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百老兵续写传奇!从T72到T72B3M

汉卿军史杂谈 2024-12-31 14:54:52

1974年,第一辆T-72主战坦克进入苏军服役,50年后的2023年其最新改进型T-72B3仍然是俄军装甲部队主力坦克。虽然T-72主战坦克在世界范围内都闻名遐迩,但由于苏联装甲车辆每隔几年推出一款改进型号但命名方式不变的习惯,要确切了解T-72各阶段的性能往往需要精确到年份,因此梳理这款经典主战坦克的发展脉络是有必要的。

从T-64的阴影中诞生

在研发T-72主战坦克前,下塔吉尔-乌拉尔设计局相较于其竞争对手哈尔科夫设计局可谓全面落后,唯一被苏军大量采购的T-62在当时被视作一种应对西方L7线膛炮威胁的应急方案,其下一代主战坦克方案167工程本质上是一种改进动力系统同时调整装甲防护的“T-62改”,与哈尔科夫设计局的430工程相比毫无技术优势,唯一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可迅速投产,但苏联军方显然对更加先进的430工程更感兴趣,167工程便不出所料地被淘汰。

1961年,430工程终止,其发展型号432工程得到了430工程的全部资源,下塔吉尔-乌拉尔设计局在167工程竞标失败后参考430工程/432工程研发出167M工程,其相较167工程有了脱胎换骨的改进,配备有卧式装弹机、首上倾角增大到与432工程相同的68°并采用复合装甲的167M工程综合来看并不比432工程差太多,但哈尔科夫设计局总设计师莫罗佐夫的声望与地位远比下塔吉尔-乌拉尔设计局总设计师卡尔采夫高,并且167M工程或多或少有“抄袭”432工程的嫌疑,因此苏联军方更加青睐哈尔科夫设计局的432工程。1964年,苏联国防技术委员会以“不符合苏联坦克发展前景”为由终止167M工程的研发,而432工程最终以T-64的编号进入苏军服役。

167M工程内构图,可以看出仍有一些T-62的影子

作为苏联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开山之作,T-64无疑是划时代的产物,其奠定了三人车组加自动装弹机、68°大倾角首上等一系列经典布局,作为对比同时代的西德刚刚列装豹一,美国的M60也列装部队仅两年,T-64相较西方主战坦克在质量上有绝对优势。然而,采用大量先进技术也导致T-64可靠性极差,即使到了1968年改进型号T-64A设计定型时也没能解决可靠性问题,这是苏联军方难以接受的。为了解决T-64A的可靠性问题,新的设计指标被下放到各个设计局,正是迎来了这次契机,下塔吉尔-乌拉尔设计局才得以在自身竞标失败的167M工程身上东山再起。

在接到改进T-64A可靠性问题的任务后,下塔吉尔-乌拉尔设计局首先开展了172工程,其本质是换装V-45K柴油发动机和卧式装弹机并做小幅优化的T-64A。然而,在对T-64A进行多次测试后,卡尔采夫认为T-64A的设计过于紧凑,要解决其可靠性问题远非更换发动机就能解决。因此,卡尔采夫最终决定“偷梁换柱”推出172M工程,在172工程的基础上将发动机改为最大输出功率780匹马力的V-46发动机,行走机构更换为类似167M工程的大直径负重轮,炮塔由复合装甲改回更廉价的铸钢材质。本质上,172M工程是一款借鉴T-64A构型的167M工程,其相较T-64A重量有所增加达到41吨,但通过增加的重量用更廉价的装甲材质达到了几乎相等的防护,发动机马力也有所提高,因此总体上172M工程只在火控设备上略微落后T-64A,防护、机动等指标基本在同一水平。而对于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苏联军方最终并未追究,因为卡尔采夫虽然不是按要求对T-64A进行改进,但下塔吉尔-乌拉尔设计局交出的172M工程完全达到了苏联军方的要求。于是1974年,172M工程得以以T-72的代号进入苏军服役,T-72至今长达50年的服役生涯就此开始。

实验中的172M工程早期型,其三块式驾驶员潜望镜带有浓厚的T-64风格

第一代:奠定基础的T-72

1974年进入苏军服役的T-72作为T-72系列的基础型号在家族中有着“开山立派”的地位。许多人也将T-72称作T-72Ural/T-72Ural-1,但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苏/俄官方并没有被命名为T-72Ural/T-72Ural-1的型号。实际上,从1974年到1978年短短五年间T-72就有T-72 1974型、T-72 1975型、T-72 1977型和T-72 1978型4个子型号,每一个子型号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改进,显然仅用T-72Ural/T-72Ural-1两个型号并不能加以区分。

