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长安保险7折挂牌转让汇友财产相互保险社16.67%股权”的新闻,又双叒将长安保险这家险企带上热搜。
行业的关注点不仅在于三家相互保险社之一的汇友相互,即将首次变更主要出资人,更在于长安保险这家踩坑无数的问题公司、风险公司、行业老大难,即将在国资主导下,开展新一轮风险处置。
曾经打着责任险标签的险企,现在正在宣传上“去责任险化”,于是统一称其为“长安保险”。类似于这样心态的险企,在行业里不在少数。
从含着“金钥匙”到一地鸡毛
含着金汤匙的长安保险,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十部委共同支持,历经十年组建,最终于2007年正式开业。长安保险是原保监会批准的首批专业性责任险公司试点,也是唯一一家获得部委明确支持,以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可以说,长安保险自成立伊始,便肩负着保险业专业化、差异化转型发展的重任。
2007—2014艰难起步探索
作为专业化保险公司试点,监管曾向长安保险提出了“责任保险业务占比60%”的目标,这是对传统财险业务结构的颠覆性改变,也是对新公司的压力和动力。未曾预料的是,本该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险企,却陷入了严重的股权和治理纠纷。
长安保险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股东之间违规代持、非法转让引发的股权纠纷。此外,还涉及非自有资金投资入股,大股东和内部控制人内外勾结,通过违规关联交易套取资金,起初的负责人甚至还涉及参与经济诈骗等违法案件。
以上违规行为,不仅让正常业务难以开展,还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和声誉,导致多次受到罚款、停止开设分支机构等监管处罚。开业七年后,截至2014年末,公司账面累计亏损7.04亿元,2015年原保费收入28.11亿元,责任险保费1.17亿元,占比仅为4%,与60%的既定目标相去甚远。
2014—2019保证险出师失利
随着当初负责人被提请公诉,拥有监管背景的阎波于2014年成为公司新任董事长。阎波曾任原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早年曾在平安保险东莞分公司任职高管,拥有监管干部中少有的市场经历,因此被业界寄予厚望。面对长安保险的困境,他提出了“三个年均20%,即资本回报20%、规模增长20%、利润增长20%”的宏伟目标。
然而,破局转型之路却远没有想象中顺利。2014年开始,伴随着“大众创业”“互联网+”的浪潮,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市场。为迅速扩大保费规模,长安保险2015年推出了P2P网贷履约保证保险,并在市场上大力推广该创新业务。据报道,2014—2018年,与长安保险合作的网贷平台超过10家,且大部分不属于一线平台。
其后的事件走向都已非常清楚。P2P这种“类金融”业务,因缺乏政策规范与严格监管,引发了种种行业乱象,随后大量跑路、爆雷,连带为其承保的险企也陷入泥潭,长安保险便首当其冲,踩雷金额超过44亿元。截至2018年末,公司累计亏损高达27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2.6%,已经资不抵债。
2019—2024新股东改善无果
此后,沦为风险公司的长安保险,在各方力量推动下开始自救,积极寻求引入战略投资人。2019年上半年,长安保险披露了增资方案,安徽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蚌埠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1元/股的价格增资16.3亿元,二者分别持股31.68%、18.45%,合计超过50%。公司也从北京迁址至安徽蚌埠,并提出了争取在未来3—5年内,实现保费规模过百亿、总资产过百亿的“双百”目标。
新股东国厚资产2014年成立,注册在安徽省芜湖市,是首批五家具有金融不良资产业务资质的地方性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具有一定的业界地位。然而五年后,长安保险不仅没有实现“双百”目标,净利润还从2020年的-1.31亿元,下降到2022年的-4.68亿元,距离摆脱经营困境越来越远。今年1月,国厚资产公告称,因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部分资产包处置不达预期,导致资金回收不达预期,出现了流动性紧张。这意味着大股东或许无法继续为长安保险输血,令本就艰难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长安保险公开披露的最后一期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留存收益为负,核心资本不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不达标,风险综合评级下降至D类,公司治理得分较低,公司治理较为薄弱,标志着长安保险的五年自救之路以失败告终。
深陷泥沼折射诸多难题
