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天道》简疏(2):帝王之德

袁连法爱文学 2024-10-21 10:06:46

《外篇·天道》简疏(2):帝王之德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怀)万物而不为戾(统率)(就是老子所说“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不以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行天道),其死也物化(顺物化)。静而与阴同德(静则休止),动而与阳同波(动则有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愧,可视为鬼神之鬼)责(就是“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此段可参《系辞上传》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天道人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顺天道之为)也,则用天下(巧用天下之力)而有余;有为(从人欲之为)也,则为天下用(竭尽自的全力)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按理无为才是道,这个德是顺于天道之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同是无为则无君臣关系);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这个道是从于人欲之道,相当才能或方法的层次)上与下同道则不主(各自为私,各自为主)。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智)虽落(络,达)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调节)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尽)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妙)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十七章)如何守之?就是庄子的方式了,“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很显然,庄子割裂了天道与人道的同质性,这大概是后世连老子一起拉进了权谋思想阵营的缘故。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其实就是有为为末、无为为本之意,儒家(及法兵刑名诸家)都不过是居于道家之下的“末学”而已。但是,依庄子前面的有为无为之分,没有这些有为末学又如何实现帝王无为之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