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域出现“龙线虫”?专家辟谣!但防“虫”之心不可无,7类食物易“招惹”寄生虫

保健时报 2022-08-17 15:30:51

四川河道现寄生虫

防“虫”之心不可无

本报记者 燕声

据媒体报道,近日,成都、乐山等地多位网友在河道里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线型虫子,长度有几十厘米,甚至有的说长达数米。有网友说这是“龙线虫”,会寄生在人体内,从而患上龙线虫病。资料显示,龙线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皮肤溃疡。

其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少与寄生虫接触的机会,如生食鱼虾及其他肉类、食用被污染的蔬菜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寄生虫的侵扰呢?

0 1 不是所有的线虫都会在人体寄生

针对四川拍摄到不明线虫的消息,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仔细观看视频后澄清说,这并不是龙线虫,而是昆虫体内寄生的某种线虫,进入了河道,不会再次进入人体。龙线虫往往非常罕见,一般不会在小河沟里出现。如果在水中发现线虫,不必惊慌,它的宿主一般不会是人类。

四川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视频中的虫子都不是龙线虫,有部分是铁线虫。龙线虫主要存在于非洲,中国近年来只在安徽发现过一例,2021年在全世界也只发现几例,该虫类基本灭绝。对于铁线虫,该工作人员介绍,它们有些寄生在肠胃,有些寄生在眼睛等部位,误食可能会得病,但可以治愈。只要不碰触水体和虫子,不喝生水,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感染,没必要恐慌。

如果在野生河道里游泳或者玩水,线虫有可能从人体肛门进入,但是概率不高,一般都是需要通过饮水进入。除此之外,食用生的蔬菜瓜果等也有可能造成线虫进入人体,但不是所有的线虫都会寄生在人体内,不同种类的线虫,宿主是不一样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任医师感染病科黄燕在其文章中介绍,龙线虫病患者可出现皮疹、红斑、瘙痒、腹泻、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晕、晕厥及局部水肿等一系列超敏反应症状,病程一般为50~100天。患者可出现关节炎、急性脓肿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低热、乏力疲倦、消瘦、面色苍白等症状。

0 2

生食被污染的肉类、蔬菜,均可导致寄生虫病

生活中,还有不少因饮食等发生的寄生虫病事件。如有报道说,广东珠海王女士颅内发现猪肉绦虫,很可能与常年生食有关。广东佛山的一位小朋友患上了肝吸虫病,或因生食导致。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谷传玲在其文章中介绍,有7类食物容易含有寄生虫。

猪牛羊肉、烧烤或者涮锅时,可能会做不熟。不熟的猪牛羊肉里可能含有猪肉绦虫,人吃了带有猪肉绦虫虫卵的生肉后,虫卵可以在人的肠道中发育成幼虫,再发育成为成虫。成虫引起的症状并不严重,会在消化道中跟人争抢食物中的营养,可能引起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危害较大的是幼虫,它可以穿透肠壁,随着血液循环跑到肌肉、大脑、眼睛、心脏等地方形成囊肿,然后可以引起头痛、头晕、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醉蟹、醉虾里容易含有肺吸虫。大多数人感染了肺吸虫后并没有什么症状,也有人会发烧、腹痛、腹泻、咳嗽。如果长期感染可能会出现肺部纤维化,也可能诱发脑膜炎,引起癫痫、视力障碍、运动和感觉神经损伤。

吃没熟透的福寿螺可能会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症状有头痛、颈项强直、脑膜炎,严重者亦可引起死亡,个别幼虫还侵犯眼部、鼻部和肺脏。生食淡水鱼比如草鱼、鳙鱼、虹鳟,或可感染肝吸虫,轻则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重者肝损伤,可能出现黄疸、肝肿大、肝硬化。生食三文鱼有可能感染异尖线虫,当然正规渠道的三文鱼会经过规范冷冻处理,安全比较有保障,但老人、孩子、孕妇、免疫力低的人最好不生吃。生食鱼类、螺类还可能感染铁线虫病。

除了肉类,水生植物如菱角、荸荠、茭白、藕,在种植的过程中,如果用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动物粪便施肥,或者是有动物粪便排到池塘里,都可能会使这些植物携带姜片虫。人生吃感染后严重的可引起腹痛、腹泻、脸部和身体水肿、吸收障碍、营养不良等问题。

0 3 避免生食、喝生水,保持环境卫生,可远离寄生虫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寄生虫的侵扰呢?寄生虫感染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种类非常多,所以预防的方法也是各有不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徐京杭在其文章中介绍说,需要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要管理好传染源,如果传染源是患病的动物或者人,应该及时治疗患病的动物或人,采取隔离措施,避免把病原体向外排出。

第二要切断传播途径,如果是消化道传播的,应该格外注意饮食的卫生、饮水的卫生,避免吃生的食物、没煮熟的食物;如果是其他途径传播的,同样也可以做好相应的切断传播途径工作。

第三要保护好易感人群,如果有特殊的方法可以保护人群,如后面研发出了寄生虫相关的菌苗和疫苗,可以进行注射。

具体到饮食和生活上也应有必要的预防措施。

一是不吃生的食物,最好是把食物完全煮熟之后再吃。

二是厨房用具生熟要分开。

三是勤洗手,饭前一定要洗手。

四是不要到池塘游泳,游泳的时候很难避免会喝生水。

五是注意家庭环境卫生,经常打扫杀虫。

如果患上寄生虫病要及时就医,通过治疗大多可治愈。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