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育,韩愈曾经说过:传道、授业、解惑。简单来说,就是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本领和心中疑惑。这里面什么都提到了,唯独没有提到学习,原因很简单: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仿力。历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理论就是解惑。他讲解时拿出一个观点,然后让自己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论断。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什么不直接向他的弟子直接传输道理呢?为什么即使传达道理也是以辩论的形式来表达呢?
传道
首先任何知识都是片面的,都是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比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普通情况很实用,但如果与你同行的是鸡鸣狗盗之徒呢?但如果你的悟性不够学了坏了而没有学好的呢?知识是与人性紧密相关的,同样的一本书,有人看后就会悟出大道至简的原理,而有的人就会逐渐黑化。同样是困难,有的人迎难而上,而有的人则会随波逐流并成为奸佞小人,因此如果你只是让他们学习,那么这些只是就会不断放大他们的本性,善的会更善,而恶的也会更恶,这不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道理每个人都阐述自己的观点,避免自己陷入个人情感误区,然后自己能从多方面理解这句话的大义,这也是对个人不良思维的劝诫。而这就是符合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将坏人培养成好人,简单来说教育就像培养树木,不是把树木锯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树木不管什么样子,都能实现他的价值。有的人很坏,但如果他懂得劝诫,那么他可能像周处一样洗心革面。如果你只是向他灌输什么是坏人,他就会坚定自己是坏人然后一条路走到黑。
教育
其次,教育的本身是学以致用,为什么我们说有的人知识渊博但却穷凶极恶呢?因为这就像吃饭一样,吃得多但没消化,又有什么意义呢?你熟记君子日行一善,但他却将这句话作为考取功名的钥匙,他又怎么会成为好人呢?宋代是教育的分水岭,宋代以后不管程朱理学还是八股其实都是学习式灌输,读书人变得迂腐、自私和麻木。而这与宋代以前的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常惠是读书人但却有勇有谋。
王郎是读书人但却可以在太史慈手下走几个回合,司马懿是读书人但却可以与贼眼交战,而李白是读书人,但他的剑术却技艺高超。嵇康是读书人,但他却热衷于音乐和打铁。宋代以前的读书人想的是改变世界,而宋代以后的读书人想的是荣华富贵,因此宋代以后的衰落便成了一种必然,因此教育衰落。宋代以前是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以后却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巅峰,而这时候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选拔。
千古流芳
最后教育可以让一个民族走向强盛,但学习会让一个民族走向衰落。在前一千年,汉唐的影响力千古流芳,后一千年却走向了屈辱和没落。因为教育的本身就是启智,而灌输的本身就是愚昧。我们可以看下,凡是喜欢看成功学或者教育自己一夜暴富或者道理的,这些人都是愚昧且偏执的。很简单,我如果成功了,我会把不见光的事情写进去吗?而这些可能才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这本书本身就是脱离实际。古往今来,我还没见过因为看成功学走向成功的人。
人生要么改变世界,要么改变自己。因此宋代以前的读书人都是以教育改变世界,因此整个民族在开拓进取。而宋代以后各种四书五经灌输学习,他们的思想变得愚昧,因此想的是如何改变自己。比如怎么让自己有钱,也能让自己有权,怎么让别人更尊敬自己,于是就有了人情世故和饭圈文化,说直白点就是内耗。纵观宋朝人情世故賊溜,但人情世故带来不了民族的进步。你无法想象,落后的蒙古人竟然拿宋朝都没有的回回炮打开了襄阳城。你更无法想到,崖山海战蒙古以少胜多用南宋最擅长的海战打败了南宋。
读书人
很多人想过没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功成名就,那么有几个读书人功成名就呢?有几个读书人是富可敌国的商人?更有几个读书人成为了开国皇帝?而我觉得读书的目的就是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读历史不能让我们腰缠万贯,但却能让我们以古人为例,胜不骄败不馁。我们能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循环往复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我们的生命意义,让人生不再虚度,这就够了,还有什么比时间更宝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