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月光之下,我沿着湖边散步,清风阵阵,吹拂着我的脸庞,感觉这样的夜晚宁静而和谐。
放眼望去,湖光秋月是那么的柔美。此时,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感觉秋夜是多么的美好。
走进诗词,分享美好!在此,我给大家分享刘禹锡的《望洞庭》,短短28个字,把秋夜月下的山水写得极美,句句经典。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21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谪。从此,他的人生从高光时刻跌入了低谷。此后的二十多年,刘禹锡屡遭贬谪,长期贬逐在南荒之地。这二十多年间,他6次路过洞庭湖,只有公元824年赴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望洞庭》就是在这次旅途中所写下的。
这是一首写秋月下洞庭湖美景的千古名篇,句句优美动人,仅28个字就把千里洞庭呈现于纸上,堪称千古绝唱。
“湖光秋月两相和”
首句一出场,就给人带来祥和的感觉,写的是洞庭湖光秋月交相辉映的景象:洞庭湖上月光与水色交相融和。
“湖光秋月”是对景色进行描写。“湖光”描写了湖水波光粼粼的景象,“秋月”描写了秋夜的月亮。两者搭配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也给人美好的想象空间。
紧接着,“两相和”三个字用得很到位,将湖光和秋月构造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其中,“和”字把水天一色、湖月同辉、波光相融写活了,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不仅如此,它还是整首诗写景的起点,而且也是诗人情感的基调。
透过这个“和”字,我真切感受到秋夜月下的洞庭湖宁静、温柔、祥和,想必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读着这诗句,我不禁联想到,上有秋月,下有湖光,月白风清,湖光澄澈的景象。这是多么宁静、和谐的秋夜,视觉一片开阔,就连心也变得开阔起来。尽管诗句中只是简单的描写,但让人似乎感受到湖风阵阵吹来,清新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句描写了月下的湖面风平浪静,宛如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句中,“潭面”指的是洞庭湖面;“潭面无风”写的是湖面较近的景色;“镜未磨”三个字特有意思。或许,你会疑惑,镜子为什么要打磨?这是因为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了才光亮,才能照清人影,要是不打磨的镜子,就很朦胧、迷离。可见,“镜未磨”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洞庭宁静的景象,在秋月下,别有一番朦胧美。
这一句使用了比喻,将朦胧月色下风平浪静的湖面喻为未打磨过的镜面,非常体贴、新鲜,给人空灵、缥缈感。读着这诗句,人仿佛置身秋夜的洞庭湖,心情无比舒畅。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末两句从遥望、俯瞰的角度描写洞庭山水全景: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一片翠绿,就像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这句“遥望洞庭山水翠”,有的版本则是“遥望洞庭山水色”,仅一字不同,但没有确定的版本,但并不影响我们读这首诗。
这里再次使用了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色的银盘,而银盘里的青螺,就是君山。这样的比喻新奇而形象,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洞庭山水之美。
整首诗流畅自然,句句经典,意境绝美,仅用了28字,就把秋夜月下的洞庭写得极美,湖光秋夜相互融合,山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又如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散发出朦胧、宁静、和谐、浪漫之美,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是唐诗中经典的写景佳作,值得我们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