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是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
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对四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及怎么培养,往往很茫然。
四大核心素养并非并列关系,在教学目标追求中,也并非并列关系。
四大素养应该是金字塔结构,语言与思维在底层,其次是审美,最后是文化。
语言以表达为核心力。思维分为逻辑和想象,以想象力为重点。语言与思维并列,没有思维,语言就不存在,是基础的底层。
审美是手段,爱和想象是核心力。想象也是思维,但在审美层级上更丰富更具有创新力。爱和想象力是语文的关键素养。没有审美就没有兴趣。
文化是顶层的核心力,是目的。但课标表述不准确,“文化传承与理解”,应表述为“文化传承与建构”。传承是手段,建构是目的,但建构是传承与创新的综合。
文化指认识自我的智慧,文化建构指创立自我认知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个性。回答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问题。语文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
语言是语文的外部标志,一切核心素养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离开听说读写,素养就无法存在。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没有思维,语言就是抽象符号,毫无现实意义。
语言与思维是二位一体,可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语言与思维割裂,学生朗读变成青蛙叫;读与思结合最好的是默读,可学生不会默读。作文呢?蜕变成文字垃圾,没有思想和情感。
只有升华到审美,语言实践才产生兴趣。这就必须在读写实践中唤醒孩子沉睡的经验,只有沿文字的幽径去到自我经验的远方,才能共鸣出情感。
而唤醒情感的手段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去到经验的远方,也就无法受感染,审美怎么诞生?哪来阅读的兴趣?
情感共鸣难以产生,文化认知更难形成。没有情感共鸣,就无法产生认知的飞跃,诞生文化观念。
文化跟情感一样,都是生命的创造,是高度独立的个性成果,怎么靠教师讲呢?即使天天讲道德,学生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四大核心素养积淀的唯一路径是自学,教师无论怎样讲课文内含的核心素养,学生都无法形成核心素养。知识可以传授,素养不可传授,只能在独立的实践中慢慢积淀。
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多少教师讲一辈子,可学生既没有审美也没有文化素养,生命是荒漠!
教师讲的只能是知识,素养只能在独立的语言实践中形成。因此,教师真正要讲的是形成素养的方法,怎么读写听说才能培养核心素养,是教师执教能力的根本标志。
高考改革到此,四大核心素养并没有全部考查,还停留在基础层级的语言和思维。而且思维忽视想象力考查,也才与审美素养打打擦边球。
至于文化素养,更没有考查。尽管所选文本都承载文化,但并没有考查考生的文化观念。即使命题与文化有关,也只打打擦边球。比如,评价人物能间接反映考生的文化观,但往往也是对原文的概括而已。
教学呢?同样不注重审美想象和爱的培养,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更是奢谈。
诚然,教师讲课文是审美评价和文化思想的表达,但跟培养审美和文化素养无缘。随便教师怎样讲爱很重要,学生也不懂得爱;随便怎样讲生命尊严很神圣,学生也无法建构自爱的信仰。
因此,语文的核心问题是不尊重生命,也就与核心素养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