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晃身体、自言自语、走固定路线……我们该拿孩子的刻板怎么办?

然和育儿百科 2024-03-15 22:02:54

幼儿刻板行为有哪些?“我女儿老是斜眼看东西、看光线,还一看就看很久,怎么办呢?”

“带孩子出门,他总是自顾自地在晃身体,制止不了,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投来异样的眼光,挺愁人的。”

“我小孩只肯走固定的路线,不走回头路,试着让他走新路,他就发脾气打自己的头,可以怎么解决呢?”

……

孩子的刻板太让人头疼了,我们该怎么帮他们纠正呢?

1、区别动作和行为

刻板问题全搞定

对于刻板现象,有人将它称之为刻板动作,有人称之为刻板行为。确实,动作和行为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

刻板动作没有实质的意义,是孩子固定做的一些动作,目的是让自己舒服和喜悦,常见的刻板动作有:

长时间观看转动的风扇等物品、前后或左右摇晃身体、自言自语、反复旋转轮子等圆形物品、原地转圈或围着圈跑、一直斜眼看光或朝某个方向看等。

而“刻板行为”是孩子们为了改变或达到某个结果而产生的行动,常见的“刻板行为”有:

东西摆放位置固定单一、坚持走固定的路线及固定的走法、坚持固定的玩玩具方法、坚持去同一家餐厅点餐、在固定时间内叫或跳、通过拍打自己来表达需求等等。

2、养成好习惯

刻板“看不见”

刻板动作是孩子自身的需要,不需要与外界互动,但当孩子走出家门进入公共场合就需要适当“规范”自己的动作。

刻板动作问题,我们可以从“引导孩子养成在适合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的好习惯”入手,让孩子的举止在相应的环境中合适即可。

比如,在课堂上,孩子忍不住想晃手,可以教他将手放到课桌椅下晃一会儿,换个位置不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就好。

再比如,在某个安静的公众场合,孩子无法自控地想自言自语,可以引导孩子先去厕所或其他隐蔽场合把压力缓解完,恢复平静了再返回。

孤独症孩子因为想象力障碍使得其联想力和创造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就会出现长期用单一的经验处理所有事情,呈现出刻板、固执、不能接受事物的改变等行为现象。

3、积累好用的经验

刻板变消失

“刻板行为”通过丰富孩子解决问题的经验是可以纠正的,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例子吧!

现象一

小A来然和学习快一个月了,妈妈和我们的老师反映说:小A回家只能走固定的那条路,其他的路怎么都不肯走。爸妈如果强行带他走新路线,小A就会暴躁不安,躺地板大哭,引来路人围观,无奈之下,爸妈只好带他走回老路。

指导建议

老师经过了解得知,固定走的那条路是妈妈最开始带小A从然和回家时走的路,最初的一个星期一直在走那条路。有一天,妈妈接到小A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走另一条路,带小A去了商场。孩子走新路哭闹是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那不是回家的路。因此,老师建议爸爸妈妈:

1.在行程有变动时要提前告知孩子;

2.可以带着孩子走另一条和原来的路差不多的附近的路,并反复告诉孩子“我们回家”。过程中,家长需要直面孩子的哭闹,坚持带他走回家。

这样坚持两天后,孩子发现新路线也可以回到家,就不抗拒不哭闹了。再坚持走一周,孩子就渐渐熟悉了新路线,之后爸妈带着孩子在新旧两条路线上交替进行回家。小A明白两条路都能回到家,“一条路走到黑”的“刻板行为”就消失了。

现象二

小B想要他的玩具车但不说,只是“啊~”的尖叫,妈妈不知道孩子怎么了,在反复确认需求后,明白了他想要玩具车,于是给了他后就继续忙她的事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小B想要玩具车就继续采用大声尖叫的方法。

指导建议

妈妈确认好孩子的需要后,在孩子看向妈妈时,边跟孩子说:“来,这样做”,边带小B轻轻拍下妈妈,再用手指下玩具车。通过反复练习,小B需要妈妈帮他拿东西的时候就不再只是尖叫了,他能走到妈妈身边,看着妈妈,指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于有有声语言的孩子,还可以引导他通过语言来达成自己的需求,例如:“要车”、“妈妈,我要车”、“妈妈,我要车,帮我拿”、“妈妈,我要车,可以帮我拿下吗?”……帮助孩子反复练习、记忆和使用该方法,他就不会用原来的经验去达成目的了。

孩子的行为是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眼中的“刻板行为”或“问题行为”实则是孩子不会、不懂得用什么方式去处理问题更合适。孩子的困难就是他的学习需求,他不会,就需要我们去看见他的不会,并且帮助他跨越不会,帮他积累合适又好用的方法和经验。

当我们懂得分辨刻板动作和行为,学会其对应的解决方法,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摘掉“刻板”的帽子。

来源:然和心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