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笔者发了篇七八十年代“农民缴公粮”的文章,旨在再现那段历史,既不夸大其词,也不信口开河。
有位“城里人”留言道:“农村人种粮养活城里人,而城里人生产的布料、衣服、鞋、自行车等生活用品为什么不无偿的供应给农村人呢?公平吗?”
为这条评论叫好,“公平吗”三个字问得好,落地有声!
网友在文章下的评论截图
看到此评论,老朽有话要说:
◆城里人生产的布料、衣服、鞋的原料是怎么来源的?棉花谁种的?蚕谁养的?绵羊是谁养的、羊毛是谁“葳”的?莫非是城里人种植的、养殖的?
也许城里人会说:是“化纤布”,城里人生产的。回顾历史:1976年,天津石油化纤厂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工地上高高挂着“坚持完成毛主席圈阅的工程”的大标语。厂子建成投产后将生产大量涤纶,再用涤纶织“的确良”布。
直至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人才逐步穿上的确良的化纤服装。
七八十年代,农民缴公粮场景
◆生产自行车的原料--钢铁,是哪里来的?城里人求菩萨求来的?
建国后的第二年,中国钢产量仅为61万吨,这点钢产量,平均到每个中国人不够打半把菜刀。哪来的钢铁生产自行车的?那年日本的钢铁产量是1257万吨。
那个年代的钢铁靠农民种植的粮食换取,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民仍然勒紧裤带,把种植的粮食出口创汇,换取物资,换取钢铁,发展工业。最困难的1961年还出口粮食1355千/公吨。
◆生产纺织类的机械是哪里来的。日本进口的,用农副产品换取的。七十年代,纺坠、纺车、锭子、踏板织布机、现代机械织布机、现代数控自动织布机等都是从日本进口的,那时唯一出口创汇的就是农副产品。
既然这位兄提及此事,提醒了老朽,老朽也想问一下城里人:生产布料的原料、机械,生产自行车的钢铁是城里人抓把泥土、还是抓把空气生产出来的?
评价历史,要实事求是。忘记过去,等于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