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卖馒头--传奇小贩王库的故事

徐行聊历史 2024-09-24 21:48:51

巍峨气派的紫禁城,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年。

尽管紫禁城在现代早已变作景点,但它曾代表着皇权,神秘的气息依然不减。

在我们的想象中,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必定戒备森严,重重设卡,普通人根本进不去。

皇家重地,戒备森严是必须的。但这毕竟是由人来管理,由人管理就必定有漏洞。

清朝咸丰初年,紫禁城闹过一桩乌龙。

一个挑着担子卖馒头的小贩,堂而皇之地把业务拓展到了紫禁城。

这个勇敢的小贩名叫王库儿,看名字大约是祖上看过仓库。王库儿是地道的乡下人,老家在顺天府宛平县。十来岁时,他被父母带到京城谋生,一家人开了个馒头店。

馒头店开在猫耳朵胡同,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那地方。王库儿在店里给父母打下手。

乡下人老实,王家的手艺也精到,馒头做得相当好,要样有样,要个头有个头。

可是猫耳朵胡同比较偏僻,王家的馒头店生意很冷清。王库儿的爹娘起早摸黑,也仅能糊口而已。

转眼,王库儿十五岁了。他心疼父母的劳累,自告奋勇挑着担子上街卖馒头去。

少年人虽然不懂做生意,但聪明是有的。王库儿只管往人多的地方去,哪里热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的馒头卖得很快。

过了一段时间,王库儿把京城大街摸熟了,他发现金鱼胡同一带最热闹。这里紧挨着紫禁城,当然热闹。

于是王库儿不再做流动摊贩,天天把担子挑到金鱼胡同。他的顾客不乏皇宫里的人。

但王库儿起初并不关心这些,他的眼里只有馒头。

咸丰元年(1851年),仲秋时节。这一天,王库儿照常蹲在金鱼胡同守着他的蒸笼。

不经意一瞥,王库儿发现地上有个物件,捡起来一看,是个腰牌,磨得光溜溜。少年心性觉得好玩,就把腰牌系在自己的腰上。

没几天,王库儿发现一个秘密,凡是挂着这种腰牌的人,都可以径直出入紫禁城。原来这玩意就是进出皇宫的通行证。

王库儿很高兴,也没多想,挑着他的蒸笼担子就往宫门去了。门口的守卫老远就看见了他的腰牌,问都没问就放他进去了。

王库儿踏进紫禁城一瞧,颇有点眼花缭乱。他转来转去,发现了一处开阔地,绿草如茵,还有石桌和凉亭,人来人往的很热闹。

王库儿老实不客气,就把蒸笼担子摆在石桌上做起了生意。

说来也巧,王库儿选的这个地方,恰好在皇宫御膳房的前面。这附近有大内库房、车库、戏衣库、还有太医院和养马的上驷院,人自然不少。

宫中的人看见王库儿的馒头摊,也没人问他哪来的,上来就掏钱买。馒头一下子就卖光了。

王库儿发现了这个独门生意,馒头卖得是供不应求,他就把固定摊位改到了皇宫御膳房的前面。那个石桌也被他霸占了。

自此王库儿天天准时报到,在紫禁城里练摊,风雨无阻。

这样的好光景过了半年多。到1852年四月,王库儿一个过继给别人的哥哥叫张贵林,回来探亲。王库儿把自己在皇宫摆摊的事儿给哥哥说了。

张贵林一听大喜,他正要找事做,机会就来了。他对弟弟说,不如你把腰牌给我,我来卖馒头。你在宫里这么久,熟门熟路的,再找个活儿吧。

王库儿满口答应,如今他不带腰牌也可以大摇大摆进出皇宫了。他也有门路,宫内御膳房一个叫张春成的厨师跟王库儿很熟,王库儿通过他进了御膳房,负责烧火做饭。

于是,这哥俩都在紫禁城干起了营生,一个在御膳房做饭,一个在宫内卖馒头。他们一家人都很高兴,日子一天天红火了。

光阴似箭,很快又一年过去了。到了咸丰三年的三月,情况突变。宫中的安保盘查突然严格起来。宫门的守卫提出要王库儿带着腰牌。

王库儿无奈,只好辞职,问哥哥要回了腰牌,重新开始卖馒头。可是没过几天,馒头摊也干不下去了。

三月二十三日,王库儿在紫禁城里被抓了。当时他挑着担子经过隆宗门,遇上了巡逻的卫兵。隆宗门距离皇帝办公的养心殿很近,王库儿出现在这里,让巡逻队起了疑心。

王库儿被捕,惊动了咸丰皇帝。皇宫重地,如何混进来一个小贩子?咸丰帝下令严查。

事情很快查明了。原来是一个大内銮仪卫的校尉被他的同伴拿错了腰牌,又不小心在金鱼胡同弄丢了。他俩担心受责罚,擅自找内务府的人补办了一块腰牌。王库儿的那块腰牌,就没人在意了。

擅自进入紫禁城的罪名不大不小,按《大清律例》,王库儿挨了一百棍子。还好他年轻,一个多月就恢复如初。

这棍子挨的值,王家的馒头在紫禁城卖了一年半,挣了不小的一笔钱。王家用这钱在北京的繁华地段买地,盖了间房子。馒头店搬到此处,生意很火爆。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