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華之邦有習俗焉,童蒙之時即習練毛筆字,此舉一則因書寫之習,一則為讀書治學之需。然至今日世風,毛筆字實用之功已然式微,然教誨稚子習之之風猶存,此或乃深植於族裔基因之中之身份認同使然。是以中國書畫淵源悠久,雖已邁入人工智能之世,以毛筆為載體之書畫藝術猶然興旺,盛況空前未有衰減之勢。
中國書畫之學,自摹寫仿效始,其旨在于令學者由筆性筆法之揣摩,漸次養成習慣。故學有所成之士,其作品中筆墨之運轉軌跡,觀者能辨其源流,溯其本末。即言之,若擇某家名作以為模範習之,則其筆性筆法必受原創者之薰陶,乃至融入己身,成為個性之表徵。由此,臨摹之先,擇師至為關鍵,一則審其是否屬上乘之作,一則思其是否契合己身之性格。時有二者相左之際,學者只得捨棄,另尋良師。
如何辨其是否為上品?首重觀其落款題字,是否具書家之風範。倘若是所謂江湖字,則其筆性筆法必粗陋不堪,此類畫作無臨摹之價值,習之愈多,陋習愈固,後欲改之,則難矣。古訓有云,初乳之養至關重要,蓋喻初學之師,其影響深且遠也。
陸儼少作品
陸儼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