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妖魔化食品添加剂,但更不能妖魔化质疑食品添加剂的消费者

果树小圈 2024-09-29 20:14:33

今年不知道是咋了,大家对于“食品添加剂”都是格外的上心。

这几天,就连董宇辉在直播的时候都开始公开表示请大家“不要妖魔化食品添加剂,国标范围内就没啥。”

他的意思就是只要食品添加剂在国标以内,只要不大量的狂吃,就不会有啥问题。

本来这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说法,大多数科普食品添加剂的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董宇辉的影响力相对较大,这么一说,又把食品添加剂送上了热搜。

很多人又开始争论起:

“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大不大?”

“食品里加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对人而言是好是坏?”

其实单纯的争论添加剂的好与坏,都是正常的。

毕竟这就是一个有争论的点。

不仅仅是消费者争论,在学术圈实际上对很多食品添加剂,甚至对很多食品都是有争论的。

比如猪油和种子油之间的争论,猪油和种子油到底哪个更健康呢?这类争论至今从学术圈到实际生活中,都还在“互相吵架”。

锣不敲不响,理不辨不明。

关系到大家吃喝的问题,多争论一下也没有什么坏处。

董宇辉说:“不要妖魔化添加剂”,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后边应该再加一句:“更不能妖魔化那些质疑食品添加剂的消费者”。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这两年真的有个别人来妖魔化那些质疑食品添加剂的消费者。

首先是从学历上、认知程度上对质疑添加剂的消费者进行“恶意贬低”。

更有极端的几个所谓的“食品科学博主”居然离谱到把质疑食品添加剂的消费者都打上标签,说那些质疑食品添加剂的是“收了别人的钱故意抹黑国产食品添加剂”!

相对于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个别人对消费者的“妖魔化”更让人揪心、担心和痛心。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有疑惑是正常的

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实际上跟年龄有很大的关系。

三十岁以前,大多数人能接受很多新的东西,到了三十岁以后,很多人就很难再接受新的东西了。

人长大了以后,一些人的对事物的认知就逐渐开始固化,甚至认为一些所谓的“新事物”都是有问题的。

这个心理学现象其实很正常,基本上是人类的通性。

放在各种添加剂食品上来说,这个现象就更加普遍和尖锐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这个商品化时代进行的太快了,食品的发展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像我老家山东,二三十年前,还都在自己收小麦、自己去磨面粉、自己蒸馒头吃。

当时,连酵母菌都不用,都是用之前蒸馒头留下来的“老面”。

干面条、挂面啥的,也都是自己拿白面去加工。

但如今呢?

别说自己磨面粉了,很多人连馒头自己都不蒸了,大家一般都去馒头房或者超市直接买馒头吃了。

以前自己蒸得馒头啥添加剂都没有,如果眼下的馒头多出来很多添加剂的话,那么大家肯定会不理解啊!(这里并不是说馒头有很多添加剂,只是打个比方,不要误解。)

而且这些添加剂的名称都是一堆“中老年人”看不懂的词,对未知的东西产生“质疑”完全正常。

这是我们的一个实际情况,日常饮食商品化发展的太快了,一些消费者可能还得缓一缓才能接受。

一些所谓的食品科普博主,只讲自己能懂得科学原理,不讲现实情况,只能把问题变得更加对立,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消费者没有义务去搞懂食品添加剂

消费者就只是买东西的人。

大多数消费者是没有义务去研究和搞懂食品添加剂的。

很多人经常对我说,你得做食品添加剂的科普,从科学原理上来讲明白这个食品添加剂是无害的。

但讲这个干嘛呢?

消费者研究一下哪些食品好吃、哪些食品卖得便宜、哪些食品卖得贵,这些就够了。

食品添加剂有上百种,你让消费者去研究、去搞懂,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再说了,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即便是专门研究食品安全的人,所有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危害性都能搞懂吗?

即便是都能搞懂了,科学也是有局限性的。

十年前研究出来危害小的添加剂,十年后最新的科学研究未必也是十年前的说法,都是存在变数的。

给消费者科普食品添加剂、让消费者去研究食品添加剂,本身就说明了眼下的食品产业进入了一个怪圈。

消费者看似质疑的是食品添加剂,实际上质疑的是那些“说食品添加剂没问题的人”,他们说得话到底可不可信?到底有没有问题?还有食品生产厂家到底有没有问题?

说白了,食品添加剂只不过是一个“背锅侠”、一个决堤口,本质上是由于一些食品行业的负面个例,导致一些消费者对食品产业缺乏信任。

我个人觉得,一个健康的食品产业根本不需要去科普所谓的食品添加剂。

只需要做到“我说这个吃了没问题,消费者直接就相信了”就完全可以了。

能让消费者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信任不是靠嘴讲出来的,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

用嘴把科学原理讲得再天花乱坠、天衣无缝,干得不行,也难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食品添加剂发展的方向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其实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什么定义。

我们现在很多食品用得添加剂,其实要比以前的食品用得食品添加剂更加安全。

像亚硝酸盐,几百年前其实在制作各种肉类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用了。但这个目前的科学证实,这是有害的,现在对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几十年前,这类亚硝酸盐等传下来的“老添加剂”也是经常用,而且是自己煮肉的时候也可能有不少人会用。

为什么以前大家都没有天天“妖魔化”食品添加剂呢?

原因很简单,以前这类东西吃得少。

在食品商品化甚至日常饮食商品化之前,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日常吃的精加工的食品数量是很少的。

一些东西在低量的情况下,绝大概率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中老年人可能还都自己做饭吃,很多年轻人如今可能都忙着上班都不自己做饭吃了。

每天的早餐可能是面包、饼干、牛奶、预加工的包子等等,中午饭可能是各类预制菜......

反正就是以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做得饭,如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外边吃饭或者吃各类加工后的方便餐。

很多食品生产厂家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你以为你生产的是零食,但可能已经不是了,你生产的是很多消费者一日三餐。

如果“一日三餐”吃得东西中,天天有十几种五花八门的添加剂,你觉得真的很好吗?你觉得消费者能欣然接受吗?

这就是现实的问题。

所以,这两年,也在逐渐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尤其是在预制菜和面食类上。

例如预制菜,已经非常明确的定义了,预制菜不能在生产过程中添加食品防腐剂。

今年又限制了脱氢乙酸钠这类防腐剂在面食类中的应用,而很多面食都是年轻人的日常主食。

这些说明,对于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很明确的。零食啥的,很多都无所谓了,这类天天要吃好几次、天天大量吃的东西,要尽可能的做到“配料干净”。

这才应该是食品产业要努力去做得方向,而不是下场跟消费者争辩“添加剂到底能不能吃?”

一个有梦想的食品生产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原则应该是“能不加的不加,不能不加的按标准加,有害的坚决不加,别人正常加,我用更好的制作工艺来少加”。

这才是食品产业该有的梦想。

多为消费者想想,可能才能取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有了信任,所谓的“食品添加剂”那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