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先秦时期的神秘钱币(一)

英卓看文化 2024-11-27 16:00:56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钱币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先秦时期,货币的形式多样且别具特色。当时的钱币主要有贝币、布币、刀币等。贝币,那可是早期的“宝贝”,因其天然的美观和稀缺性,成为了人们交易的重要媒介。想象一下,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人们怀揣着精心挑选的贝壳,满心欢喜地进行着物品的交换。

布币形如农具,它的出现与农业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种形态独特的货币,仿佛在诉说着先秦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

刀币则带着一丝锐利和霸气。其形状犹如锋利的刀具,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某种力量与特色。

据相关数据显示,先秦时期的货币流通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专家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

然而,先秦时期的钱币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货币的价值波动、铸造工艺的限制等问题,都给当时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但正是这些独特的钱币,见证了先秦时期经济的兴衰与变迁,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打开了一扇宝贵的窗口。它们不仅是交易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

朋友们,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去感受先秦时期钱币的魅力,探寻那段神秘而又迷人的历史吧!

钱币介绍

一化旧释“一刀”。战国末年燕亡于秦(前 222年)前后铸。时限晚于“明化”、“明四”钱。一化钱方孔,面有内外廓,背平,少数铅钱有横写或直书“吉”字背文。径1.8~2厘米,重1.1~2.7克,颇有悬殊。形制及风格更近于秦汉之小钱。一化钱轻小粗陋,铸数及流通量均大于明化钱,流用至西汉仍可与半两,五铢等钱并行。一化钱中之传形及铅铸者较少;铅质一化可视为我国最早使用的铅钱。

钱币介绍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钱系之一布币体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废止,

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百克以上原始布既是农具又充当称量货币。产生于春秋中期的特大布比原始布轻,已失去生产功能并脱胎于称量货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种高值大钱,可同布帛等实物货币和贝币等低值小钱并用,直接进行等价交换。同时,它也是向早期定型的空首大布演变的过渡形态。特大布之后的空首布也可称广泛应用型空首布,它们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点,已向平肩、耸肩、斜肩三类布分化,逐渐由大变小,由重变轻,形制趋于固定,铸量渐多,流通变广。平首布支系、圆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变而成。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

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

钱币介绍

天然海贝在中国是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产在海滨,距中原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不易获取。但贝以其坚固美观,天然的自然个数和便于使用等优点,被选为货币应在情理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天然海贝货币逐渐被人工仿贝和金属铸贝所代替。

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钱币介绍

'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钩(剑名)”,意思就是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宝剑,可见蚁鼻钱就是小钱。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正面有阴文,常见“巽”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紊”字诠释多种,有“昏垫水”、“各六朱”及“五朱”等,至今尚无定论。蚁鼻钱类除铭“紊”外,还有“金”“君”、“行”、“忻”、“匐”'贝”、“三”等近十种面文,多为战国后期各地自行铸通过造,故传世数量稀少。近年来还不断有新品发现。通过统计楚国铜贝,发现铜贝中的“巽”字贝占整个铜贝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其次是“紊”,其余几种很少,

铸造背景:

蚁鼻钱形是铜贝币发展的高级形式。从无文铜贝到铸文字的蚁鼻钱;从仿贝币仍保留有贝币上一条从上到下的齿纹槽沟,到蚁鼻钱以铸文字代替齿纹槽沟标志着楚国蚁鼻钱比无文铜币更先进了一步,但形式上仍未完全从贝壳的形状中摆脱出来。

钱币介绍

流行于春秋战国,多见于墓葬,纹饰复杂多样。是否应定为货币,还存在争议。另南方还出土有戈币,性质也存在争议。

铸造背景:

