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芯片走向Chiplet,格局或迎来新「拐点」

芯有芯的小事 2024-12-25 02:22:27

汽车行业似乎并不想重复PC、手机时代的老路。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由于消费类芯片巨头(包括英伟达、高通、AMD、英特尔等)大举进军汽车行业,导致传统Tier1和汽车芯片厂商逐步失去了市场控制权。如今,chiplets技术或许将重新定义汽车芯片。

汽车大芯片,Chiplet渐成主流

自摩尔定律被英特尔创始人提出以来,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过去数十年里一直指导着芯片行业的前进。但随着硅材料进入极限,光刻机和相关设备的减速,使得摩尔定律实际上失效了。但AI和智能驾驶汽车对算力的需求还没到顶。

于是,行业便转向了Chiplet寻求帮助。传统的单片芯片架构由集成到单个硅片上的电路的各个功能/核心组成。相比之下,Chiplet将所有功能分解为模块化可互操作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针对特定功能进行优化,并“混合搭配”在一起以创建一个综合系统 。换句话说,Chiplet设计架构就像玩乐高积木一样。

也正是因为Chiplet的出现,让摩尔定律重新焕发活力。而且,这种将芯片“拆分”的方法,还可以带来设计灵活性、成本效益、功耗降低、可扩展性和定制性等优势。这种技术也从最初的PC应用,走向了数据中心和最近的汽车。

据悉,驱动下一代 ADAS/自动驾驶和车载信息娱乐 (IVI) 所需的计算性能非常巨大。很快,每辆汽车都需要一台车载超级计算机,而这台超级计算机不能仅仅依靠单芯片来运行。这时候,结合了旨在高效执行特定功能的基于Chiplet架构的芯片就能发挥重要作用——让汽车 OEM 能够根据各种应用需求量身定制具有成本效益的系统。并且,通过更换其中的Chiplet,这些系统可以快速适应不同车型和升级车型。

正因为如此重要,各大厂商正在围绕着包括汽车Chiplet在内的各类“芯粒”做布局。但戴伟民博士认为,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Chiplet是一项涉及软硬件和先进封装的综合性技术。因此,想成为一家可靠的Chiplet供应商,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拥有优质可靠的半导体IP、懂先进芯片设计、懂先进封装,此外,还要懂得如何把这些Chiplet“拼”起来。

在戴伟民博士看来,Chiplet技术在云端训练和自动驾驶上面大有可为。这也是芯原正在积极布局的领域。

汽车行业即将迎来芯片大变局

自汽车芯片短缺潮以来,国内汽车产业链及资本市场已在加大对芯片的自主可控布局,国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如MCU领域,已涌现出杰华特、四维图新(杰发科技)、国芯科技、兆易创新、航顺芯片、比亚迪半导、芯旺微、芯海科技等公司,近日,首颗全国产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车规级MCU——东风汽车DF30也正式亮相,有分析称,目前车规级MCU国产化率已接近10%。

CIS领域,韦尔股份旗下的豪威是全球汽车领域的头部玩家之一,根据Yole数据,2022年全球市占率约为26%,仅次于安森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科微、思特威、比亚迪半导等国内企业也在持续推进车规级CIS产品的发展,市场竞争力在逐步提升之中。

当然,国产化率推进最为迅速的当属功率器件领域,也是缺芯潮期间本土芯片上车的最大受益者,比亚迪半导、斯达半导、时代电气、士兰微等均是国产化的积极推动者,根据集微咨询数据,比亚迪IGBT功率器件装车量已于2023年超过英飞凌跃居国内第一。车规级IGBT国产化率提升,得益于国内企业的布局基础,产业链也相对完整。

而在SiC领域,虽然国际大厂具备先发优势,但本土企业的产能已陆续进入量产期,装车领域也由外围逐步进入到核心部件,随着国内SiC产能加速放量,今年以来直接让由国际企业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崩塌。

除了供应链企业,车企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芯片环节中来,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小米、上汽、东风、一汽、蔚来、理想、小鹏等,或直接参与造芯,或参股生态链助力造芯,均在构建自己的芯片供应安全底线。

在产业链生态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汽车芯片成果加速落地,行业预测,2024年国内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15%,根据此前工信部规划,预计到2025年,汽车芯片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25%,显然我国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正在提速,而美国的新一轮政策,无疑会加快国产化进程。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 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