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方伪史里亚历山大骑兵的如何养成(下)(历史随笔廿)

托托说文化历史 2024-10-03 22:58:35

谈了马其顿骑兵来源问题,已经有2500字的篇幅了,今天终于可以谈谈骑兵这个东西的建设成本。

人不是会骑马就叫骑兵的,饲弄普通的骑乘马,跟饲弄军马,战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骑上马跟骑上马打仗,也是两个不同层级的难度。

普通的骑乘马大多数人都很容易掌控

首先,就是骑兵体格的选择,在很多人想法里,骑兵往往是彪形大汉,可恰恰相反,骑兵的选择,优先选精壮中偏瘦的,理由很简单,战马的负重是有限的,当你全身披挂再配上武器,体重对战马的影响就很明显了,要保持骑兵队伍马匹状态的一致性,骑兵的选择,光是从体型上就能刷掉很大一批人。

蒙古骑兵仪仗队,可见身材的选拔要求明显

第二,骑兵要跟马匹建立足够的默契度,这种默契度,只能是通过长期的相处和训练才能出现,骑手必须保障让不止一匹马绝对服从你,你牵引马匹的时候,马不能回头;你一个手势,马就可以安静无声;你一个轻轻的动作,马就可以低头甚至卧倒;你拍拍马,马即便是踩在最鲜嫩的青草上,都可以视而不见;你猛勒马缰,马不会吃痛狂躁;诸如此类,这些最为反马性的习惯,如果没有长期的信任度,马匹是不可能听命的。考虑到战马的高耗损性,一名骑兵要同时实现训练多匹战马,确保一匹耗损之后,仍然短期有马可用。

让敏感好动的马卧倒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

第三,马匹的状态是各异的,作为骑兵,必须学会在战斗时,保持马匹最好,最兴奋,最有充沛精力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吊马”,一般的吊马周期,在20-25天左右,在这20多天的周期内,骑手会根据对自己马匹的了解,每天增减训练度和饲料喂养量,达到在战斗时正好达到最佳状态,尤其是长距离奔袭作战,这个技能更是决胜的法宝。

第四,骑兵,尤其是重骑兵,是需要编组作战的,面对步兵阵型,单打独斗无异于找死,编组时候,要充分考虑马匹的体型,速度,冲刺耐力甚至性格的一致性,骑兵横队一个简单的队列转弯,就需要内圈的马小步慢跑,外圈马匹大步跨越,一个冲锋,就需要马匹同时爆发,还保持步调一致,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性格敏感的马匹而言,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达成的,而骑兵的训练,不但要让自己和战马充分默契,还要让战马和其他马匹有足够的配合度。

电影中的骑兵冲锋队形

第五,骑兵有更多的勤务工作,不仅要关注马匹的进食状态,身体状态,并且在行军间隙,要保持马匹的清洁,甚至发现水源,要保证马匹先足够饮用。

第六,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骑兵和马匹的各种装备,无论是护甲还是武器,造价及易损性都远高于步兵武器。因此对于后勤的保障需求也是极高的

因此,在古代,精锐的重骑兵的养成,堪称举国大事,有资料测算,维持一名重骑兵,需要消耗的物资,至少是50户农家的纯产出,而填平这个产出的窟窿,则需要另外不下200家农户的产出周转,也就是说,大概1000人能支持一个重骑兵的存在,一旦骑兵要远征作战,那么消耗量则更加庞大。

骑兵的训练周期和对人马默契度的要求,让缴获的战马短期内难以实现迅速的补充,979年灭北汉得到的四万战马,赵光义亲自监督,选择精壮,数年后才建立了3000人的骑兵部队——静塞军,可见骑兵培养的艰难。

说到这里,对西方历史中,亚历山大那数千横扫半个世界的重骑兵队伍是否存在,我觉得大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了

西方历史中记载的两个骑兵大省,马其顿地区就不提了,抛开农业产能支持的因素,单看西方历史的记载——那“从小跟亚历山大一起训练的贵族子弟”如果能组建出来1800精锐骑兵,那马其顿的贵族圈人口应该有多大呢??大清朝的八旗宫廷侍卫,也不过1000余人,马其顿的贵族子弟不从事政治,不当官,不搞学问,上千人陪太子练武多年,然后去搞没谱的远征,还一去十年,这是要给马其顿政坛一个怎样的动荡呢?

另一个色萨利地区,上文已经讲述不少了,没水,雨热不同期的盆地,今天整个色萨利大区才不过75万人(位于盆地的两个州不到40万人)在古代色萨利盆地里能有多少农业产量,养活多少农民,供养多少马匹,能不能组建1200-3000精锐重骑兵去远征,我觉得只要不是杠精,都能有个准数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