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方精讲:大青龙汤方

鸿朗说健康 2024-10-02 19:16:36

【方剂组成】 麻黄18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生石膏45〜100克

【用法】 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方解】大青龙汤取法麻黄汤宣肺解表,用到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等药物祛表寒,再加用生石膏去肺热,需要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会伤及胃肠道的津液,于是用到生姜、大枣补足胃肠道的津液,可谓寒热兼顾、攻补兼施。也可以认为此方是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

大青龙汤方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患者表现出来,就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脉象浮紧。

这到底是怎么一番景象呢?来吧,我给说个医案,你就知道了。

这个医案,源于《古方医案选编》。医家是许叔微。许叔微是宋代的一位医学家,很了不起。

有一次,许叔微治一个患者。这个患者,医案记载叫何保义,应该是一个在军营里当差的。

何保义怎么了呢?原来是冒了风寒,当时脉象浮涩而紧。但奇怪的是,他在别的医家那里用了解表散寒的药,没啥效果。

没办法,他就去求治许叔微。许叔微一听这个情况,当时就说了:你是不是用过麻黄汤啊?

何保义就说了,确实用过。

许叔微接着问:那你知道不知道,为何无效啊?何保义说,不知道。如果真知道,还用得着麻烦您许叔微啊?

许叔微不紧不慢地分析道:“如果仅仅是头痛、发热、恶风、无汗,那就是麻黄汤证,用下去就该好。但是,如果兼有烦躁之感,那就是大青龙汤证了”。

话音刚落,何保义拍着大腿说:“我现在确实烦躁得很啊”!闻言,许叔微点点头,给何保义用了大青龙汤。结果你猜怎样?三剂而愈。

医案说完了。我们就看看吧,这里面的道理何在。通过许叔微的描述,我们能隐约感知到,大青龙汤和麻黄汤的主治,有很多类似之处。唯一可以区分的,就是患者是否烦躁。如果烦躁,就用大青龙汤。如果不烦躁,就用麻黄汤合适。

而何保义,恰好烦躁。那么,这个烦躁之感,到底有啥讲究,为何成了用大青龙汤的关键症候呢?

原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属于阳盛之体。这样的体质,当外受风寒,肌表被郁闭以后,会导致其阳气内郁而化热。热盛伤津则口渴,热扰于心胸则烦闷。

于是,患者就呈现出典型的,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象。表现出来,就是前面提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脉象浮紧。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发汗解表,宣散肌表寒邪,同时还要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恰好符合要求。你看这方子:麻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石膏18克,生姜9克,大枣6克。

其中,麻黄发汗解表。大青龙汤里,重用麻黄,使得它发汗之功比麻黄汤还大。桂枝,解肌发汗,帮助麻黄来解表散寒。杏仁,利肺气,和麻黄搭配,升降相因,恢复肺气的宣降。生姜和大枣,和脾胃,调营卫,还能辅助解表。

关键是,这里有石膏。石膏,可以清里热,透郁热。有了它,患者就没有烦躁的问题了。

你看,这就是大青龙汤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的来龙去脉,我都给你讲好了,你应该能理解了。

其实,和小青龙汤相比,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几率,也好小很多。但是呢,它所针对的病情,却不是特别少见。一般来说,感冒发热、无汗烦躁,这样的人基本属于大青龙汤的主治范畴。而我们现代人的体质,有不少是偏于阳热的。这就决定了,大青龙汤证,并非鲜见,只是我们认识不上去而已。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注解:太阳中风,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言。越婢汤证本续自汗出,今以并发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而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烦且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与本方。与之则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解: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而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确审无少阴证者,则宜大青龙汤以发之。

按:本方为发水气的峻剂,但宜于阳热证而不宜于阴寒证。若水气而现少阴证者,则宜麻黄附子汤,本方断不可用。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肿重谓之溢饮,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者,谓发汗以治溢饮的作用二方同,但宜侬证选一而用之, 不是说二方主同证。

按:重剧的肾炎,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但肿而不烦躁者宜越婢加术汤。此方实治肾炎水肿的良方,适证用之百发百中言之并不过分。

【辨证要点】 外寒内热证,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口干,脉象浮紧为主症。

青龙为古代四大神兽之一,能以青龙命名方剂,足见它有两把刷子。大青龙汤又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记载,大青龙汤由“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等7味中药组成。

按照医圣张仲景的原意,煎服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先取1800毫升水,首先煎煮麻黄,待水煎到1400毫升时,去掉漂浮在水面上的麻黄泡沫,然后把其他中药放进去一起煎煮,等到药液大致为500毫升左右的时候,取出,去掉药渣,每次温服150毫升左右。

