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产龙头“老了”?8700亿资产,为何跑不动了?

林林视野 2024-12-25 10:57:5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

引言

40多年一路狂飙,建发集团从经济特区的窗口企业,成长为千亿级地产和供应链双龙头。然而,随着楼市寒冬来袭,“厦门国资三剑客”之一的建发,开始“刹车降速”。曾经的地产传奇,如今能否挺过这场转型考验?

事件概述

从1980年与厦门经济特区一同诞生,到如今资产规模超8700亿元,建发集团堪称中国国企版的“成长励志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建发集团凭借“供应链+地产”的双主业模式,从一个地方性窗口企业崛起为全国范围的行业龙头。

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建发的“疯狂”拿地策略一度让同行侧目:光是2021年一年,建发就斥资1576亿元拿下114宗土地。这样的扩张速度,仿佛让建发无所不能。然而,激进扩张的背后,隐藏着难以忽视的风险。

楼市寒冬袭来,房地产行业集体哀嚎。建发也难以独善其身:房地产业务毛利率逐渐下降,销售金额同比暴跌40%,甚至陷入亏损状态。与此同时,其投资的红星美凯龙资产也出现缩水,进一步加重了资金压力。

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建发的有息债务高达1977亿元,仅半年利息支出就高达30亿元。而其营收和净利润同步大幅下滑,资产规模一年内收缩了550亿元。建发董事长林茂不得不公开表示,将谨慎拿地、出售资产以回笼资金。

在政策利好的楼市回暖迹象下,建发能否成功走出困境?这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未来,更关乎厦门经济的命脉。

正文

建发的故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从小窗口到大玩家”。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建发的成长路径,几乎是一本国企发展教科书。

但这本教科书的后半段,似乎有点“翻车”的意思。

1. 疯狂扩张:底气还是冒险?

如果要形容过去的建发,两个字足够:有钱。还有两个字:敢拼。光是2021年,建发就豪掷1576亿元拿地,跻身闽系房企榜首。彼时,房价节节攀升,谁手里有土地,谁就拥有财富密码。建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件事:只要胆子够大,银行的钱是可以用到极致的。

然而,这种疯狂扩张背后,是对高杠杆模式的深度依赖。一旦楼市风向变了,这种模式就会变成高风险的赌局。而如今,楼市风向确实变了,房价不再是只涨不跌,市场交易量也大幅萎缩。建发高价拿下的地块,很多已经不再具备原有的利润空间。

2. 双主业模式:是护身符还是双刃剑?

建发的“双主业”模式,原本是一种风险对冲的手段。供应链业务占其营业收入的82.62%,房地产业务只占16.06%。这看起来像是把“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但实际上,房地产业务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换句话说,建发的命脉还是掌握在楼市手里。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地产不仅没有给建发带来安全感,反而成了“拖后腿”的存在。2024年上半年,建发房地产业务亏损超过1500万元,房产销售金额同比下降40%。

不仅如此,供应链业务虽然看起来规模庞大,但利润率却低得可怜。支撑营收的是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不是高额回报。当房地产失速时,供应链业务的利润空间根本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

3. 资产减值:从“买买买”到“卖卖卖”

激进扩张带来的另一后遗症,是资产减值问题。以建发收购的红星美凯龙为例,从2023年到2024年第一季度,其资产缩水近50亿元。而建发自身的资产规模,也在一年内缩水了550亿元。

面对庞大的债务压力,建发不得不开始“卖卖卖”。无论是房地产项目还是其他投资资产,建发都在积极梳理,试图通过出售转让的方式回笼资金。但问题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卖资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 老企业的新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发的问题并不新鲜。它面临的困境,正是很多老牌国企在转型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挑战:一方面,企业需要创新和转型,但另一方面,传统业务的惯性却让它们难以真正“轻装上阵”。

建发的供应链业务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距离“核心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其房地产业务,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光。面对这种内忧外患,建发只能选择“降速换挡”,试图通过缩表和风险管控来延续企业的生命力。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建发还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春”?这场转型之战,你觉得胜算几何?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

1 阅读:93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