锋,当然也想尽快完成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但问题是,他们没有美军引以为傲的大汽车,大坦克。
想要用人腿跑赢机械化装备,不是不可以,不过那需要时间,可是当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另外美军上将还提到,志愿军只知道向前冲,在后续对他们的追击过程中,好像并没有使出全力,以至于让他们得到了逃之夭夭的机会。
这种包围封锁不严密的情况,他认为是一种低级错误。
然而这第二个所谓的错误,本质上和第一个问题是一样的。
志愿军没有物资补给,后勤跟不上,自然只能“望洋兴叹”。
能够在敌我双方物资悬殊的情况下,把美国人逼成那个样子,这已经是志愿军创造的奇迹了。
换句话说,如果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一样,手里面的装备物资应有尽有,那么抗美援朝战争根本用不了三年,可能只需要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联合国军就得老老实实低头认输。
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相当成熟的国家,去细数一个刚刚建国的一穷二白国家的“战术性错误”,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如果抗美援朝是一本书,那么长津湖战役这一页,会被无数人贴上书签。
没有人会忘记它,忘记这群最可爱的人。
参考资料:
1.央视军事:珍贵影像!战地摄影师零距离拍摄长津湖战役 2022.10.25
2.杜东冬,黄金.长津湖战役的终极博弈——水门桥之战[J].知识就是力量,2022,(0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