172M工程的正式生产型号T-72 1974型装备一门2A26型125毫米滑膛炮,主力穿甲弹是1972年服役的3BM15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2000米穿深为310毫米/0°,火控系统主要为带合像测距仪的TPD-2-49昼间炮长瞄准镜,从外观上能明显看到其安装部位的方形突出;防护上,T-72 1974型首上装甲与T-64A配方一致,均为80毫米均质钢+105毫米玻璃纤维+20毫米钢的“三明治”结构,炮塔为铸钢材质,航向角抗穿达到了310毫米,但抗破较差,仅有410毫米左右,这一防护水平在面对M728脱壳穿甲弹(APDS)等穿甲弹绰绰有余,在面对M735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也能将有效击穿距离降低到1000米以内,但在面对聚能战斗部时炮塔防护略显不足。

T-72 1974型模型,这一型号的红外大灯与T-64相同在炮塔左侧

T-72 1975型在T-72 1974型的基础上在细节上有所改进,其将红外大灯移至炮塔右侧以方便驾驶员进出;为火炮加装热护套;改变天线位置并将加装的NSVT高射机枪默认方向改为朝向炮塔后方。

T-72 1977型最重要的改进是换装了带石英砂夹层的复合装甲炮塔,改善了此前T-72炮塔抗破能力较差的缺点,此外主炮也换装为射击精度更高的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T-72 1978型在1977型的基础上更换了制动装置;改进履带并加装裙板,不过由于T-72 1977型在随后也加装了裙板,而其他改进在外观上并不明显,因此T-72 1977型与T-72 1978型从外观上难以区分。

T-72 1977型配备的石英砂夹层炮塔,最厚处达到了535毫米

第二代:声名远播的T-72A

由于T-72仍有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观瞄设备过于简陋等缺点,因此其生产仅持续五年便草草收场。1979年列装的T-72A被许多人认为是T-72系列真正的基础型号,1983年红场阅兵亮相的带有新炮塔的T-72A 1980型给了西方国家极大的震撼,同时以T-72A为基础研发的T-72M/M1还作为出口型号还大量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叙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华约或第三世界国家开花散叶。可以说,正是T-72A让T-72系列成为了继T-34与T-54之后的苏联第三款代表性坦克。

172M-1工程是T-72A在实验阶段的型号,其仍使用V-46-6发动机;主炮更换为2A46-1型125毫米滑膛炮,相较2A26/2A46其射击精度、身管寿命均有所提高,主力穿甲弹也换为1976年入役的3BM2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款穿甲弹作为对标DM13/M735的产物成为了苏联70年代最强穿甲弹,其2000米穿深达到了390毫米/0°或160-170毫米/60°,相较3BM15有较大提升。除了更换主炮外,改进T-72那过于简陋的火控系统也是172M-1工程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炮长镜为具有激光测距功能TPD-K1昼间炮长瞄准镜,但需要注意的是,172M-1工程上的部分研发成果被用在了较晚批次的T-72 1978型上,TPD-K1昼间炮长瞄准镜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有部分T-72在换装TPD-K1后将原TPD-2-49的光学通道封死但保留了方形突起。在防护方面,172M-1工程调整了首上复合装甲的配方,改为了60毫米钢+105毫米玻璃纤维+50毫米钢,虽然总厚度仅增加10毫米,但由于背板厚度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冲塞效应,提高了对长杆穿甲弹的等效厚度。

T-72A 1979型仅在172M-1工程上进行了小幅改进,加装了R-123M电台,改善坦克在面对凝固汽油弹攻击时的防护。其指挥车型号为T-72AK,加装R-130M电台与可伸缩天线。

T-72A 1980型更换了水平等效厚度(LOS)更厚的新型炮塔,该炮塔被美军称为“多莉帕顿”炮塔,其正面下部有明显的弧形边缘,等效抗穿能力达到了410毫米,抗破能力约500毫米,扛穿能力优秀但抗破能力仍略显不足。后几个批次的T-72A 1980型在炮塔两侧安装了烟雾弹发射器。

