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磕断牙齿给我留下了更加痛彻心扉的遗憾:
那是2009年的春季,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气晴朗,清风拂面,孩子写完作业,我和妻子说:“今儿的天气不错,带孩子出去玩玩吧!”
妻子和孩子一听,异口同声地欢呼着:“好啊!”“好啊!”
于是我就骑着自行车,让孩子坐在前面的大梁上,妻子坐在后座上,去了县城西北角的烽火台。
烽火台坐落在蔡国故城残存的古城垣上,从我家出门,沿蔡都大道西行一华里,龙翔路口右转又北行一华里,在上蔡一高北侧龙翔路穿越古城墙的豁口处,我把自行车停放在一高体育场的围墙边,与孩子老婆一起,沿着雨水冲刷的沟痕爬上古城垣。
这段古城垣东起龙翔路豁口,西至秦相路豁口,大约也有一华里。烽火台的具体位置在这段墙垣西半段,所以我们爬上墙垣以后,还要西行一段路程。这段墙垣高有十多米,墙厚大约二十米左右,两侧的陡壁上长着一丛一丛枝条带刺的“棘”——也就是野生的酸枣树。墙顶平坦,有一堆一片的野生荆棘丛,因为这几年为了“撤县设市”,进一步开发“旅游产业”,古城垣上也出现了一片片人工栽植的叫不上名称的嫩绿色或紫红色的灌木丛。沿着墙垣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你会看到整个墙体荆棘丛生,两侧陡峭险峻。密不透风的灌木林吐出新芽,这边一片嫩绿,那边一片殷红。刚刚绽开的遍地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古蔡国北城垣及烽火台远景
远远看去,这段墙垣的西端四分之一处,矗立着一座小山般的高台。高台从下往上新建有攀登的台阶,我们拾阶而上,台顶是一片圆形水泥平台,中间有一个水泥浇铸的旗杆底座,上面插着一面迎风飘扬的国旗,周围也筑着一圈崭新的约一米高凹凸有致的女墙。
烽火台上新建的水泥构件及人工植被
相传,古蔡国时期,发现敌情,守城士兵要在这个台上点火报警,所以叫它烽火台。遇有战事,蔡国国君就在这座台上进行战前动员,点将出兵,因此又叫它点将台。台南的一高体育场及其以西的麦田就是当年的练兵场。
游人爬上台顶,眺望远方,上蔡全城尽收眼底。当你看着台下碧浪滚滚的麦田,仿佛一下子把你带回到古蔡国时期,麦浪就像浩荡的兵马,自己成了点将的国君。
从烽火台上俯视台下,荆棘丛生,陡峭险峻,尤其是北麓陡坡,几乎是直上直下地延伸到护城河底,从台顶到河底,落差足有三十几米。最高处有一道雨水冲刷的豁口,蜿蜒嶙峋,犹如峭壁上挂下一条随风飘动的丝带。豁口的底端堵着一块椭圆形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水泥碑。冲痕的边缘显示出修筑城墙时形成的夯土层痕迹,几个小朋友正在那弯曲的冲痕里上下攀爬,看上去开心而又刺激。
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的,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我就带着他从台下不远处的另一条走人的小道绕到护城河底,我跟在孩子的后面,让他顺着豁口往上爬。
爬到台顶以后,当我正在喘息的时候,孩子又从豁口返回,快到水泥碑前的时候,我大喊一声:“小心!”孩子急忙收住脚步,双手重重地推在了水泥碑上。
这时,孩子渐渐胆大了一些,我也开始松懈起来。
第二次从上到下的时候,孩子一时兴奋放开了脚步,一发而不可收,又到水泥碑前的时候速度已经失控了。……只听“唰叽”一声,直撞在水泥碑上。手腕扭伤了,牙齿磕断了,孩子哇哇地大哭起来……
护城河底的水泥碑
我赶快下去,抱起孩子往回走。骑上自行车径直去了一家牙科诊所。医生说:“牙是接不上了,只能浸点药水止住疼。”
后来听说这段古城垣及烽火台附近的事故频发,附近居民自发地清除了烽火台顶上的水泥混凝土设施及其构件,包括建在护城河底的椭圆形水泥碑也被一并清除。古城垣上的荆棘丛也被砍伐殆尽,现在已经成为附近农户耕种的一道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