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桐与"清华园"匾额(张寿崇)

近代形而上学 2024-09-07 17:06:53

1999年10月,接到老同事、原东城区政协副主席王吉友同志给我的一封信和几张照片。这几张照片是他此前不久作客清华大学时,在清华校园里拍摄的,内容是清华园的两件历史旧物:

"清华学堂"匾和"清华园"匾。王吉友的信和馈赠的照片引起了我对这两块匾额的探讨和追忆。

这两块匾,是1911辛亥年间由先祖父那桐为清华学堂题写的,一块镌刻在白色的欧式建筑清华学堂的门楣上,另一块镌刻在清华二校门上。说到这座写有"清华园"三字的清华二校门,曾给多少清华的莘莘学子留下美好的回忆。清华校友、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对二校门的姿貌做过一段描述:"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油质,一片编素的颜色反映着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门的弯弧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石上镌刻着清那桐写的擘窠大字。"然而,这座二校门以及先祖父题写的匾额,都未能逃脱"文革"噩运。1966年8月24日,在"破四旧"风暴中,清华大学"红卫兵"彻底拆毁了矗立五十多年的二校门。2000年9月的《百年潮》和2001年1月10日的《人民日报》都披露了当年"红卫兵"抡镐拆毁二校门时的照片;2001年1月2日北京电视台一套节目介绍海淀区中关村的发展时,也播放了这段录像。1991年清华大学建校八十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海内外的清华校友共同捐资近十万元人民币恢复建造了"二校门"。(见1991年7月6日《羊城晚报·海外版》)正如王吉友同志在信中所说,党的实事求是的路线,使这两件文物得到复原。

至于为什么先祖父会为清华学堂题字?现仅就我所知论述于下。

先祖父那桐由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1900年6月10日)从礼部侍郎到总署大臣上行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外务部成立,设员司开去行走差使(见单士元著《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奕动任外务部大臣;先祖父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宣统三年(1911 年)任外务部会办大臣(见钱实甫著《清代的外交机关》)。当时的外务部根据奕助等奏定的章程共设四司(和会司、考工司、核算司、庶务司)、一厅(司务厅)和五处(俄、德、法、英、日五处)。其中考工司专司铁路、矿务、电线机器制造、军火、船政聘用洋将洋员、招工、出洋学生。美国于1908年把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费用;为此成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领导。

宣统元年己酉八月辛卯(十五日),即 1909年9月28日,"外务部奏:拟建游美肄业馆,恳请给西直门外清华园地亩,以便兴筑而隆作育。允之。"(见宣统政纪卷十四)

宣统三年辛亥三月已酉(十一日),即1911年4月9日,"外务部奏: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订立章程先行开学。从之。"(见宣统政纪卷三十四)

《旧都文物略》有关清华园有以下记载:"园为明戚畹李伟别墅旧址。清季清华大学就清华园建立,仍其名。宣统二年开始建筑校舍,三年告成,就原有之陂池丘陵点缀布置,蔚然大观。"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知,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清华学堂的前身是游美肄业馆。游美建业馆和游美学务处都沾"洋"字,所以都归外务部分管。因此,由身任外务部会办大臣的先祖题写"清华学堂"和"清华园",也就不足为奇了。

谨就阅读管见,陈述先祖父那公题字的背景情况。原拟去第一历史档案馆借阅宣统元年和三年外务部有关档案,以求更加翔实。但因该馆外务部档案现因故封存未能查阅,俟诸来日再行追记。

2001年2月6日

作者简介:张寿崇,北京市民委原副主任、东城区政协原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常委。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