安装902烟雾弹发射器的T-72A 1980型,对比T-72炮塔厚度明显增加

T-72发展到T-72A 1980型时,其相对当时西方大量列装的豹一改进型、M60改进型等一系列二代半主战坦克时拥有了质量优势。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给了T-72一个实战检验的机会,叙利亚投入作战的T-72M属于苏联面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T-72M-E4,技术水平相当于T-72A 1979型的车体嫁接T-72 1975型的炮塔并简化三防能力。

实战证明,T-72M火控系统要弱于以色列的M60升级型马加奇3/4,其在2000米的距离上很难命中敌方坦克,但主炮击穿马加奇3/4毫无压力。不过最令苏军震惊的是以色列的M111穿甲弹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有效击穿T-72A与T-64B的首上装甲,而此时德国也引进并自产了这款穿甲弹。于是,为了应对这一威胁,苏军立即展开了包括长期的“反射”-1与短期的“反射”-2在内的“反射”项目,前者最终衍生出T-72B、T-80U等新型主战坦克,而后者则直接在现有主战坦克首上加焊高硬度钢,其中T-72A 1982型(即“反射”-2增强型)首上附加装甲厚度为16毫米,这使得其首上抗穿能力达到400毫米,防护能力有一定提升。

“反射”-2项目后期加焊的高硬度钢

T-72A 1983型实际上是“反射”-2项目的延续,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护能力,T-72A 1983型更换了首上装甲配方,将原有的“三明治”结构改为多层间隙装甲60毫米钢+(15毫米空气+15毫米钢)×3+15毫米空气+50毫米钢,这一结构接近后来的T-72B 1985型的首上装甲构型,虽然这类多层间隙装甲在面对杆式穿甲弹时可能会因冲塞效应产生负效应,也可能因迫使穿甲弹多次进入开坑阶段产生正效应,但从最终的表现看这一配方虽呈现出不错的正效应但仍未能达到苏军预期,因此在T-72B上再次更换首上配方。也是在同一年,3BM26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进入苏军服役,其相较3BM22最大的改进是将其穿甲体移到了尾部从而改善了重心,同时弹体前部起到了类似被帽的作用保护了穿甲体,这项改进使得3BM26终于改善了此前苏联穿甲弹斜穿极差的窘境。

T-72A 1984型作为最后一款T-72A从外观上看极其接近1984年末出场的预生产型T-72B,其更换了尺寸更大的172.10.077SB炮塔,美军称其为超级“多莉帕顿”炮塔,该炮塔正面下部的弧形边缘曲度更大以至于形成两个小窝弹区,其由石英砂夹层装甲改为“反射板”多层间隙装甲并配备防辐射衬板。172.10.077SB炮塔防护性能在80年代早期极其出色,航向角抗穿能力达到540毫米,可以抵御当时大多数穿甲弹的正面射击。除了更新炮塔,T-72A 1984型还首次装备1A40火控系统与840匹马力的V-84-1发动机,使其在防护、火力与机动三方面均有所提升。

172.10.077SB炮塔正面的弧形凸起极为明显,后来用于T-72B上的172.10.100SB炮塔外形与之类似

第三代:见证辉煌的T-72B

T-72B作为苏联时代最后一款T-72改进型见证了苏联陆军最后的辉煌,在3BM32、3BM42、9M119与改进后的装甲配方的加持下,T-72B以相对较低的造价达到了对抗豹2A4、M1A1等西方同一时期主战坦克的设计要求。即使在苏联解体后,数量庞大的T-72B也成为留给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宝贵财富。

T-72B的实验型号为184工程,项目开始于1981年,目的是在T-72A的基础上改进火控性能与机动能力,但随着1982年“反射”-1项目的开展,改进防护能力成为其重点方向。最终,在吸收部分177工程与179工程的研究成果后,184工程及其并行项目184-1工程于1984年以T-72B和T-72B1的编号定型生产,二者除了T-72B1取消9K120“斯维里河”炮射导弹发射系统并简化火控外并无其他差别。T-72B 1984型与T-72A 1984型的差别在于再次更换首上配方,将3层15毫米空气+15毫米钢改为2层10毫米空气+10毫米钢+2层10毫米空气+20毫米钢,使其首上装甲在面对短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抗穿能力达到了485毫米水平。

