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11月,奉美国第13任总统、辉格党人、鹰派政治家米勒德·菲尔莫尔之命,在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的率领下,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远洋舰队从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港出发,沿大西洋一路南下,途径南非开普敦,经过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然后穿越马六甲海峡停经新加坡,完成补给之后北上,来到我国的澳门和香港,然后继续北上,到达上海,并从上海出发前往琉球首里。
在抵达琉球之后,佩里给他舰队里的4艘舰船重新安排了任务:一艘船和船上的人马留下,他亲率另外3艘向北进发。最后,在经过了长达8个月的远航之后,佩里的舰队终于在1953年7月8日这天抵达了他此行的目的地——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浦贺港。
在跟着佩里一道驶入浦贺港的美国军舰中,有两艘是蒸汽轮船,其中一艘名叫“萨斯奎哈纳”号,满载排水量3824吨;另一艘名叫“密西西比”号,满载排水量3220吨。
这两艘蒸汽轮船是佩里亲自点的将。1851年,在向时任美国海军部长威廉·格雷厄姆提交的远征日本计划书,佩里曾向他这位老上司提出过4点想法:1、此行需要4艘战舰才能成功,而且其中的3艘还必须是大型的蒸汽战舰;2、日本人或许从书本上了解过蒸汽轮船,但他们亲眼见过这种工业时代的产物,才能体会到现代国家的军事力量究竟有多强大;3、日本和中国一样,对待这样的东方国家,诉诸恐惧可能比诉诸友谊更加有利于展开谈判;4、应当尽量避免在长崎和日本人进行谈判,因为荷兰人可能会从中作梗。
很显然,对于佩里所提出的这些想法,美国海军最后基本上都答应了。而事实的发展也确实如同佩里预料的那般,缓缓驶入浦贺的“萨斯奎哈纳”号和“密西西比”号,给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巨大的船只,浑身都包裹着钢铁,高大的烟囱不断地往外喷吐着黑烟。这些美国蒸汽船通体都是黑色的,和日本人熟知的传统船只格格不入,所以他们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给“萨斯奎哈纳”号和“密西西比”号起了个直观明了的名字——黑船。
黑船的到来不仅震撼了日本的市井小民和贩夫走卒,也震撼了当时执日本天下之牛耳的幕府政权。携黑船之武威,盛气凌人的佩里最终迫使幕府同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和平友好条约》,这便是在日本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黑船事件”,又名“黑船来航”。
因为“蒸汽船”一词和一种名叫“上喜撰”的日本茶读音相近,为了讽刺德川幕府被区区4艘黑船吓得手足无措的滑稽时局,时人还用这个双关梗创作了一首打油诗:
“上喜撰唤醒太平梦,仅四杯无夜能安眠。”
“黑船事件”加速了幕府政权的衰亡和垮台,内忧外患中,日本的近现代进程也随之悄然加速。“黑船事件”给日本人留下的历史烙印,丝毫不亚于鸦片战争给我们留下的。
不过,和我们对鸦片战争几乎一边倒的负面评价不同,日本人对黑船事件的整体评价要复杂得多。因为虽然黑船事件导致了不平等的《日美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但这毕竟还没上升到战争的烈度,而且它在客观上确实有助于日本打开国门看世界,帮助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如果没有黑船事件,兴许德川幕府还能再苟延残喘个几十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能要晚很多年才会到来。这样的日本最后能否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问鼎亚洲第一,也犹未可知。
也正因此,现在的日本也还是有很多人会缅怀和纪念佩里。在那些聚焦于日本近现代史的大河剧(也就是所谓的日本历史正剧)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他们对于黑船事件的细致描绘。
直到今天,在日本静冈县下田市的当地码头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竖立在黑船事件纪念碑上的佩里的半身像。这座纪念碑上的佩里,全然不同于一个多世纪前日本浮世绘上的佩里,后者所描绘的佩里宛若天狗再世,形同地狱鬼畜。不像是来日本谈协议的,而像是来日本吃人的;而前者所刻画的佩里则是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不像是个刀口舔血的军头,更像是个过来开化日本的圣人。
