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步”亦称“弓箭步”,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之一,也是套路中出现最多的步型,约占套路定势的一半,例如野马分鬃、单鞭、搂膝拗步等。掌握弓步的要领,对于习练太极拳非常重要!
从史书上可以知道,中国的搏斗术也就是武术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么武术里的弓步被称为“弓步”究竟是古代的何时开始的?究竟又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弓步”的?没有文献可以考证。当然,弓步为什么会被称为“弓步”也可以凭想象推测。弓步的前腿是弯的,肯定是被联想为弓把。弓步的后腿又是联想什么呢?可以认为是联想为拉开的弓弦,也可以认为是联想为搭在弓把上的弦上之箭。不过不论是联想为弓弦还是箭,反正形状都是直的。
中国武术里前腿弓后腿也弯的步型也是有的,根据不同的形态,也有多种称谓,如坐步、麒麟步、三体式、虚步等等。因此,所谓的“弓步”,顾名思义就是前腿弓、后腿直。中国的武术虽然繁多,然而不同拳种里所谓的“弓步”都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前腿弓、后腿直。
太极拳究竟何时形成?现在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不过,从所谓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经典拳谱里频频出现了很多约明代末叶可能已经基本上在新写作使用上销声匿迹的互文、分承等古代修辞来看,太极拳至迟在明代中叶已经十分成熟了;而近代流传至今的太极拳许多术语其实与中国其它武术的术语也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古太极拳中的许多术语也没有必要与中国其它武术的术语有区别。因为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在古代语言中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那么,近代太极拳所谓的“弓步”是不是也是前腿弓、后腿直呢?近代、现代出版的太极拳书籍里的文字与插图、以及近代能够保存至今的录像等等资料反映:无论是杨澄甫先生还是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陈微明、濮冰如、郑曼青、傅钟文等等先生,他们弓步的后腿都是蹬直的。
因此可以完全确定传统太极拳所谓的“弓步”也是前腿弓、后腿直的。然而,现在实际的情况是有的练太极拳者的弓步是前腿弓、后腿弯的。当然他们也是有传承或者榜样的。从书籍上看,有的据说也是杨氏传人的名家其弓步确实是前腿弓、后腿弯的。不过显然这种所谓的传承并不是传承于杨氏,而是传承于极个别的杨氏传人。是极个别的杨氏传人擅自改变了传承的做法。因为杨澄甫先生不是这样的,包括许禹生先生的杨氏绝大多数弟子们也不是这样的。因此,严格地说这种前腿弓、后腿弯的弓步不是传承于杨氏的。
现代这种前腿弓、后腿弯之弓步的主张还有理论根据。说是前腿弓、后腿弯的弓步比较舒服,因而符合放松自然、符合不用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这种说法将个人习惯与放松自然混淆了、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里的意思为“拙劲”的“力”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何以能长力”里的意思为“内劲”的“力”混淆了。
确实,“放松自然”是与“舒服”相联系的,但是,“舒服”不一定就是“放松自然”。比如很多人甚至也有年轻人习惯于驼着背,感觉这样舒服。然而,这样驼着背虽然对于某些人而言感觉舒服,其实是一种不卫生的、由于懒散养成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是不能认为“放松自然”的。而有许多人却将这种个人感觉舒服其实是不良的习惯当作了“放松自然”,这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明白,太极拳的放松有的是肌纤维在比一般人肌纤维拉长基础上的放松。比如胯(髋)关节放松的一个表现是当单腿站立身躯放松地往后转动时,站立脚大腿的外侧肌肉是不会被牵拉跟着转动,并且是感到放松自如的。而一般人身躯这样转动时,站立脚大腿的外侧肌肉是会被牵拉跟着转动的,如果要其大腿的外侧肌肉不被牵拉动就会感觉别扭不舒服。