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鼓励基础教育学校每天开一节体育课。
这一针对中小学生体质体能体魄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不考虑基层学校在“每天开一节体育课”时遇到的困境,那么,要落实文件的倡议会有相当大的难度,上级的“鼓励”恐怕会变成一纸空文。
首先是中小学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问题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有严格的规定,以下是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从以上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中可见,在课程门类方面,当前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繁多,且不断增加,如前两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并于2017年秋季开始实施;另外,各类临时性的“教育活动”也不断进入课程,上级安排的各类“进校园” 也随时增加。在课时安排方面,因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也有严格规定,教育部曾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能超过六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各学科能按课程要求用来上课的课时已经“爆表”,绞尽脑汁也难以安排。如果每个班再多增加一节体育课的话,请问到底该从哪儿挖出一节课的课时来予以落实?
其次是体育活动场地问题
我在基层学校当过校长,所在学校还是一所硬件条件不错运动场馆比较充足的大校,但也常常为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各班上体育课老师为场地发生争执的情况而感到烦恼,那些小学校的困难就更大了。在国外,体育课也好体育活动也好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设施决定论”,缺乏相关设施难以开展体育课教学或体育活动。所以,目前有不少学校只好把在课室里上体育课、在黑板上学运动技能、在校道上在街巷里散步漫游当成体育课,有的甚至干脆挪作他用。如果每个班再多增一节体育课的话,请问到底该从哪儿整出本已捉襟见肘的活动场地来予以落实?
再其次是体育教师数量问题
近年来教师缺编少岗一直是中小学挥之不去之痛,教师缺编人数在一半以上的学校不在少数,教学岗位也多由某些学科的老师一身多职来临时充数。在这里头,体育老师可谓首当其冲。这些年教育评价偏向以考试成绩为重,体育老师在不少学校变成“鸡肋”或“摆设”,也有不少学校为了满足考试学科教学的需要,宁可把学校有限的编制或岗位用来聘用考试学科的教师,或者让体育老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
在不少学校,“学生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真不是一个笑话。体育老师兼任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的比较少见,兼任数学的还稍多一些,兼数学后成为名师的还真有好几个。有校长认为,数学嘛,不就是算个数吗,这谁都会一点儿吧。所以往往就打发体育老师兼任数学课。
当前不少学校由于体育老师不足,导致这些学校的体育课是上不齐开不足的。说句大实话,有关检查只是走马观花,以为下到班级抽查课表就能看出问题,殊不知不少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准备有明暗两张课表:贴出来的课表与学校内部使用的课表。其实真正懂行的人,看看一个学校的体育老师编制和该学科的岗位设置,看看每个体育老师用在体育课上的课时量,就可以看出一个学校是否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老师缺少编制和岗位不足令不少学校就算按现行课程计划开足体育课都有困难,如果每个班再多增加一节体育课的话,请问到底该从哪儿弄出足够的体育老师来予以落实?
最后是动与静的问题
体育课有运动量、运动技能和在运动中培养特定素养三大核心内容,如果缺乏其中之一,这种体育课就缺乏质量。先不说别的,运动量是体育课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体育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一“动起来”学生就会亢奋不已,再让他们安静下来上好文化课确实让老师伤透脑筋。一“动起来”就难以“静下来”,这是中小学生的特点,所以,频繁地“动起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带来负面影响。
再者,遇上夏天,学生上完体育课满身大汗,就这样穿着那身不吸汗脏兮兮的校服上课,课室里一阵阵汗臭味,学生一个个从水中捞出来似的,谁看见都会觉得心痛。过去一二年级是一周四天、三到九年级是一周三天如此,增加一节体育课以后,一二年级一周就得天天如此,三到九年级就得一周有四天如此,学生的身体能否受得了?我在国外选修过“体育与保健”的课程,教科书上明确提出,这种上完体育课不换湿衣服大汗淋漓上课的情况是被严厉禁止的。如果今后每个班再多增加一节体育课的话,请问这些问题如何得到妥善解决?
一言以蔽之,解决中小学生运动不足问题乃当务之急,但千万莫“病急乱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