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那么着急地把元史修完?以至于错误一大堆

民间传奇人物 2024-11-20 16:41:01

如果说哪一部史书最难读,那一定是《元史》,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魏源、就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史书之芜蔓疏陋、未有甚于元者。”意思就是没有比这本书还烂的正史了;为什么他在读了元史后,会给出这样的评价呢?

首先是蒙元自己的世袭非常混乱。他们在中原待了九十多年,却出了十一个皇帝,除了元世祖在位三十四年和元顺帝在位三十五年,其他三十年出了九个皇帝,平均下来三年换一个,都赶上了五代十国。皇帝换得频繁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蒙古人不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所以继承皇位的人都很混乱,就像过家家似的

一会儿是父传子、一会儿又是兄传弟、一会儿爷爷传孙子,一会儿旁系篡权夺了皇位,甚至有复辟和弟弟传给哥哥的,短短几十年把皇位继承所有问题都遇到了。皇帝出了11个,但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只有六代人,很多都是同辈之间传递皇位

其次是元史在汉化的过程中,很多人名都是胡乱翻译,错误一大堆,让读者阅读起来时非常难受。比如《元史》中有三个名字,分别是兀良合带、兀良合台、兀良合歹,其实指的都是速不台的长子;而速不台本人在元史中也有两个名字,一个是速不台,一个是雪不台

结果元史有《速不台列传》和《雪不台列传》,认认真真去看结果发现这两篇主角经历完全一样,就是名字不同。再比如铁木真的孙子、金帐汗国的建立者,在元史中本纪提到他时,写的是拔都;可到了列传中提到他时,写的是八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两个人

《元史》不仅出现一个人用好几个名字的情况,还会反过来,出现同一个名字被多个人使用的情况;例如脱脱这个名字在元史中就经常出现,最开始以为是一个人,结果看着看着发现矛盾的地方很多,一查之下才知道是三个人。其中一个是元朝末年的政治家,修宋史的那个

忽必烈画像

还有一个是拔都之孙、金帐汗国的第八代可汗,最后那个是蒙元将领、木黎华的玄孙。而且他们生活的时间有重合,元史在写到他们的时候又没有将姓氏写下来,就很容易让读者混淆;最让人绷不住的是,就连蒙元统治者的庙号都有很多地方写错

忽必烈追尊铁木真为元太祖,窝阔台为元太宗,蒙哥为元宪宗,而他自己死了被尊为元世祖。但《元史》中就出现了把铁木真称为太宗、蒙哥和忽必烈庙号互换的情况。满清的《元史本证》就统计过,元史里面有3700个错误,为什么明朝举国之力编撰的历史,最后写成了这个样子

原因很简单,就是朱元璋给的时间非常少,洪武二年2月开始编撰,同年8月《元史》第一版就出来了;但这个版本的元史过于烂,朱元璋下令重新修,洪武三年展开了重修工作,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修补补,4个月后第二版《元史》出炉,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前后总共用时10个月

铁木真

窝阔台

为什么朱元璋那么着急修元史呢,是因为这本书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史料价值,明朝虽然已经开国,但四面八方都是北元的势力,处于被包围且非常危险的局面,《明太祖实录》记载,即便此后的明朝不断出兵北伐,直到洪武三十年,蒙古铁骑也有十万之众、不断骚扰大明边境,这也是朱元璋派遣一大堆儿子去做塞王的原因

修元史的目的就是昭告天下元朝已经是历史了,不要再去想他了,归顺新朝吧,因此要把元朝的棺材板焊死;元史第二版一出来,朱元璋就写信告诉元昭宗,元史已经修完了,代表元朝已经灭亡、你们在中原的统治结束了,不要再痴心妄想。正是因为过于追求政治目的,元史的史料价值才一言难尽

1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