鱼币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黄淮间的部族,所谓东夷、淮夷、徐夷者所创作的。这些部族,滨水而居,以渔猎为主,经常食用鱼类,贮藏鱼类,免不掉以之互相交换,互相馈赠。后来有了交易行为,便以鱼为代表价值的砝码。既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跃入货币经济,便用鱼为货币。鱼币的金属成分主要是铜加上适量的铅、锡,它们长的有10多厘米,短的仅几厘米,宽1厘米左右厚约0.2厘米。多数鱼币正面的鱼体各部位铸工精细反面则平平无纹,也有双面工的。鱼币都以鱼头部位的圆孔为眼睛。事实上我国的鱼币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许多省份都有发现,大部分的鱼币以青铜作为材质,也有其他金属或玉石作为材质的。它们虽都为鱼形,但造型各异,即使鳞片也变化丰富。

钱币介绍面文常有“”字,目前已发现有“安邑一”“安邑二”、“禾(梁) 一”“京一”“梁充百当哥”、“梁正币百当子”等不同文字30多种,除正书的“安邑一”“安邑二”有背文“安”外,余皆素背.

铸造背景:

元前 424年,魏文侯继位,文侯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他任用法家始祖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实行社会变革,又用乐羊取中山,用西门豹治邺,用吴起守西河,使魏国一跃而成战国初期的头等强国武侯在位时,魏又开始向南发展,取得了黄河以南郑宋、楚大片土地;是时,魏已成为中原霸主。魏惠王九年(前 362年),秦趁三晋关系破裂,韩、赵与魏战于浍水北岸之机,攻侵魏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获魏相公孙痤,夺取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魏为避秦之锋芒,于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是列国诸侯中率先进行社会变革,废除世卿制,步入封建制的国家。由于注重依法治国,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战国早中期魏国的主要通货是平首桥足布,这种布是由春秋时期的空首布演化而来,其币文纪地名兼纪值纪重,以“”为货币单位,有“二、一、半”三等币制,亦称“布”其币值、大小、重量依次递减,正符合“子母相权”之定义,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更便于流通使用,是先秦货币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钱币介绍

殊布当新,又称楚大布,战国时期楚国铸币。殊布当新形态特殊,体长腰瘦,双足似燕尾垂挂;首阔呈倒梯形,上有大孔。通长约10cm,重33g左右。背文“十货”二字,应为记值。另有面、背皆铭“十货”之错范者,罕见。

面文“殊布当”,背文“十货”,但对面、背文的释读至今还有争议。

钱币介绍

四布当新为战国时期楚国所铸布币的一种。形制略同“殊布当”,钱体较小,通长4cm左右,重7~8g,这种布币常见两枚连在一起的,称“连布”,般通长 8cm左右,重14~17g,较楚大布稀见。

面文“四布”,背文“当”,但对面、背文的释读至今还有争议。

钱币介绍

战国时期楚国布币的一种,为近年发现的新品种,形制类似殊布当新,高约53mm,背文“一货三货”,是楚布中最为珍稀的一种。

面文“殊布新四”,背文“一货三货”,目前在钱文释读方面还有争议。

钱币介绍

战国时期韩魏所铸,特征为布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为大型布,韩国铸,尖裆为小型布,魏国铸,

历史年代:战国时期。

钱面文字:目前已发现的钱面文字有“百涅”、“毫百涅”'舟百涅”、“卢氏百涅”、“共金”“公”“垂”等7种,在面文释读上尚存分歧。

铸造背景:

根据大型布出土地点及布文地名来看,大型锐角布当为战国时期韩国铸,由形制及重量分析当铸于战国中期。战国时期的韩国是一度比较弱小的国家,西临秦、东接魏,北面赵,强敌环伺,早期的韩国统治者也希望变法图强,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灭郑国,并将国都迁于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版图得到扩充,变法的条件也进一步成熟,韩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用原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申不害为相,实施变法。申不害为战国中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据《史记》记载,申不害相韩,“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昭侯死后后继国君均昏聩无能,胸无大志,遂使韩国不断受到各国蚕食,终至于亡。综合泉界对大型锐角布铸造年代的推测及韩国政治兴衰的史实,大型锐角布很可能铸于韩昭侯在位期间(公元前362年~前333年)。

