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专家杨燕绥在关于养老金问题发表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她表示,我国现在的养老金其实是空账加缺口状态。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本来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再加上中国独有的情况,也就是63年的“婴儿潮”,这代人现在退休了,增加了800万人,缺口就更大了,通过财政补贴才能平衡。而人社部预测,到2035年,几万亿的累计结余将用尽。
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国养老金保险制度特殊的历史背景。而设置的视同缴费年限,导致养老金制度从一开始就背负着空账的压力。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而缴费人数却相对减少,养老金压力便日益凸显。许多人认为,养老金差距过大是当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些问题中,化解养老金空账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从我国老龄加剧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了。
社保专家、清华教授杨燕绥提出了三条解决养老金空账的方案:多交钱、少发钱、调整退休年龄。然而她自己也承认,多交钱或少发钱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施。这样就认为选择延迟退休是最可行的选择。
另外,杨燕绥教授还提到,这笔空账是国企当初欠下的,应由国企来还。有人认为,国企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享受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客观地说,我们认为,还应该从养老金的计算方法上找原因。现在的养老金计算方法非常复杂,名目也多,笔者认为,不仅只是国企当初欠下的,养老金计算方法中的过渡性养老金也是造成养老金空账的一个重要原因。过渡性养老金中的视同缴费很明显的是造成养老金空账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从1992年开始实行养老金缴纳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开始实行养老金缴纳制度。也就是说企业1992年和机关事业单位2014年10月之前,没有推行养老保险制度,而2014年10月1日以后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将在此前参加工作的人的工龄被视同缴费年限。这一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不降低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以前的老职工的养老待遇。然而,这也导致了养老金制度从一开始就背负着这一“空账”的压力,这是其一。
其二,在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失误。从目前各地的养老金计算来看,普遍是把过渡性养老金中的“视同缴费”年限,同退休时当地社平工资进行计算,这样,就使养老金“空账”更是雪上加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过渡性养老金的“视同缴费”计算的弊端已日益凸显出来。我们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算来分析一下“视同缴费”计算带来的养老金压力。
过渡性养老金设置的初衷是是解决“中人”无账户年限而设立的基本养老金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计算“中人”建立个人账户之前的养老金叫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是指2014年10月1日以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因为从2014年10月1养老金并轨改革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而设置了10年过渡期,这个过渡性养老金就是以2014年10月1日为临界点,在临界点以前无个人账户年限设置的一个“视同缴费年限”来计算基本养老金。就是针对所谓的“中人”而设置的基本养老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事实上不仅仅存在于10年过渡期的“中人”可以享受,2024年10月后养老金并轨改革完成后仍将继续存在,要持续到2014年10月参加工作的人退休时,这个过渡性养老金才会结束。所以,这对养老金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不仅如此,在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上,又是按照退休时的当地社平工资进行计算。本来,“视同缴费”的无账户年限是1992年或2014年以前,而在计算退休养老金时则要按退休时的当地社平工资这个差距就可想而知了。
从概念上来看,国家相关部门的解释是:“视同缴费是指参保职工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年限。”
它和实际缴费年限可以合并计算为基础养老金计发时使用的缴费年限,这就是针对视同缴费年限国家还制定了过渡性养老金办法。
过渡性养老金是“中人”基本养老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专门针对10年过渡期的“中人”而设置的一种计算方法。是在参照“老办法”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视同缴费”年限却不仅仅是“中人”,凡是2014年10月1日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都能够享受“视同缴费”年限的政策。因此,“视同缴费”带来的养老金压力不仅仅是“中人”存在,一直要影响到2014年10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到退休时才能结束。所以,“视同缴费”这个“空账”不是一会半会儿的事。这是从时间跨度来说的。
另外,也是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方法上,都要参照退休时当地社平工资进行计算,这个数额可是相当大的。上次,笔者写了一篇文章,讲到这个计算方法的问题,平台说我发的这文章属于“不适合”内容,给限制推荐了,现在,我还想继续说说这个问题。
我们就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是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的。这是养老金“视同缴费”的临界点,包括以后“新人”的“视同缴费”都是这个时候为临界点。
10年过渡期退休的“中人”,比如某人2024年退休,退休时为38年工龄,那么,他的“视同缴费”年限就有28年,如果是2022年退休,工龄是38年,视同缴费年限就有30年,“中人”中退休越早,视同缴费年限就越长。当然,越往后视同缴费年限就会逐步减少。但越往后,退休时的当地社平工资也就越高,所以,产生的养老金“空账”同样也不会少。
从过渡性养老金常用的计算方式来看,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Rד中人”临界点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其中R为计发系数,其值在1%—1.4%之间。也有的不止这个值。它是由各地测算后确定的。这个我们暂且不去研究它。但它与基础养老金的计算一样,都是以退休时的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
我们再具体举例说明,如某人是2014年退休的“中人”,我们就以湖南为例,湖南2014年社平工资为4044元,便于计算就按4000进行计算。而2024年社平工资却是8000元,翻了一倍。而且视同缴费年限一般都是在30年左右。按退休人员退休时当地社平工资进行计算,明显是不合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临界点是2014年,2014年的社平工资基本上只有2024年的一半左右。这就不仅拉大了退休时间早晚的差距,扩大了收入分配的矛盾。另一方面就是造成了养老金严重的空账。客观地说,视同缴费年限本来就是临界点之前的无账户年限,只能是按临界点之前的社平工资计算才是科学合理的,非要变成按退休时的社平工资计算,怎么能不出空账呢?
而现在专家又说少发钱又不行,又要多领钱,又不能解决养老金空账的问题,那么这个空账到底该谁来负责这个问题,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不用说,专家们的养老金计算设计者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