T-72B 1985型事实上才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T-72B,因为1984年末的T-72B出厂时并未安装“接触”-1爆炸式反应装甲,直到T-72B 1985型上才实现出厂标配爆反套件,也正因如此,T-72B 1985型以后的苏/俄主战坦克命名不再加V来表示加装爆反套件。

爆炸式反应装甲对提高抗破能力有很大帮助

爆炸式反应装甲

虽然“接触”-1只对破甲弹等聚能战斗部弹药由削弱能力,但这种能力对T-72B来说极其重要,因为T-72B的复合装甲中高硬度钢的占比很高,这就导致其抗穿能力强而抗破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缺陷在之前的五次中东战争中也有所体现:绝大部分T-72M是被“陶”式反坦克导弹而非主战坦克击毁的。在配备“接触”-1后,T-72B 1985型的首上与炮塔抗破能力达到了900毫米左右,可有效防御没有串联战斗部的“陶”2反坦克导弹。在火力方面,T-72B 1985型是首款拥有发射炮射导弹能力的T-72改进型,其配备的9K120系统发射的导弹为9M119“反射”,破甲厚度700-800毫米,最大飞行速度445米每秒,有效射程400-5000米,采用驾束制导。炮射导弹对T-72B是另一项重要的战力补充:即使配备了1A40火控系统,T-72B的射击精度还是落后于西方主战坦克,但在装备炮射导弹后T-72B拥有了2000米以上的精确打击能力,而西方主战坦克射击精度在2000米以上则开始大幅下降,这就使T-72B拥有了不对称打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火控不足带来的劣势。

T-72B 1989型在T-72B 1985型的基础上又一次更换首上装甲结构,但这型T-72仍被归为T-72B的子型号而不是新的T-72C。首上装甲配方为:60毫米钢+5毫米橡胶+3毫米钢+19毫米间隙+3毫米钢+5毫米橡胶+60毫米钢+10毫米防辐射衬板+50毫米钢,此外,装备的爆反也由“接触”-1改为既可抗破又可抗穿的“接触”-5爆反,爆反的安装方式也有所改变,首上的爆反被整合进“接触”-5嵌入式防护组件中,炮塔上的爆反也不再紧贴基甲安装而是类似T-72AV通过支架按照V型排列,倾斜角度更大,防护能力更好,外形上更简洁美观。这一改进型号在防护方面提高非常明显,在“接触”-5的加持下其首上装甲除三角区外抗穿能力达到了600毫米,能够抵御同年服役的DM33穿甲弹的射击。因此T-72B 1990型仅在T-72B 1989型基础上进行了很小的改进,其将火控系统换为1A40-1并配备DVE-BS横风传感器。

T-72B 1989型以后的T-72改进型外形上都大同小异

第四代:肩负重任的T-72B改进型

1991年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无力维持苏联时期的诸多先进坦克研发项目,著名的640工程、195工程等项目在这一时期先后因资金问题下马。但随着豹2A6、M1A2等西方新型主战坦克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服役,对现有型号进行改进以提高装甲部队作战能力成为俄军在21世纪初的重要任务之一。T-72BA、T-72B2与T-72B3三款T-72B改进型就作为第四代T-72担起了俄军装甲部队的大梁。

最早开展的T-72BA实际上是1993年乌拉尔厂提出的对T-72B 1985型进行大修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装的项目,该项目的重点在改进火控与电子设备并将防护水平提升到T-72B 1989/1990型的水平。火力方面,火控系统更换为1A40-1M,TKN-3夜间车长观察镜换装为TKN-3MK,L-4红外大灯被换为PL-1红外激光发射器,这些改装使其夜战能力有所增强但与西方新型主战坦克还有明显差距。而在火炮方面虽然由于成本原因依旧使用老旧的2A46M,但对装弹机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兼容3BM59/60等总长度更长的穿甲弹以提高甲弹对抗能力。动力方面,早期的T-72BA仍采用840匹马力的V-84M发动机,2003年以后可选装1000匹马力的V-92S2发动机,但变速箱没有改动因此未能消除仅有-4千米每小时倒车速度的缺点。不过,在2000年T-72BA通过国家测试后并非所有T-72BA都得到了以上改装,一部分T-72B 1985型的防护并没有得到改进而仅对火力与机动方面进行了改进,这一情况同样可以用降低成本解释,毕竟俄罗斯中部军区的部分部队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前都还在使用T-72A。但显然,无论是哪款T-72BA其性能还是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于是在2005年,T-72B的深度改进型号184M工程开始研发。

