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不是高手的刚需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6-06 02:25:19

文 / 子玉

一个人对时间的分配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看看那些能够在某一领域封神的人都是因为做到了对时间、精力的足够聚焦。所以,过度的社交反而还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实事求是地说,一个人要想成就非凡的事业就必须得具备相当多的能量,而一个人如果将能量给生活、社交、情感等不太产生价值的地方分配太多的话,那么他在自己的领域内则很难做出足够大的成就。

还是以韩信为例。读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韩信这个人一生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在穷困之时,没有人屑于同韩信交朋友;成为威震天天下的战神之后,韩信也不屑于和别人交朋友。

在淮阴的时候,韩信几乎是与当地人彻底绝缘的,他之所以会跟着南昌亭长混则完全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跟着南昌亭长混饭吃,除了吃喝拉撒,韩信将所有的时间都分配给了学习兵法这件事。

讲真,也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被打上“奇葩”标签的人打交道,但这反而成为韩信一生中最清静的时期,因为没有人打扰,所以他才能将所有能量聚焦,身心合一进行学习。

想想,但凡那时的韩信家境优渥,或者稍微有一点名气,他都会受到世俗关系的不断纠缠,很难静下心做自己的事。

为什么说任何一个名人在成名之前都有过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因为这是成功的前提,只有不被人打扰才能聚焦能量,也才能将基础打好。

这样看的话,低谷反而是一笔财富。一个足够幸运的人老天才会在合适的时间给他安排一段低谷期助力他觉悟。

我们能叫得上名的艺术家、明星,他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周期。

但是大多数人在出名之后反而会停止进化,就是因为他们被各种世俗关系所纠缠,根本不能静下心来继续死磕,很难再有突破,只有那些足够清醒的人才会强行将自己调成静音模式,像之前一样,低头登山。

个人道行、定力的不同将决定他的人生高度:停止登山的人充其量只是解决了生存问题,有了一些财富积累,而那些继续攀登的人才会封神。

这是大师和俗人之间的一道分水岭,如果仅仅是凭借已有的名气和江湖地位收割财富的话,那么他此前积累的灵气也会遭到污染,根本不会继续有所突破,世俗关系的纠缠更会制约他前进的路。

行文至此,韩信胯下之辱的事也就有了新解。你想,如果韩信不按照屠户的意志行事,那么他就会持续陷入和屠户甚至更多人的纠缠中,而过多的纠缠则会严重消耗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量,使人无法干好手头上的活,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因此陷入情绪内耗。

情绪内耗最消耗人的气血,使人丧失精气神,而一个没有精气神的人是根本做不好任何事的。

再进行假设,如果韩信当时刺死了屠户,那么他肯定要为此事负责,那么他的人生也就到头了。

所以,与其让这些副作用来折磨自己,韩信还不如照着屠户说的做,以最低成本解决这场纠纷,然后继续沉浸于自己的领域。可以肯定,韩信转身就将这件事给忘了,因为,学习才是他唯一的事情。

不纠缠是韩信最主要的品质 图源/剧照

人永远要干自己可控的事,绝对不能在不可控的事情上冒险。

正是由于这段时间的沉淀才使韩信迅速在楚军中拔尖,从一个小兵被提拔为项羽的参谋。想想,项羽楚军的核心基本是由亲贵成员组成,韩信能够做到参谋,说明他的能力是得到项羽认可的。

但进入楚营的韩信依然没有朋友,继续复制在淮阴时候的状态研究兵法,只不过此时他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总结。

也就是说,淮阴是韩信理论知识的积累阶段,而项羽的楚营则给韩信提供了结合实践总结自己东西的机会。为什么韩信总是屡屡给项羽提建议,就是他想将自己的军事体系输出进而用于实践的过程。

据史书记载,在楚营时,钟离眛可能是韩信唯一称得上朋友的人,而韩信之所以和钟离眛打交道又是因为,钟离眛是名将,韩信需要通过交流向对方学习。

一般来说,一个人知识的来源来自于三个层面:书本、生活、人。最低级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书本学习,再上升一个层级是与人交谈,终极方法是从实践中吸收。

为什么那些出校门早的人往往能当老板,就是因为他有实战经验的赋能。

但实战经验也毕竟有上限,如果能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那就更厉害了。不过韩信是三种方法都用上了。

由此可见,高手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为了助力自己成长。由于能被他看上的人极少,所以他的社交面也就变得非常狭窄。

不过,质量过硬就行。

等到韩信到了汉营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已经不缺朋友了,此时,不管是萧何还是樊哙,他们看着韩信在巨大的变局中不断创造胜利的现实都会恭敬地喊一声“大将军”,就是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时樊哙见了韩信都会称呼一声“韩王”。