为何一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险企,却在长达17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乎将全部的坑都踩了一遍,以至于偿付能力为负、严重资不抵债、亟须进行风险处置的业内“老大难”?整体来说,长安保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保险业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中,必须加以关注的三个维度。
股东与股权:先天不足埋下后续隐患
长安保险设立时,股权监管政策尚不完全成熟,致使其“基因”存在先天不足。筹备期,监管就提出股东经营规模太小、缺乏对保险业足够了解、难以提供相关支持等疑虑,但当其发现股东资质不符,不得不将注册资本从5.1亿元减至3.6亿元,则直接暴露了股东和股权的严重问题。
此外,长安保证担保作为主要发起股东,也为后续激进开展保证保险业务埋下伏笔。因此,如何吸引有意愿、有能力的股东进入保险业,始终是保险公司股权管理的重要课题。
治理与管理:各方利益受损害
长安保险的股东比较分散,多为疑似壳公司的民营企业,这就为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关键管理人员通过股权代持、关联交易甚至内外勾结,损害公司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不仅体现在长安保险成立初期的违规关联交易上,还体现在后续开展保证保险业务时,脆弱到匪夷所思的内部控制。作为一家正规的持牌金融机构,治理防火墙居然形同虚设,公司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后,不得不让社会为其买单,这是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
战略与业务:生存、发展与创新反复横跳
长安保险从一家被寄予厚望的专业化公司,到落得一地鸡毛的下场,除其自身原因外,也不得不再次审视“中小财险公司如何破局”这一灵魂考问。在我国财险业这一高度集中、白热化竞争的市场,随波逐流发展传统业务可能会被“卷死”,但贸然创新可能死得更快。
也许只有股东雄厚、治理健全的险企,深耕本地市场、守住基本盘确保生存,再在熟悉的领域、风险可控情况下,适当开展创新业务,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破局之道。
“白衣骑士”降临
如何拯救于水火之间
国厚离场,AMC难有保险天然优势?
AMC投资入股险企早有先例,四大央企AMC中的三家都已先行尝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达资产旗下的信达财险,经营状况不佳,后转让给深圳国资;幸福人寿也在巨亏后转让给紫光,目前尚未看到改善迹象。长城资产旗下的长生人寿,作为合资险企,多年发展缓慢。东方资产旗下的中华财险,情况相对较好,但最近也面临较大的业务压力,寿险则更是举步维艰。
AMC做保险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深层次来看,实为底层逻辑的背道而驰。AMC是典型的靠低买高卖,掐准点、赚快钱盈利的行业,而保险却如同滚雪球一般,需忍耐前期的巨大付出才能得到后续回报,是一个赚慢钱的行业。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基因,出现这种结果也就不足为奇。
国元金控和安徽国资的实力与优势
下一步,拟对长安保险开展风险处置的国元金控,则比AMC具备更多天然优势。除了雄厚的资金实力、深厚的本地资源外,更宝贵的是其对投资保险业、特别是专业化保险公司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国元农险是长安保险同一批次的、另一家专业农险公司试点。目前不仅年保费收入近百亿,还实现了规模盈利,偿付能力充足,风险评级稳定,业务发展持续健康,成功走出了区域性、专业化中小财险公司的特色发展之路。这家专业性农险公司一直在寻求上市时机。
长安保险具备底气与基本盘
作为一家老牌险企,长安保险拥有15家省级分公司以及诸多中支机构,规模体量是新公司无法比拟的。
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和保险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责任险业务赖以生存的政策法治环境和专业技术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近些年,各类公众责任险和专业责任险如安全生产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电梯安全责任险、董监高职业责任险等等,都被市场广泛接纳,甚至成为标配险种。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元金控旗下的长安保险,基本盘与发展环境已具备,加上股东的资本、资源和经验赋能,非常有希望突破窠臼、顺利转型,与国元农险共同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不过,这只是美好的期待。长安保险“翻身”需要真正具有保险思维的股东与真正做保险的管理团队齐心协力,顺应形势,提升自身的行业认知水平,认清并发挥自己固有的专业优势,才有可能走出破局之道。
长安保险这样,其他深陷泥沼的公司同样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