184M工程即T-72B2“拒马”-1的研发阶段代号,其相较T-72B的提升是全方位的,火力方面,最重要的改进是装备“松树”-U昼夜一体热成像炮长镜使T-72系列首次拥有了热成像系统,全天候作战能力大幅提升。为了配合火控上的重大升级,其主炮换装为射击精度更好的2A46M-5滑膛炮,在发射3BM59“铅-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在2000米距离上穿深340毫米/60°,大致与M829A2在同一水平。防护方面,184M工程将“接触”-5更换为更先进的“化石”爆反套件,这使得184M工程在拆除炮塔的防破橡胶帘后外形与T-80BVM非常相似。在“化石”爆反的加持下184M工程在面对M829A2这类未针对重型爆反进行特化设计的穿甲弹时首上抗穿达到了700毫米,炮塔正面抗穿更是接近800毫米。除了硬防护外,184M工程还拥有“窗帘”红外干扰系统的激光告警器以及号称可以降低30%红外信号的“斗篷”伪装布,在主动防护系统还未大量装备的2005-2006年,这样的软防护能力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184M工程通过国家测试随后得到了T-72B2的生产型号,但令人遗憾的是,T-72B2最终未能量产,原因还是俄罗斯囊中羞涩无力采购成本较高的T-72B2。不过,T-72B2算是苏系坦克深度现代化的先行者,其改进经验为后来的T-72B3、T-80BVM和T-90M打下了坚实基础。

去掉防破橡胶帘后的T-72B2,爆反布局与T-80BVM非常相似

在T-72B2之后,俄罗斯终于在T-72B3上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而不再追求全方位的提升,并且由于这一型号得以顺利量产,其延续了苏/俄坦克子型号多的特点,主要子型号包括2011型、2013型、2014型、2016型以及2022型五个型号。T-72B3 2011型与2013型仅T-72BA的基础上改进了火炮与火控;T-72B3 2014型虽然拥有车长周视镜与V-92S2F发动机等先进子系统但产量极低,几乎仅用作“坦克两项”比赛用车。

T-72B3 2016型即T-72B3 UBH作为成熟型号代表了T-72B3的改进标准:火力上延续T-72B2的2A46M-5+“松树”-U的配置;防护上,将“接触”-5爆反中的4S22药块更换为“化石”爆反中的4S23,车体侧面的沿袭自苏联时代的“三块板”套件被更换为橡胶裙板以方便安装增强防破能力的软质4S24爆反,炮塔侧后也加装了盒装的4S24爆反。机动方面,除了沿用T-72B3 2014型上的V-92S2F发动机外还换装了拥有自动换档系统的新型变速箱,提高车辆灵活性的同时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压力,但-4千米每小时倒车速度的“老大难”问题依旧没能解决。

T-72B3 2022型作为一款带有战时色彩的改进型号在进一步强化了防护的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T-72B3 2022型在出厂时没有“松树”-U而启用性能较差的1PN96MT-02热成像炮长镜。原因很可能是俄罗斯部分动员后“松树”-U产量不足被优先安装在T-90M、T-80BVM等优先度更高的坦克上。

T-72B3 UBH侧面的软包“化石”爆反在2022型上被换为了盒装“化石”爆反,进一步提高抗破能力

总体来说,T-72B3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基本达到了T-72B2的技术水平,其产量也能满足现阶段俄军的要求。毋庸置疑的是,T-72B3事实上仍然难以与世界顶尖主战坦克媲美,但对于拥有庞大装甲部队的俄军来说,T-72B3是一款高性价比的优秀产品。

结语:

从上述发展脉络可以看出,T-72在苏联时期的改进以增强防护能力为核心,而到了俄联邦时期则以改进火控系统为核心。这反映了冷战与冷战后两个时期世界主流坦克的发展情况:冷战时期甲弹对抗竞争激烈,火控系统作为辅助设备还处在次要位置,而到了21世纪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火控系统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即使“松树”-U价格不菲,俄罗斯也没有在T-72B3上取消这一升级项目。作为一款服役了50年的主战坦克,T-72历来被认为是“三代主战坦克守门员”的角色,在可以预见的将来,T-72还将继续披挂上阵,续写一位冷战老兵的辉煌历程。

1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