钱币介绍

战国早、中期赵国所铸布币,因足部成尖状而得名,有大小两种,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小型尖足布属半(“”是战国时期货币单位)布,通长5cm左右,重约6.59,目前已发现50多种。

目前发现的钱面文字约有 50多种,应均为地名。

钱币介绍

【类圆足布】

战国时期赵国所铸布币的一种,圆首圆肩,属尖足布晚期的过渡形式,其正、背面竖筋位置和方向类同尖足布,面文也多与尖足布相同,只是种类较少。类圆足布通长约 5.2cm,重5g左右。

钱币介绍

【类方足布】战国时期赵国所铸布币的一种,属尖足布晚期向方足布的过渡形式,其正、背面竖筋位置和方向类同尖足布,而与方足布不同,面文也多与尖足布相同,只是种类较少。类方足布通长约4.6cm,重5g左右。

钱币介绍

三孔布是在圆足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在手足各有一圆孔而得名。三孔布数量少,但形制统一,面文记地,背文记值。从出土记钱文上分析,为战国时期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

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即将现身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的这枚武阳“三孔布”,通长60毫米,腰宽30毫米,重13克,属于大型布,为老生坑传世品。其文字清晰,铜质微红。面、背周沿有边廓,浇口在首部合范较为准确,铸造精美。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阳”字左右两边分距较大,与“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势。背面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字体稍倾斜。

钱币介绍

中国早期刀币,春秋中期后白狄族及白狄所建诸国所铸,刀首薄而短,尖如针,多数无字,重10g左右。

历史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钱面文字

针首刀的特点是刀首特别尖,像针尖一样。这种刀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文字,笔划简单,多象形字

收藏价值:

针首刀存世稀少,且不易保存,故流传下来品相完整者颇不易得,但由于其铸造精美程度不如齐国刀币,目前市场价值远不如齐刀。如作为收藏则不失为一个好的品种。普通无文针首刀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

钱币介绍

尖首刀是先秦时期刀币系统中铸行最早的货币。其币形的演进特征与流通空间的变化大体相对应。尖首刀流通区域的范围较广,且区域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一流通区域的形成与演变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地理的分布格局有密切的联系。尖首刀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

钱币介绍

卤刀即所谓“西刀”,先秦珍品之一,属于尖首刀的一个分支。

卤刀即所谓“西刀”,我们根据战国文字“西”字与“卤”字混同的现象,认为有可能是赵国北境,即今山西繁峙东百里的卤城所铸,属赵国北境少数民族的刀币,

钱币介绍

战国中晚期铸,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俗称“明刀”。分早、中、晚期三类,“明”字也有释为“易’字或“匽”字的。

早期的形体较大,类尖首刀;中期的形体比早期略小,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宽,刀背较直,柄向内屈曲明显,呈方折,“明”字写法亦有不同。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数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数目字。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 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钱币介绍

齐明刀亦称博山刀,因最早在山东博山发现,故俗称博山刀。由于出土于齐,其钱文有燕币“明”(或称'召”“易”等)字,所以今人多称“齐明刀”。

钱币介绍

截首刀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成色年代:战国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与尖首刀相同。

钱币介绍

螠四化旧称“宝四货”,误。战国后期齐铸环钱,时约在襄王复国后(前279年)。四化制作较化小钱工整;方孔,可见内外廓,背平素。径3厘米左右,重5~7克。据面文“四化'示值,有释值“齐法化”刀币四枚;又有释值“隘化”小钱四枚,因环为小币、刀为大币,“螠化”虽与“齐法化”并行然并不等值。

钱币介绍直刀是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的一种,首部与刀身大略等宽,刀体平直或微弧,四周有郭,圆形或者椭圆形刀环。

钱币介绍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各位玩友泉友,本文为科普文,先秦系列还没有结束,下一期会将剩余先秦钱币科普完毕。感谢看到最后的朋友,喜欢可以点个赞,您的点赞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