而在黑船事件发生171年后,当时间来到2024年2月26日这一天,一艘从上海海通国际汽车出口码头出发的大型滚装船,在经过了长达40天的航行之后,终于抵达了德国的不来梅港。这艘滚装船是由我国自主投资建造的、现役装载量最大的清洁能源滚装船,它采用了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科技,包括天然气双燃料清洁动力技术。相比同类滚装船,它能够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这,便是我们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汽车滚装船。
因为“比亚迪开拓者1号”这个名字念着有点废舌头,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给它起个绰号。叫什么好呢?根据它通体雪白的外观特征,不如就叫“白船”好了。
白船长200米长、宽38米、有13层楼那么高,白船上有7600个车位,一次最多可以运输7600辆汽车。白船的排水量超过了4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萨斯奎哈纳”号和“密西西比”号满载排水量的10倍。
很多德国人平生从未见过这样的东洋景,这一刻,他们眼中那艘驶入不来梅港的中国白船的身影,仿佛和当年日本人眼中开进横须贺港的美国黑船发生了重叠。
是的,没错,当时间来到21世纪第2个十年的时候,西方人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白船事件”。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德语媒体对白船的报道,收获不小。我在这里想把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跟各位同志和朋友分享一下。独乐不如众乐,这么有意思的事情,要光只是我一个人偷着乐,那也未免太无趣了。
《每日新闻》(tagesschau),《比亚迪如何想要征服欧洲的电动汽车市场?》(Wie BYD Europas Markt für E-Autos erobern will):“这是征服欧洲市场的战争宣言:来自中国的世界级汽车市场领导者——比亚迪,如今正在用他们的货船将它们的电动车直接运到德国。去年,在德国新注册的比亚迪电动车的数量还不到4000辆,但这家深圳公司的勃勃雄心远不止于此。”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致力于征服欧洲的电动车市场。最近,欧洲车市上只有大约8%的电动车是来自中国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占领欧洲市场这道大命题上,来自的中国市场领导者是玩真的。仅仅用了11个月时间,比亚迪就已经在15个欧洲国家设立了代表处。”
“与此同时,比亚迪正在大幅扩大其在德业务。比亚迪已经在大多数德国大城市拥有了汽车经销店,其目标是要开设100家左右的经销店。比亚迪方面表示,未来至少应该有90%的德国人,能在30分钟的车程内到达起码一家比亚迪专卖店。中国人希望中国电动车的销量能够在德国和欧洲车市上跻身前五。比亚迪在欧洲的第一条汽车生产线,也就是匈牙利生产线,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当中。到了2026年,比亚迪在德国的电动车年销量或有望达到12万辆。”
北德意志广播电台 (NDR) ,《比亚迪电动车:“并非敌人,而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E-Autos von BYD: "Keine Bedrohung, aber ernstzunehmender Konkurrent"):“在不来梅仓储公司(BLG)的汽车码头,为了迎接比亚迪滚装船的到来,BLG计划为这位尊贵的中国客人举行一个简单但隆重的欢迎仪式。对于BLG董事会成员马蒂亚斯·马格诺尔来说,这是个好日子:‘这太棒了,不来梅港是德国汽车工业最大的物流枢纽之一,我们每年要在这里转运170万辆汽车。 比亚迪滚装船的到来,有助于加强不来梅港在德国乃至是欧洲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马格诺尔对比亚迪这类中国公司寄予了厚望,希望它们将来能把不来梅港当成一块跳板,一个前线基地,一个中国汽车进攻欧洲的前进基地。”
“刚抵达不来梅港的中国电动车,现在可能会被运往森格汽车集团的经销店。森格是与比亚迪展开合作的7家德国汽车经销商之一,负责为比亚迪提供销售和售后服务。据森格总经理安德烈亚斯·克尼普介绍,他们和比亚迪的合作关系早在2022年10月就确定了,在2024夏天之前,森格计划在德国北部的奥尔登堡和吕贝克开设两家比亚迪分店。”
“克尼普表示,他们之所以在落地过程中有所拖沓,主要是因为森格与比亚迪之间存在一些协调上的问题:‘从车辆注册到办理车辆证书,德国的一切都与中国不同。因此,我们不得不花费一年时间处理这些繁文缛节。现在终于把条理梳理清楚了,我们和我们的中国朋友之间的齿轮现在不仅运转得更顺了、而且也更快了。”
