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为什么不趁机去伐蜀?

律令9章 2024-08-09 14:13:02

说历史,“三国”成了不可绕过的重要节点,倒不是这段历史怎样重要,而是在《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下,这段汉末历史成了街头巷尾,童叟接唱的英雄故事。

英雄嘛,少不了“关张赵马黄”的勇武,但纵观三国,好像有太多的梗让人难以理解,比如至今还在争论的“子午谷奇谋”、仰或“空城计”。

这些只是单个事件,更让人理解不了的还有,“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趁机灭蜀呢?”

即便今天,不少人依然觉得“司马懿”是个常打败仗的怂包,唐太宗也不喜欢司马懿的为人,却给出了“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的评价。

自古“唐宗宋祖”也是地位崇高的马上皇帝、睿智君王了,唐太宗能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足见“司马懿”称得上谋略家。

当然,“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也是千古笑话,但司马懿确实成功拖住了诸葛亮的5次北伐,这就是魏国巨胜!

关键点就在这里,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理论上讲:蜀汉擎天柱已倒,司马懿应当趁机南下,将屡次羞辱自己的“诸葛村夫”刨坟掘尸、挫骨扬灰,这样才算报仇解气。

奇怪的是,此时的司马懿神色淡漠,确定“诸葛亮真死”后,非但没有趁机伐灭蜀国,反而退居二线,过起了养老生活,这不成了“错失良机”吗?

有人分析说:诸葛亮虽然没了,但还有“弟子”姜维,司马懿依然没有必胜把握,再加年老体弱,万一再打败仗还要丢人!

也有人讲:活着的诸葛亮太厉害,以至于司马懿有了心理阴影,生怕孔明临死前做了安排,就等魏军往套里钻哩!

事实究竟怎样?或许只有司马懿自己最清楚。

后世人想解释这段历史,不能只将眼光盯在一两个时间节点上,需要通观“三国全局”。

真说起来,司马懿比曹操小一些,但也算与曹、袁等早期霸主们一辈人,志向同样是“结束汉末乱世”,如果想“揭竿起事”并不难。

无奈的是,司马懿虽然有才有志,他家却是忠于汉室的门阀名族,父亲更是忠贞汉臣;生于乱世名家,司马懿不敢有半点妄想,首先他爹就不答应。

司马懿空有大志大才,却只能郁郁忍耐,可终究逃不过“曹操”的鹰眼。

公元201年,曹操派人邀司马懿做官,他却称病不仕,这啥意思?

很明显,虽然司马懿说了很多借口,但归根到底就一句:他看不起阉宦之后的曹阿瞒!

那时曹操权势滔天,身边文臣武将云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司马懿算什么?

出人意料,即便曹操身边有那么多能人,却偏偏不肯放过司马懿,后下严令征召他入府为官,这是曹操没事找事吗?

当然不是,因为曹操刚失了郭嘉,自居汉臣的荀彧又与他貌合神离,曹操急需一位能臣谋士顶替郭嘉、荀彧的位置。

三国里有句话“郭嘉不死,诸葛不出”,能与郭嘉并驾齐驱,足证司马懿之才!

当然,那时司马懿还是小年轻,资历也不够,外加“志大”,因此曹操并没有当即委以重任,只是将其留在身边,妄想给自己的儿子培养出一员大将。

这么看,曹操的眼光真是毒辣,即看出司马懿有郭嘉之才,又看出他“志大难控”,于是各种刁难和打压接踵而至。

实话实说,司马懿能活下来,全赖他的“窝囊”,一直隐忍到公元215年,他才有机会第一次跟随曹操出兵征伐。

那时司马懿近四十岁了,身无寸功,还要时常经受曹操的打压、考验。

千年前的三国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都落后,“40岁”就算长寿了。

今天看,一般人到了“40岁”还一事无成,且要时刻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情况基本可以宣告人生终结了。

再看司马懿,“40岁”才算出头!这种隐忍寂寥不是语言能形容的。

或许,《周易》里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只能用这话来“安慰”司马懿,这就完了?

别看司马懿“40岁”才上战场,但这次并非他的机会,反而差一点要了他的命!

那时的司马懿向曹操献计“刘备靠诡计抢了益州,还未收服民心就想着攻伐江陵,我们只需要陈兵汉中,益州就会不战自乱!”

严格来说,这条计谋也不错,目的是“坐收渔利”,但曹操并未采纳他的建议,或许觉得司马懿初出茅庐,没经验吧。

如果只是不用司马懿的计策,倒也没什么危险,关键是后来孙权假意称臣,说“天命已朗,您应该登基称帝。”

这话说得漂亮,也戳中了曹操的真实想法,但孙刘未灭,汉臣居多,曹操有“称帝”的势力,环境却不允许。

就在曹操挣扎与“要不要称帝时”,司马懿说“今汉室将终,而您(曹操)拥有十之八九的汉朝国土却依然称臣,真是人臣表率啊!”