这就明显反映胯放松的一个实质是与胯有关的关节囊、韧带、肌腱要比一般人长。一般人单腿站立身躯转动,大腿外侧肌肉被牵拉跟着转动虽然比较舒服其实是没有达到太极拳放松的表现。弓步的后腿弯其实也是胯关节没有放松的表现。因为这种后腿弯的弓步其后腿的臀纹沟必然是没有向内(前)凹陷的,反映这种人髋关节囊、与髋关节有关的韧带、肌腱等软组织要比胯关节放松之人短。髋关节囊等等软组织长些与短些有什么不同呢?从武术角度讲,髋关节囊等软组织短些的这种人化解的能力不强,比如当形成弓步时,别人从侧面一推,其胯关节容易紧张不会灵活转动而身躯发生顶抗,因而容易被推倒。髋关节囊等软组织长些的人当形成弓步时,别人从侧面一推,其胯关节仍然能够放松地灵活转动因而身躯不会发生顶抗,就不容易被推倒。从养生健身角度讲,一般的人髋关节囊内由于血管不丰富,因而有的人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也因此容易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如果发生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股骨颈骨折,在过去,就会坐轮椅了。髋关节囊等等软组织长些的人由于局部运动的幅度大与参加运动的软组织多,因而局部供血受到运动刺激促进的强度也大,就能够较好地预防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与骨质疏松,也就能够较好地预防股骨颈骨折了。可见,弓步后腿蹬直因而臀纹沟凹陷不仅是太极拳令人“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腿脚保养强健的好习惯。
此外,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说,“能长力”也就是“得内劲”是太极拳锻炼的一个重要目的。而弓步后腿蹬直对于“能长力”、“得内劲”具有重要的作用。用弓射箭,弦没有拉直,箭是射不远的。弓步的后腿不蹬直,要想很好地将后脚蹬地的力量传递上去而很好地“得内劲”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弓步与坐步、三体式等步型相比较不同,坐步、三体式等步型身躯离后脚较近,甚至身躯的重心垂线就是落在后脚,身躯由于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的内力容易送到后脚,后脚发生的力量也容易通过弯曲的后腿上传。而弓步的身躯离后脚较远,因而身躯的内力比较不容易送到后脚,必须后腿蹬直,身躯的内力才容易送到后脚,后脚发生的力量也容易通过蹬直的后腿上传。由此看来,锻炼太极拳想要“能长力”、“得内劲”,弓步的后腿就必须蹬直。
现在又有人说太极拳的弓步与外家拳的弓步不同,外家拳弓步的后腿是挺直的,挺直是紧张的。太极拳弓步的后腿是自然伸直的,自然伸直是放松的。这种说法其实是在玩文字游戏,也是脱离实际、故弄玄虚的诡辩。弓步与直立是不同的。人的直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身躯的中心垂线约落在两脚心连线的中点,一般的站立往往就是这种姿势;另一种是踝关节更加屈曲,因而身躯略前移而挺胸,身躯的中心垂线约落在两脚的前端。军队士兵检阅时往往就是这种姿势。将这两种站立区分开来,说前一种两腿是自然伸直,后一种是两腿挺直也是可以的。而实践证明对于弓步的后腿,自然伸直就是挺直。要使得腿脚局部不用力地放松地将身躯的内力往脚下送,只能是后腿完全蹬直,就是膝关节完全伸开。如果后腿膝关节没有完全伸开或者弯曲,要想将身躯的内力往脚下送,后腿反倒是必须局部用力而紧张了。而弓步的后腿膝关节完全伸开的蹬直就是“挺直”,也就是“自然伸直”。因此,弓步的后腿是不存在“挺直”与“自然伸直”之分的。
总之,太极拳正宗的传承弓步的后腿是必须膝关节完全伸开也就是蹬直的。这样弓步的后腿才是最放松的和有利于劲力传递的,弓步的后腿弯曲是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传承根据的,是错误的,是必须纠正的。
要领1:两脚左右相距10cm
前后两脚中间,一定要有隔断,约10cm;不能够站一条线。
要领2:前弓的膝盖要达脚尖正上方
以右弓步为例,右膝盖要到右脚尖正上方;不能超过脚尖;不能不到脚尖,必须要到位。
要领3:两脚膝盖要分别对脚尖
以右弓步为例,两个脚的膝盖都要分别对脚尖,这样才符合“开胯圆裆”的动作要求。左腿后蹬,不能跪膝,且不能紧绷太直,锁住膝关节。
要领4:虚实分清,身体前俯
太极讲究虚实分明。以左弓步为例,定势时身体需偏前,左腿应承受身体70%的力量;身体重心不能在两脚的正中间。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