“克尼普观察到,在德国的许多地方,他们仍需要花时间去说服当地客户。这倒不是说比亚迪的车不好,而是因为这个品牌在德国很多地方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克尼普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例如,通过在欧锦赛上做广告来打开知名度。克尼普笑着说:‘要是我们的中国朋友愿意这么做,那就算帮了我们这些汽车经销商一个大忙了。像森格这样的汽车经销商都是自掏腰包购入车辆,然后再出售给消费者的。如果不是因为足够看好,他们是不会轻易和某个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的,由此可见。它们对比亚迪是有多么地重视。用克尼普本人的话来说:‘我非常确信,比亚迪一定会在德国和欧洲车市上崭露头角、光芒四射。’”
“除比亚迪之外,其他的中国汽车品牌现在在欧洲也一样备受关系,尤其是名爵。以德国汉诺威的内格尔汽车销售店为例,这家店里的名爵销量与日俱增。名爵这个牌子最初是英国在2005年卖给中国。内格尔的销售经理雅尼克·诺伊贝尔认为,对很多客户来说,‘德国制造’这个噱头现在已经不再是什么重要的卖点了:‘现在整个汽车市场都打成了一锅粥,很多客户不在乎是他们买的车是哪儿造的了。无论是德国车还是中国车,能提供高性价比的就是好车。’”
“来自尼恩堡的两位合伙人,尼科·洛伦茨和尼科·艾克霍夫,刚刚购入了一辆全新的名爵作为他们的公司车。仅需4.2万欧元,也就是约合人民币32.8万元。不管是德国车该有的、没有的,这辆名爵全都有了,而且它还提供了长达7年的电池售后保修服务。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俩人都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车嘛,说白了就是4个轮子,能把人从A点带到B点的代步工具。坐着舒服比什么重要啊。’”
“来自杜伊斯堡汽车研究中心(CAR)的中国专家,贝亚特丽克斯·凯姆认为:‘前中国欧洲商会会长约尔格·瓦特克预言的来自中国的汽车海啸尚未到来。不过,虽然比亚迪目前在欧洲的汽车销量还未达到预期,但我们也不应低估中国制造商的潜力。要我说,比亚迪对我们而言未必是一个威胁,但肯定是一个需要我们非常、非常认真地去对待的外部竞争者。比亚迪不仅仅是一家纯粹的汽车制造商,它在电池和芯片领域同样实力雄厚,而且财雄势大。因此,在新技术开发方面,比亚迪拥有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优势。’”
《经济周刊》(Wirtschafts Woche),《这艘船是下给德国汽车工业的一封挑战书》(Dieses Schiff ist eine Kampfansage an Deutschlands Autoindustrie):“这艘新的汽车运输船是一个预示,它预示着德国汽车制造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威胁。以比亚迪、奇瑞、吉利和蔚来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多年来一直在修炼内功,它们在中国国内建造了许多大型的汽车工厂,有些甚至大到了足以令大众等品牌的汽车工厂都感到汗颜的程度。这就使得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电动车在中国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过剩产能问题。中国的汽车工业实力有余,而中国的汽车市场却不足。为了将多余的车子卖出去,中国汽车制造商就需要像‘开拓者1号’这样的滚装船来助它们乘风破浪。”
“热火朝天的中国汽车出口也带动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到2026年,中国的造船厂预计要造大约200艘滚装船,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中国客户的单子。与此同时,奇瑞等中国汽车制造商也在加紧发展自己的船队。中国的国有航运巨头中远海运,也在积极筹建专门用于运输汽车的大型船队。”
“《经济周刊》经调查发现,从去年秋季开始,中国国内的许多大型港口城市,比如上海、宁波和广州,就已经在汽车出口这块展现出了极为惊人的吞吐能力。即便中国的汽车经销商们短时间没有新船可用,中国也照样按部就班地超越了德国和日本,一跃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而在汽车专利这方面,中国现在也已经超越了昔日的霸主德国,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具创新性的汽车工业强国。”
《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比亚迪的首艘货船抵达不来梅港,问题随之而来》(Erster BYD-Frachter erreicht Bremerhaven und sorgt gleich für Probleme):“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对于德国最大的海外汽车码头不来梅港来说,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第一次。当地时间2月26日,‘比亚迪开拓者1号’抵达不来梅港,它此行拉来了3000辆汽车,这些中国车都将在德国卸船。‘比亚迪开拓者1号’完全致力于出口中国汽车,这在中国的造船史上还是头一遭。”
