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草书作品取法多样,用了三处重墨表现艺术性,入选全国书法展

滨滨谈文化 2024-10-07 22:46:46



在许多人看来,书法创作时,要饱蘸浓墨,要把第一个笔画交待得很清楚,也要让观者看上去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书法。但是,当代书法强调其艺术性,而作为书法的艺术性来说,则是要在字的大小、章法上的疏密、墨色上的多种变化,如干枯浓淡等来表现出来,因此,有的书法家便专门研究学习墨色变化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上图是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上的一幅入展草书作品,乍看上去,这幅作品多是以枯笔书写来完成的,只有三到四处采用了重墨浓墨,而其余部分全部是干枯用笔,加上作者取法多样,并对魏晋、唐宋草书名家的多种风格进行了很好地融合,从而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而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

对于这幅草书作品来说,尽管作者采用了多种创作方法,也有许多优势所在,但也引起了许多草书爱好者的关注和热议。一些人认为,这幅草书作品从整体上看,写得很乱,根本和古人无法相比,能入展全靠运气了。也有人说,这幅草书作品写得太过随意,尤其是那些干枯的用笔,不仅没有完全表现出书法艺术,反而破坏了传统书法的精神,不值得提倡。当然,也有人觉得,草书最为根本的是要表现出整体感,而这幅作品从整体上来说,作者就是要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是一幅佳作。

不论怎么说,草书作品之所以被评委认可,而入选全国书法展,它肯定是有它的优势所在。我认为,这幅草书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一是它的融合性,也就是把多位古人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二是生命力的表现到位,作者通过行气、章法的表现,让草书在摆动中逐渐有了生命力。三是墨色变化丰富,尽管作者在创作中使用浓墨重墨的地方较少,但也有诸多精彩之处。

首先,作品取法多样,融合性强。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作者在取法上有魏晋二王、唐人张旭、怀素以及宋人黄庭坚等人的草书风格,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取法了章草的写法,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专学一家,也并不是精学几家,而是把草书史上的多种草书风格融合学习,融合创作,最后达到了自然书写,这是很多草书爱好者很难办到的一件事。

其次,作品的生命力很旺盛。之所以说生命力旺盛,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书法的根本所在,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有较强的生命力才会觉得它是一幅好作品,而不是某个点画是否到位。此作中表现生命力的地方很多,一是它的大小变化、墨色上的干枯浓淡等交替变化,三是作品的行气,正文虽然有五行,但每一行都在一定幅度内进行了摆动,这就如同树木在风中摆动一样,展示了根基牢固,生命力就旺盛。

最后就是作品中的墨色变化。作品中的墨色变化始终是由重到轻,由轻到重,也就是作品的墨色变化非常丰富,尤其是它的干枯浓淡变化中让笔法清晰可见。评委在查看作者的书写能力时,往往也会把笔法的使用看得很重,而笔法在枯笔状态下,是最容易查看的,它的笔锋是如何行走的,是如何完成绞转的,又是如何转换笔锋的,这都是书写者功力的展现。

对于这幅作品来说,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观点,一起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推荐阅读:

1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