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究:血糖没超这个数,不用太克制,别担心好好吃饭睡觉

老何养护 2025-01-16 16:32: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有一项研究让不少人松了口气:血糖水平没超过某个范围,就不用过于紧张,别再把“控制血糖”搞成了压力源。

这其实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的。很多人一提到血糖,就担心自己是不是离糖尿病不远了。

开始对饮食斤斤计较,甚至连水果都不敢吃,日子过得像在“算计”。但血糖的管理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严苛。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个话题,让我们从科学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一下血糖这件事。

血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先别急着翻白眼,虽然这个词我们天天听,但真要问“血糖是什么”,还真有不少人说不清楚。血糖其实就是指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而葡萄糖是身体最重要的“燃料”。

吃进去的米饭、面条、水果,都会被分解成葡萄糖,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供细胞“发电”用。

身体需要血糖,但它也有个“度”。血糖太低,身体就像没油的车,脑子发懵、四肢无力;血糖太高,则容易损伤血管和器官,时间长了可能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血糖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在“够用”和“不超”的范围里找到平衡。

血糖没超这个数,别太担心

根据上海交大的研究,如果空腹血糖在6.1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毫摩尔/升以下,基本可以认为是正常范围。

换句话说,只要血糖没超过这个数,你就不用一惊一乍,更别为了“控制血糖”搞得自己神经兮兮。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焦虑”本身就会影响血糖。你可能不知道,长期的精神压力会让身体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会让血糖水平升高。

很多人一边拼命节食,一边又因为焦虑睡不好觉,结果血糖反而变得更难控制。

控制血糖,不是“吃得越少越好”

有些人一听到“血糖”,就开始对米饭、面条敬而远之,觉得自己吃一口碳水就像在挑战身体的极限。

这种做法没必要,还可能适得其反。

长期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会让身体“饿坏”。当人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身体会从肝脏里调动储存的糖原,甚至分解肌肉来“救急”。

时间一长,基础代谢会降低,反而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

过于严格的饮食控制会让人对食物产生“报复性渴望”。

有些人平时忍得住,但一旦“破防”,就会一口气吃下一大堆高糖高热的东西,血糖自然飙升。科学的饮食管理不是“绝对禁忌”,而是学会平衡和搭配。

吃饭时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可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让血糖更加平稳。

常见的误区:血糖高≠糖尿病

很多人一听到“血糖高”,就自动联想到糖尿病,甚至给自己“判了刑”。

但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它可能只是胰岛素敏感性暂时下降,比如因为睡眠不足、压力大、吃了过多的高糖食物等。

真正的糖尿病诊断有严格的标准:空腹血糖达到7.0毫摩尔/升以上,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11.1毫摩尔/升以上,同时伴有典型症状(比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才会被确诊为糖尿病。

如果你的血糖只是轻微超标,完全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改善。

别忽视睡眠对血糖的影响

说到血糖管理,很多人只盯着“吃什么”,却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睡眠。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

换句话说,熬夜是“毁血糖”的一大元凶。

睡眠不足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种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到血液中。睡眠不足还会影响饥饿激素(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让人更容易吃多、吃甜,进一步加重血糖负担。

管好血糖,不是光盯着碗里,而是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高质量睡眠。

运动:让血糖“动”起来

运动是管理血糖的“神助攻”。

当肌肉运动时,会主动消耗血糖,能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尤其是饭后散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血糖管理小技巧。

饭后散步15-30分钟,可以帮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血糖,避免餐后血糖飙升。

运动的强度和方式要量力而行。对于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的人,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血糖已经明显偏高,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传统文化中的“血糖智慧”

早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前,我们的祖辈就有不少和“血糖”相关的智慧。古人讲究“饭后百步走”,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血糖管理方法。

而中医里提到的“脾胃为后天之本”,也强调了饮食对身体平衡的重要性。

还有一种说法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也和血糖管理有关。人体的激素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白天血糖调节能力更强,晚上则相对较弱。

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是养生的老话,更是科学的血糖管理法则。

写在最后:血糖管理是一场“平衡艺术”

血糖管理,从来不是单纯的“少吃”或“多运动”这么简单,它是一场需要平衡的“艺术”。

不要把血糖当成敌人,而是学会和它“和平共处”。

记住:血糖没超范围,别太苛刻自己;即使超了,也别慌张。

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身体是有强大自愈力的。最重要的是,别让血糖成为你的心理负担。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生活本该是平静而自在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研究数据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3.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分册相关研究综述

4.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的论述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