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消暑效果更好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名叫克拉克的医生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热不可耐的人们自由选择热茶和冷饮来解渴。他用红外温度记录仪分别对这两组人员进行皮肤温度测定。开始,记录仪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过了十几分钟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喝茶的那一组人皮肤温度慢慢降低了一个摄氏度,而喝冷饮的那一组人皮肤温度基本没有下降。一个小时后,喝茶的人们都消除了口渴的感觉,而另一组人员却仍感口渴。后来,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克拉克现象”。
这个实验表明盛夏时期如果我们一味的“以冷制热”效果并不一定好。入夏之后,有些人天天把冰绿豆汤当茶喝,冰西瓜一顿半个,空调日夜吹强风。这样一折腾,失眠、精神萎靡等症状非但没好,反而变本加厉,甚至添上腹泻的毛病。况且这样盲目饮食,以冷制热,很可能物极必反。吃太多的冰品,一下子关闭了人体最大的排热系统——汗腺,即使西瓜、绿豆汤再清热利尿,在强冷刺激下,汗也会流不出来,内热会更重。
更有甚者夏天如果大汗淋淋而图一时痛快来以冷消热,还会由此引起意想不到的疾病。一个著名道家养生大师就曾记录过这样一个医案:记得小时候,我的一个邻居姓郭名善志。在炎炎夏日的一天里,他在自留地中锄地,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就跳进了地头的河里。当时,他觉得挺痛快也挺凉快,用他的话说,是在敌营周旋十八年后,终于“找到组织”的感觉。但事后,病就找上来了,他下半身几乎瘫痪,后经调治才勉强站了起来,但“老寒腿”始终没有治愈,成为他终生的疾病。
夏日消暑一味贪凉并不是好方法,相反采取“以热制热”的方法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夏季五脏六腑阳气相对较少,盛夏消暑,不要因贪凉饮冷而耗伤阳气。阳气释放过多,会使内脏虚寒而生病,比如腹泻、咳嗽、关节疼痛、怕冷等。适当吃些冰镇西瓜,喝点儿冰镇啤酒、冷饮,是消暑的一种方式,但不要过度,一旦阻遏体内阳气,会出现胸闷等不适感觉。室内空调温度不能过低,一般26℃即可。夏天气温接近人体的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蒸发为主。当人体由热而突然遇冷时,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就会收缩,不利于人体内部的热量散发,如果用冷水冲洗,还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引起严重后果。《黄帝内经》中记载“夏伤于暑,秋为痎疟”、“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可见,从穿着、饮食、起居等多方面着手,找到有效的“制热”方法,再热的天气都不必畏惧。
热茶是夏日最好的解暑饮料。夏季气温高,不少人觉得喝冷饮才解渴爽口,但是中华传统中医学认为,热茶才是最佳的解暑饮料。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喝热茶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汗孔洞开,汗腺舒张,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有人测定,喝热茶9分钟后可使皮肤温度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三伏炎夏易发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抗病能力,因而饮茶对强身防中暑极有裨益。
防止脚受凉是夏日消暑的关键。夏天不少人喜欢把脚直接放在水龙头下冲一冲,觉得凉爽、舒服又方便。更有人认为冷水洗脚还能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功能,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俗话说:“寒从脚底起。”因为人的脚部是血管分支的末梢部位,容易发生末梢血循环障碍,加上脚底缺少皮脂腺,因而对寒冷也就非常敏感。有人做过实验,若将双脚放在4℃的冷水中,可反射性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三分钟后就会出现流清涕和打喷嚏等症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别让脚受凉,脚部保暖对预防感冒、流感、鼻炎、哮喘、心绞痛等诸病皆有良好功效。对于年老体弱者及小孩更应如此。每日晚睡前用热水洗脚,洗脚水温度高于体温,水量以齐踝关节为佳。如果坚持每天用温水洗脚,还可以起到调整气血、消除疲劳、增进食欲、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失眠、神经衰弱、关节酸痛、消化不良、腰痛、胃痛等全身或局部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民谚中“热水泡脚,胜吃补药”亦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放弃这份便利和消费欲。但既知其害,我们就多了一些意识和方法去避害全身。
民间流传的“冬吃萝卜夏吃姜”是很有道理的。就像《周易》里边讲的那样,“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真正的“道”并不是很高深、很晦涩难懂的,而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绵延几千年,中医文化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已经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