服用大青龙汤,也要微微取汗,也就是说先喝了一次之后,就坐等汗出,如果喝一次没有出汗,过一定的时间段再喝第二次,再坐等汗出,如果出汗了,药就停了,不要再喝了;如果喝一次就出汗,而且汗还挺多,那就用“温粉扑之”。

在医圣张仲景所创的诸多方剂中,大青龙汤和越婢汤是麻黄使用剂量最大的方剂,因此,被称为张仲景发汗的峻猛之剂。一般都认为,大青龙是“表里双解”之剂,不过,随着临床的不断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大青龙汤是辛温解表兼清表热之剂,并非传统认识所认定的“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之表里双解剂。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的是,它也是“辛凉解表”的雏形,被称为中医最早的“辛凉解表剂”。提到辛凉解表,肯定很多人立马会想到温病学派,但在《医宗金鉴》中就已经有了“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的认识。温病学派虽创立了辛凉解表法的名称,但其实辛凉解表法的运用却早已见于《伤寒论》的大青龙汤法和《金匮要略》的越婢汤法之中。

也许正因为大青龙汤是辛凉解表的“渊薮”,因此它具有比较好的退烧作用,尤其是高烧,现代临床实践中,大青龙汤主要针对体温大于39摄氏度,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儿的高烧,都可以运用大青龙汤化裁治疗。

对于大青龙汤能退多少度的高烧,临床实践发现,对于成人高烧,39.3摄氏度[5];39.5摄氏度[6];39.8摄氏度[7-8];小儿高烧,体温39.8摄氏度[9],39~40.2摄氏度[10]。由此可见,大青龙汤退烧的能力,还真是“名不虚传”,无论是用于成人,还是用于儿童,它的退高烧能力,依然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也被人称为“退烧良效药”。

不过,对于麻黄和石膏的运用,古今医家对它们俩都是有所顾忌的。对于麻黄的运用,古今医家都十分谨慎,就连清代大型御制中医教科书《医宗金鉴》曾说,此乃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对于石膏的运用,历代医家对它也是各种说法,“用之不当,适足以招祸”,“老弱虚寒者,祸不旋踵”。因此,但凡方中含有麻黄和石膏,历代医家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

要说真正会用石膏的名医,非张仲景、张锡纯莫属,只不过医圣张仲景用石膏,对于用量却留下来“千古之谜”。可以说对于大青龙汤,方中所用的麻黄和石膏比例一直是一个谜团,迄今依然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认为麻黄石膏用量比例接近1∶1的;有认为麻黄石膏用量比例为1.674∶1的;也有认为麻黄石膏用量比例为6∶4的;也有认为麻黄麻黄之量倍于石膏的;也有认为麻黄与石膏比例为3∶8的。二者的比例究竟是多少?还真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管大青龙汤中麻黄与石膏的比例究竟是多少,但是需要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临床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所起的作用,的确与二者用量多少有关系。一般来说,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散郁热;石膏重于麻黄,则重在清泄肺热;二者等量则发越水气。

不过,大青龙汤解热退烧的功效,不仅古代经典认为如是,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验证也如是。实验研究发现,大青龙汤全方的水煎液、生物碱类及多糖类部位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还有方中的石膏水煎液具有显著的解热效果,因此,大青龙汤的解热药物物质基础可能是大青龙汤方中的生物碱、总多糖和石膏等组份的协调配伍作用[18]。

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现代中医对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可用于流行性发热、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汗腺闭塞症、荨麻疹、痤疮等疾病;也可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皮肤干燥,且体质较壮实的患者;另外,还被应用于急性肾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无汗症、高热症、感冒等急症治疗中 , 并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大青龙汤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方剂,初看好像就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化裁方,清代名医柯韵伯说,“此即加味麻黄汤也”,清代名医徐灵胎指出,“此合麻黄桂枝越婢三方为一方,而无芍药”;也可以说是麻黄桂枝各半汤的化裁方,也可以说是加味麻杏甘石汤,还可以说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

只是对于大青龙汤这个方剂,一定要记住,喝药之后,一旦出汗,就要立刻停药,不能再服。医圣张仲景强调,“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之所以大青龙汤需要中病即止,可能与“大青龙汤全方水煎液起效较慢,但药效持续时间长”有关。

万一使用大青龙汤出现了偏差,导致大汗伤阳,应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比如,用桂枝加黄芪汤内服,以益气固表止汗; 或者用黄芪牡蛎粉(即黄芪、牡蛎各等分,研为细粉) 外用,以益气敛阴固表,也可选用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减轻行差踏错带来的伤害。

总体来讲,大青龙汤目前不仅可以治疗急性感冒等疾病,还可以治疗慢性久病;不仅仅能够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在皮肤病、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中也有了一定造诣。凡是外寒内热证对应的疾病,如肾脏疾病、败血症、肠伤寒、闭经等皆可应用,且效果显著。

6 阅读:19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