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这两个制度哪个更合理?

文史达观 2024-10-16 14:38:4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与藩王的关系一直是微妙而复杂的。

从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割据一方,最终导致周天子威严不再,天下大乱,催生了春秋战国群雄逐鹿数百年。

到秦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再到秦朝灭亡后,汉、晋重新恢复分封制,后来导致了三国鼎立天下,和西晋的“八王之乱”。

再到唐朝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政策,以及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也都没有抑制住时代的更迭。

到了明清,帝王们在汲取了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各自推出了各自的平衡政策,如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

因为这两则政策相互对立,有时代相连,由不得后世学者纷纷讨论,明清的两种政策哪种更高明、更有效?

明朝“藩王非有诏不得入朝”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巩固边疆与皇室安全,采取了一项独特的治国策略:

将自己的儿子们全部分封至全国各地,每位藩王都配备有王府护卫,并赋予了他们对驻地军队的节制权力。

尤其是,位于北方边境的九大塞王,因有抵御外族入侵的责任拥兵相对较多,均达到数万之众。

其中宁王朱权麾下的朵颜三卫,兵力更是高达八万之众,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最初,朱元璋的这一举措,本意是让这些藩王如同坚盾一般,戍守边疆,拱卫中央皇室,确保大明江山永固。

同时,他为了防止藩王们借进京之机觊觎皇权,又特意制定了严格的祖训,明确规定:“藩王非有诏不得入朝。”

这一规定断绝了藩王们涉足朝廷政治的可能性,使他们穷其一生都被束缚在各自的封地上。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后来更大的危机。

朱元璋驾崩后,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朱允炆继位后听取谋臣的建议,急于削弱藩王的势力,结果却逼反了燕王朱棣。

从法理上讲,藩王作为皇室成员,确实具备继承帝位的资格。朱棣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最终登基称帝。

朱棣继位后,深知藩王拥兵自重的危险性,由此开始对削藩政策进行了优化。

他将那些拥有重兵的藩王内迁,同时大幅减少王府护卫的数量,并解除了藩王对辖地军队的节制权。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明朝藩王的实力大打折扣,他们基本上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能力。

然而尽管如此,在朱棣之后,明朝仍然发生了几起藩王造反的事件。

其中有,宣德时期的汉王朱高煦造反、正德时期的安化王朱寘鐇造反和宁王朱宸濠造反。

虽然这些造反事件最终都被迅速平定,但它们仍然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小的动荡。

再往后,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明朝对藩王的限制更加严格,护卫数量进一步削减。

到了明朝中后期,藩王们逐渐变成了只拥有土地和财富的大地主。

他们既不能参政议政,也不能带兵打仗,于是便将精力放在了圈地占地、聚敛财富上。

到了明末,随着皇室的不断繁衍,全国各地的宗室子弟已经多达几十万计。

这些藩王宗室不事生产,只靠朝廷的俸禄过活,同时还在当地横行霸道、侵占民田,成为了与国家和人民争利的蠹虫。

当李自成造反、清军入关时,各地的藩王已经失去了拱卫皇室的能力。他们不仅无法抵抗农民军和清军的进攻,反而成了这些军队的“给养”。

因为每杀一个藩王,部队都能海吃好几天。

还有,南明时期那几个并立的藩王,虽然得到了明朝残余军阀的拥戴,但事实证明,他们也无力挽回大明王朝的覆灭命运。

清朝“将王爷们集中圈养在京城”

到了清朝,当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他们深刻汲取了明朝因无节制分封藩王而导致的种种弊端,从而制定了一项与明朝截然不同的政策:

将王爷们集中“圈养”在京城。

清朝之所以制定如此政策,还与两件事有关:

1、多尔衮的僭越

回溯至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创业之初,正是依赖贝勒、贝子等宗室成员的英勇奋战,才奠定了清朝的基业。

这些宗室成员在早期清朝的军事征服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些宗室成员因功劳巨大,不得不以丰厚的爵位和官职,来犒赏其贡献。其中多尔衮就是其中之一。

顺治朝时,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权力日益膨胀,后来甚至有了僭越皇权的迹象,当时令年幼的顺治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2、三番之乱

到了康熙朝时的三藩之乱,更是直接挑战了清朝的统治权威,险些导致江山易手。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清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必须采取更为坚决和极端的措施,以彻底杜绝亲王拥兵自重的可能。

于是,清朝不仅剥夺了亲王的军权,还严格禁止他们随意出京,甚至不得与外臣有过于密切的交往。

这种严密的管控政策,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稳固皇权的效果。

然而,从长远来看,它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被圈禁在京城的王爷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进取心和军事才能。他们养尊处优,沉迷于享乐之中,昔日的满洲勇士逐渐蜕变成了食利者。

正因如此,到了清朝晚期,曾经战斗力卓越的亲王们,一个个都成了胸无点墨的公子哥。

其次,因清朝限制王爷们离开京城,这就造成了皇子夺嫡的现象,尤其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最具代表,也达到了此类现象的巅峰。

康熙让自己的儿子在各部领有事务,能够充分的参与朝政,这也就给他们机会拉帮结派。

他们离权力中枢最近,所以都积极的夺取皇位继承权。

正因如此,从雍正开始,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这才减弱了诸子夺嫡的恶劣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清末,地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西方列强入侵愈演愈烈,清廷无力应付,地方也没有藩王起兵勤王护驾,最终清朝也只能湮灭在历史之中。

明清哪个政策更高明?

对于明朝的“分封就藩制”与清朝的“封爵固京制”哪个更为高明,实难一概而论。

两者各有优劣,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从维护皇权稳定的角度来看,清朝的“封爵固京制”无疑更为成功。

它将亲王们悉数留在京城,置于皇帝的严密监控之下,有效避免了宗室起兵造反的风险。

同时,通过严格的爵位承袭制度和考试制度,清朝也成功减轻了宗室泛滥、资源占用过多的问题。

然而,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分封就藩制”也有其积极意义。

它赋予了藩王们一定的军事和行政权力,使得他们在地方上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同时,藩王们远离京城,也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地方治理和边防安全贡献力量。

读者们,关于“明朝的分封和清朝的固京制度”,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