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行进中国”调研行
活力内蒙古丨在“德德书记”家做客
人民网“行进中国”内蒙古调研采访团
“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不愧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短视频里,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不论在任何演出场地表演都神采飞扬,网友们纷纷对其点赞。
怀着对这支传奇队伍的好奇,仲夏时节,正逢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月”,记者走进了锡林郭勒大草原,跟随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下乡演出。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基层文化工作队。1957年6月17日,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诞生了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此后,草原上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战寒暑,不畏艰辛,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服务,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每一次下基层表演,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就会起个大早。收拾服装、搬运音响、打包乐器,登上演出的大巴,便开始了这一天的行程。
记者跟随大巴,一同前往草原深处朱日和镇巴彦德力格尔嘎查。
“德德书记”和他的蒙古包。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
嘎查的书记乌力吉德力格尔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德德书记”,他告诉记者,“乌兰牧骑特别受草原人民的欢迎,他们一来,我们都会把家里好吃的食物拿出来热情招待。乌兰牧骑不仅能够给草原深处的牧民们带来文艺演出,同时还能通过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政策传递给牧民们,这是非常重要的。”
稍事歇息后,队员们便到德德书记家院子里的蒙古包,开始演出前的梳妆整理。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准备演出。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摄
半小时后,队员们整装到附近的草原。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开始了当天的演出。
不一会儿,悠扬的歌声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响起,婉转悠扬,令人陶醉。队员们通过一首首牧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点燃了现场的氛围,大家一同在草原上跳起了舞,作为今天的主持人,曹霞也加入了舞蹈的队伍中。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朱日和镇巴彦德力格尔嘎查演出。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摄
共跳一支舞。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摄
曹霞在乌兰牧骑工作已经30年了,这期间,触动她最深的还是与牧民之间的情感:“我们和牧民相处地像一家人,每次演出,牧民都早早地等着我们,像对待孩子一样疼我们。我们也一样,牧民家里有需要剪羊毛或者其他活儿的时候,我们也会帮着干。”
观众正在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摄
在每一个节目的尾声,坐在观众席的小朋友都会为队员们送上自己在草原上摘下的小花,粉的、黄的、紫的……表达着他们的美好祝福。
演出结束后,乌兰牧骑队员们回到了德德书记家,德德书记准备了手把肉来和老友们叙旧,蒙古包中欢乐的笑声接连不断。
回到旗里,记者走进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传递着乌兰牧骑60余载的精神与信仰。
“这些年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一直扎根基层,把党的政策和文化艺术及时带到农牧民身边。同时,我们也一直努力与时俱进,节目不仅会结合当地民风民俗进行编排创作,还会通过交往交流,学习我们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融入到歌曲和舞蹈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历练我们的队伍。”苏尼特乌兰牧骑队长扎那说。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馆。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摄
年轻的舞蹈演员苏木巴雅尔最新创作的舞蹈《慕英》在学校里十分受孩子们的喜欢。“每一次演出都是宝贵的经历,每一次和牧民交流都是灵感的相融。”苏木巴雅尔说,“我们会根据受众的不同,以及最新的政策,最近的热点,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和观众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很注重传播方式的创新,队员们平时也会拍一些小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乌兰牧骑。”
苏木巴雅尔演出照片。受访对象供图
扎那告诉记者,几十年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始终扬起乌兰牧骑这面红色文艺旗帜,同时肩负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遍草原。不断健全完善“乌兰牧骑+”专业志愿服务的模式,打造乌兰牧骑+理论政策宣传、乡村振兴、科普宣传、普法宣传、民族团结等综合惠民的文明实践项目,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行程5000公里,演出100多场次,服务群众近2万人次,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为人民放歌,为时代起舞,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何晶茹、白建平、孝金波、寇雅楠、张力洋、富丽娟、道日娜、李楠楠、刘艺琳、苗阳)
部分视频素材拍摄:苏尼特右旗融媒体中心 都仁巴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