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封建时期,皇子皇位争夺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在明朝就发生了一件跨辈分的叔侄皇位争夺,而这场叔侄之战以朱允炆失败而告终,后来在朱允炆逃出南京城后,其祖父留给他的秘旨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而他在查看秘旨后直接崩溃。这秘旨中究竟写了什么能让其直接崩溃的内容呢?
公元1398年,皇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因为对太子朱标的喜爱直接越过了其他皇子,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皇位继承人,在其驾崩后朱允文随即登基,称建文帝,而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撤掉了五位藩王。明太祖第四子朱棣为求自保,以清君侧之名举兵谋反,用了仅仅四年的时间就破了南京城。
但是建文帝朱允文在破城之时就已经失踪了,而当时的朱棣着急继位,并没有对此有太多的关注,后称明成祖的他在登基后觉得一切尘埃已经落定,朱允炆即使再想夺位也翻不起太大的波浪,于是他就开始不断地派人找侄子。但是据野史说,明成祖曾派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宣传明朝,而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消息,但是也有民间传闻说建文帝是在城破之时就已经焚宫自尽了。
还有人说建文帝是通过皇宫的密道逃走了,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建文帝密道逃走这一说法。
话说燕王朱棣破城之后直奔朱允炆居住的宫殿,务必要斩草除根,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他的下落,没有办法,他派人把建文帝的旧臣抓了起来,试图严刑逼供,逼问出朱允炆究竟跑到了哪里,但是不管朱棣怎么对他们用刑法,建文帝的行踪也没有被透露出丝毫,气得朱棣大肆杀戮,先后杀了几千人,这也成了朱棣Z治生涯的一大污点。
这时候朱元璋在晚年时期已经看清了封王分地的坏处,他怕那些藩王拥兵自重,尤其怕次子朱棣,所以偷偷地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了密诏,交给了一个太监看管,如果朱棣真的起兵谋反则可保建文帝大破敌军、保下皇位,但是这个秘旨有个前提,就是得在朱棣谋反后这道密旨才会重见天日,如果说朱棣没有反,那么这道秘旨就会随着这个太监永远埋藏在土里。
在朱棣率兵破开南京城门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太监,就把装有秘旨的宝匣交给了他,到了这个时候朱允炆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祖父早已在宫中修了一条密道,他成功地顺着这条密道逃出了南京城,最后保住了性命。逃出南京后,建文帝翻看朱元璋留给他的匣子,看完匣子里的密诏后直呼:早知如此,燕王朱棣必败。
这绝不是自我安慰的一句话,若真的像密诏中所说的,得到此人帮助的朱允炆绝对不会让朱棣如此轻松地就攻破了南京城,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就是朱元璋派去镇守东北的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在朱植15岁时被朱元璋安排学习军事的他屡立战功、骁勇无敌,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封朱植为辽王镇守东北呢?原来晚年的朱元璋害怕后继之君镇不了朱棣,所以安排了东北给朱植为封地,朱植就像时时刻刻悬挂在朱棣头上的一把利刃,如果朱棣有任何异动,他随时可以领兵插入朱棣的大本营,救帝王于水火之中,但是燕王朱棣发动兵变时朱植却毫无用武之地,因为朱允炆害怕他两个皇叔朱棣和朱植,一个聪明无比,一个手握重兵,如果将权力合二为一共同对抗朝廷,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因此在登基不久后就立刻着手撤藩。
没错,朱允炆直接将朱植的兵权收了回来,没有兵权的朱植就像拔了牙的老虎,即使有浑身力气也使不出来,而如果当时建文帝早早地看到了其父留给他的密诏,没有在大肆削藩时拿走朱植的兵权,而是让他继续镇守东北,或许现在的结果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