一个人在成事之前无论如何经营,都只是大众眼中的路人甲,当他成事之后,反而会收获高质量的圈子。

高手只有圈子,没有朋友 图源/剧照

穷人没有圈层,高手没有朋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本质来说,高手是不需要情商的,只有那些没有地位、财富、能力的人才会成天琢磨情商,始终在术的层面打转,最后反而荒废了自己。而事实又是,当你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之后,现实自然会为你匹配相对应的高质量圈子。

而且,这些人绝对不会只停留在吃吃喝喝的低层级社交方式,而是资源互用,或者定期交流学术和新的思想。

俗人的每次聚会都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收获了他们自认为的快乐,而高手的相聚却都是一次自我升级。

当然,这倒不是说不建议大家交朋友,毕竟社交也是人生的刚需,人需要社交来达到某种共情,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但凡事要有度,过度的社交反而会将自己的弱点暴露:不能专注,不能忍受孤独,完了就会被有想法的人给筛选出局。

另外,一个人总是玩手机本质上也是没有对抗孤独的能力。

看看那些成事的人,哪一个又不是在孤独中持续死磕才勉强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于他们而言,孤独更多是享受。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路人甲,原因就是他将时间更多分配给了社交,而时间对任何一个人又都是公平的。

扩展开来说就是,高手都是做减法的。具体包含为五个部分。首先就是物质层面的减配。实事求是地说,人类进化就是将奢侈品不断变为必需品的过程,人的生活其实是不需要太多物质的,除了吃喝住行的刚需,其它都是点缀。所以,高手总是会克制自己对于物质层面的追求,既让居住环境变得清爽,还省去了挑选物质的时间。

如果一个人总是沉迷于网购,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没有出息的。曾经看到某一个名人讲他的生活,说他买衣服同一个款式总会同时买好几件,就是为了节约时间。

只有活得简单、纯粹的人才能将更多时间分配给事业,才能有所成就。

其次就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巴菲特的司机曾经抓住机会向老板请教如何成事的秘诀,巴菲特让他在二十件事情中挑选出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司机的理解是,先做这五件重要的事,完了再处理剩下的事。但巴菲特给出的答案却是:“你只需做这五件重要的事,其它的可以直接放弃。”

一语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于他重要的事情也就那么几件,如果抓不住重点,将时间和精力分配给所有事情,那么他啥事都不会干好。

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笔者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写一篇文章然后才去做其他的事情,晚上睡觉之前也是先想好明天要写的内容,然后才去睡觉。

不会对事情进行排序,生活必将无序。

另外就是社交层面的断舍离。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是大多数人的固有认知,岂不知,人生之败往往就败在这一个“靠”字上。由于将自己的未来压注在朋友身上,再加上无效社交影响了个人的提升,导致许多人最终是一败涂地。实事求是地说, 你所交的许多朋友的最大作用仅仅局限于你家里有事时给你捧个人场,随个份子,可这,还得你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护。

而有些朋友本质上是消耗你的,没有一点正向的作用。所以,高手在觉悟之后一般都会在人际关系上做减法,以免在这方面做过多消耗。

还是上面提到的观点,你自己不行,交再多朋友都没用,低质量的圈子反而会不断消耗你的能量。

最正确的方法就是,舍弃消耗你的人,不断提高自己,融入高质量的圈子。

再一个就是对脑子中的念头做减法。你是否在许多时候都在和过去的事情不断拉扯,又不断幻想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就是没有活在当下,导致啥事情都干不好。

说白了,一个人总是纠结过去是执念,幻想未来是妄想,你真正能把控的只有当下的这一瞬间。只有将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做对了,你的将来才会美好。未来,只是每一个当下的叠加而已。

所以,一定要通过刻意练习改掉这样的习惯,集中能量过好当下。还是董宇辉说过的那句话: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最后一个就是给自己的思想体系做减法。一个人的一生是不需要懂得多少大道理的,真正能够影响我们人生的只需要几个道理就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就行。比如,懂得了阴阳、因果这些规律级别的东西,就可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完全可以过好这一生。

市面上的许多书籍只不过是对这些大道做进一步的诠释而已。你看,《道德经》仅仅五千个字就解释了宇宙、世间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只需将一些大道琢磨透就行。哲学层面的书读得太多,不仅会浪费时间,有可能还会误入歧途。

老子就曾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专业层面的知识要不断做积累,哲学层面的要不断做减法。

大道至简 图源/剧照

笔者个人的做法是,挑出几本能够指导人生的书籍然后抽空反复地读,将那些规律级别的道理吃透,直到成为自己基因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不要总是乱买书,书买的多了不仅浪费钱,还可能会扰乱你的知识体系。

当然,这属于个人的愚见,大家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这篇文章的核心不是说社交,而是以社交为例说明减法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打在评论区。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