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伊朗,也支援过苏联?苏联是如何在其帮助下完成反杀的?

宇全玩转过去 2024-11-12 03:34:07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入侵苏联。战争初期,由于苏联高层战略上的失误,大片西部疆土沦陷。

1941年6月到12月,德国已经占领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西部的大片区域。要知道,这些地方集中了大量的工业农业,是苏联的“精华”所在。

损失如此众多宝地,无疑对苏联的战争潜力造成沉重打击。

不过,苏联倒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即便是战事最为艰苦的1942年,依旧可以生产出大量的武器装备,同德国浴血奋战。

而到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后,苏联的“暴兵”能力进入鼎盛状态:坦克流水般涌入战场,士兵前赴后继投入战争,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那么,在德国的狂轰滥炸下,苏联是如何熬过战争初期最困难的阶段,成功实现战略性反杀的?

家底本身雄厚,又及时转入“战时轨道”

二战前,苏联本身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让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前列,超过其宿敌德国。

苏联重点发展的,也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最有利于提升战争潜力。战争爆发前,苏联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有目共睹的。

而在战争开始后,苏联又快速实施“亡羊补牢”的止损措施,及时将大批工业迁徙至远离战火的区域,例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以及中亚的加盟共和国。保住了军事生产的火种。

同时,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具备强大恢复能力的战争体制,使得国民经济可以快速进入战争轨道。而苏联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又恰恰可以为战时体制进行“战斗加成”。

综上所述,作为军事工业规模庞大、又能够快速进入战争轨道的大国,苏联可以快速走出战争初期损失巨大的阴影,扭转战场形势。

而与此同时,还有个西亚国家,对苏联的战时供应相当重要,这个国家就是伊朗。

通过伊朗,同盟国将大量租借物资送到苏联

二战前,伊朗虽然宣布恪守中立,但整体上却与德国走得很近。伊朗境内有5000多德国人在活动,其中不乏军事间谍,这让同盟国还是担忧。

为铲除德国势力,保障苏联南翼的战略安全。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英国联合入侵伊朗,迫使其倒向同盟国。

伊朗转向后,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缘位置,很快就成为英美向苏联输送物资的必经之路。1941年11月,美国通过“伊朗航线”,向苏联输送首批装备,随后输送的规模日渐扩大。

1942年,美国通过伊朗向苏联交付的租借物资为28.8%,1943年则为33.5%。美国对苏联援助的45%,都是通过伊朗运到苏联的。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790万吨物资进入伊朗,其中大约550万吨输送给了苏联,总共能够装备60个师,或者10~12个集团军。

正如某苏联官员所言:“自伊朗政府对德宣战后,通过伊朗进行的物资运输规模急剧扩大,伊朗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伊朗本身也是苏联的“大后方”

伊朗在承担“租借走廊”义务的同时,其本身也尽可能集中物资,用于支援苏联的对德战争。

据统计二战期间,伊朗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战备资源,包括小麦、大麦等粮食;数万头牛羊、骆驼、马匹,以及数百火车皮用于御寒的皮货。

当然,这其中有很多也是英苏占领机构强制征收的。

大量撤退下来的苏军、同盟国军队,也有不少在伊朗境内休整。被德国占领家园的波兰军队,就在伊朗境内休整建军,后来才跟随苏联、英国杀回祖国。

苏联在将伊朗当做后方的同时,也向伊朗输送技术,包括冶金、钢铁、枪械制造等涉及军事工业的技术。

1941年起,苏联在德黑兰、加兹温、伊斯法罕等城建立工厂、交付设备,向伊朗派遣专家和技术工人。

1943年,苏伊两国还签订了一份生产枪支的协议,协定由苏联方面出顾问,指导伊朗工人制造莫辛纳甘、波波沙等武器。

据统计,在二战期间,苏联共为伊朗培养了数万名产业工人。尽管苏联入侵伊朗并非善意,战后还赖在伊朗西北部不走。但不可否认,苏联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伊朗的生产力进步。

正是由于自身基础雄厚,再加上通过“伊朗走廊”的外来物资,苏联得以在战争中凝聚越来越强大的战斗力,最终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完成对德国的反杀。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