“除了‘比亚迪开拓者1号’之外,比亚迪还有另外7艘滚装船在建。去年,比亚迪以290万辆的年销量一举超越了其主要竞争对手特斯拉,一跃而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出口商。”
“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不来梅仓储公司(BLG)董事长弗兰克·德雷克不无兴奋地表示:‘我预计中国人还会继续对德国追加汽车出口,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作为一家成立于1877年的公司,BLG在德国称得上是赫赫有名。德雷克六十有四了,预计今年年底就要退休。而在退休之前,德雷克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乘着中国对德汽车出口的阵阵东风,让自己在BLG的历史上青史留名。”
我记得我在很久以前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最早在鸦片战争中赚到第一桶金的,并不是英国的鸦片贩子,也不是英国海军,而是那些给他们带路、为他们打开方便之门的地头蛇,比如当地的官僚阶级和买办集团,以及一些个冒死也要摇着小舢板去给英军送水送粮的小商小贩。因为这些地头蛇都托英国人发了财,所以他们对于英国人和鸦片战争普遍都不是很反感,有些甚至还挺欢迎英国人的到来。
这当然不是什么“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是我想英国人对此应该也不是很在乎:“我不需要你们对我忠诚,我只需要你们给我带路,把你们的家门打开,让我进去就行。”
起初看到这种说法的时候,我是非常气愤的,但是气愤之余又很无奈。因为站在英国人和这些地头蛇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做法和说辞确实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我无法隔着厚厚的历史书把我的悲愤之情传递给他们。但就算能传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并不在乎,也无需在乎我这样的中国人的民族情感。
现在一晃眼十多年过去了,历史书还是那本历史书,历史书里记载的我们对鸦片战争的主流评价,还是那个主流评价;当初发动了鸦片战争的英国人,现在还是那群英国人,至于那些给英国人带路开门的中国地头蛇,如今也依然存在。
只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终于也轮到他们欧洲的地头蛇给我们带路开门,帮助我们进入欧洲了。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包括电动车在内,我希望来自东方的先进工业品都能以和平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如果不能,那么我也希望欧洲能以一场“白船事件”来渡过眼下的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不是闹到最后大家兵戎相见。
我不知道我们和欧洲之间的汽车贸易最后是否会引发一场21世纪的电动车战争,我的希望是最好不会。但就算是会,我现在其实也没那么担心了,毕竟当今亚欧大陆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军舰和最强大的造舰工业,又不掌握在欧洲人手里。欧盟委员会?它有几艘电磁弹射航母?
但无论是和平进入也好,“白船事件”也罢,抑或是汽车战争,无论欧洲人选择以何种方式来渡过他们眼前的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个转折点一定会在日后的欧洲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如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一如日本历史上的黑船事件。
而站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立场上讲,他们经历一次白船事件,总好过经历一场汽车战争。
西方震撼东方的时间已经太久太久了,现在,是时候轮到我们给西方也送去一点小小的东方震撼了。
因为当初的“黑船事件”,很多日本人直到现在也还是以自己的祖国作为“脱亚入欧”第一国的身份而感到荣幸。而在马格诺尔、克尼普和德雷克这些德国人的身上,我似乎也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那些日本人的身影。
既然亚洲可以有国家和国民以“脱亚入欧”为荣,那欧洲为什么就不能有国家和国民以“脱欧入亚”为荣呢?
我是不介意的。
我想马格诺尔、克尼普和德雷克这些德国人应该也不会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