这话名为表扬曹操“人臣表率”,实为一语道破利害关系,劝曹操“称帝时机未到”。

司马懿为曹操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暴露了他“胸有豪志”,惹得曹操偷派人给他看相,结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鹰视狼顾”。

到此时,司马懿之才展露无遗,逼得曹操即怀疑他又要用他,且时常提醒儿子“司马懿非久居人下之类,不可重用!”

好在司马懿早有帮助“曹丕”争夺大位之举,此时的曹丕离不开司马懿,因此才会在曹操面前多说好话。

司马懿也聪明,见自己露了“大志”,赶忙闭嘴退后,又耍起了“窝囊”。

聪明的不光司马懿,曹丕也很聪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称帝,以后就将司马懿调往后方,算是夺了他的兵权。

没有机会上战场,就没有立功掌权的机会,司马懿还怎么“大志”?

奈何“曹丕”仅活了6年,江东趁机大举进攻,此时魏国朝中无人,只能再将司马懿请出来主持兵马。

说的简单,人生能有几个6年?司马懿“忍耐6年”也属奇迹!

终于,一直活跃在台前的诸葛亮与一直雪藏在后方的司马懿,第一次开始了正面交锋。

这么说也不完全对,因为当时有割据一方的权臣“孟达”又想谋反(孟达本是蜀汉大将,因不救关羽而降魏,曾得到曹丕重用,曹丕死后失宠,又想投靠老雇主蜀汉)。

孟达守的是曹魏门户,诸葛亮若能劝降孟达投诚,蜀军就能长驱直入,形势可谓万分危急!

今天站在上帝视角去看,魏蜀双方比的就是时间,谁能最早拿下孟达,谁就等同于获取了胜利。

说明一点,当时双方几十万军队分兵数路、盘根错节,想从这么大一片战场中找出关键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公元227年,司马懿接到领兵旨意后,马不停蹄地挥军直扑孟达。

按理说,即便新帝让司马懿领兵,接到旨意后,司马懿也该做出谢恩、准备、请示、调兵等一系列动作。

谁会想到,司马懿压根没空搭理新帝曹睿,接到圣旨后就要率军出征,打的还是“名义上”的自己人,这就不仅仅是礼貌问题了!

结果,司马懿先于诸葛亮斩杀了孟达,避免曹魏门户大开,孔明全盘皆输。

由此,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宿敌,正式展开了激烈碰撞。

以后蜀军多次北伐,司马懿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中,乍一看司马懿总是打不过诸葛亮,实际却是每每都是诸葛亮宣布“北伐失败”。

究其根本,是诸葛亮用兵如神,还是司马懿技高一筹呢?

终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公元234年逝于五丈原,临终前安排埋伏,这就有了那场“死孔明吓走活仲达”的笑话。

按一般人的逻辑,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再无敌手,这时候就应该进攻川蜀,为雪前耻也好,为了灭蜀兴魏也罢,似乎都应该这么干。

可是,司马懿终究不是一般人,诸葛亮没了,他也从此隐居幕后,是要养老了吗?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后世开始分析“司马懿后退,是为了自保”。

这话倒也不错,甚至是主要原因:诸葛亮是曹魏最大威胁,如今威胁消除,曹魏皇帝(曹睿)势必兔死狗烹。

与其“兔死狗烹”,不如主动后退自保,司马懿并非养老,而是等待机会“诸葛亮死了,还有姜维呢”,只要蜀汉不灭,曹魏皇帝就不敢除掉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看出:“曹睿”活不了太久,只要自己比曹活得久,那他就不再是托孤老臣,而是又升格为“四朝元老”。

有了这个身份,就是司马懿作死,依靠“四朝元老”的身份也死不了。

当然,这么讲有点“倚老卖老”的味道,但这至少从根本上保住了性命。

更何况,曹睿死后,只有8岁的“曹芳”即位、曹家权贵也死的差不多了,一群小孩子怎么能跟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斗?只等待曹魏自家犯错。

机会很快到来,年轻权贵“曹爽”放着蜀汉不管,专门针对老态龙钟的司马懿,可惜他太嫩了!

为了展示能力,“曹爽”先打川蜀,结果惨败又不服输,回到魏境后毫不掩饰的独揽大权,这是要干嘛?在给司马懿创造机会呢!

公元249年,小皇帝带着曹爽祭拜魏明帝,看似老糊涂的司马懿忽然睿智坐起,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曹爽一族由此覆灭,曹魏再无人能挡司马氏。

说来说去,留着蜀汉是司马懿故意为之,牵制曹魏也好,自保藏拙也罢,这样的大智慧怕是诸葛亮没这耐性吧?

0 阅读:134
评论列表
  • 2024-08-15 12:56

    [无奈吐舌] 当时又不是司马懿说的算,哪儿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