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罩在汴河两岸的迷雾《清明上河图》里的不解之谜

樵耕诗话词有谈 2024-09-01 14:14:48

笼罩在汴河两岸的迷雾

《清明上河图》里的不解之谜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宋王朝建立后,我国历史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文学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

宋朝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像画水的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画马和人物的李公麟,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早在五代十国的时候,西蜀和南唐的统治者,就曾经设立宫廷画院,集中一些画家,专门在画院里作画。北宋王朝一建立,就仿效这种做法,也设立起自己的宫廷画院,名叫翰林图画院,请来了很多全国有名的画家,还授予他们各种职称,专门从事绘画。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画院里有姓名可考的画家就有170多人。由于政府大力支持,宋代的宫廷绘画有了很大发展。在中国绘画史上,人们把宋代画院以及后来一些宫廷画家的作品,称为"院体画",又称"院画"。

宋代画家的作品,题材内容也相当广泛。除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外,由于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还出现了很多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些社会风俗画精品中,最优秀、最著名的,要算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

张择端是东武(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县)人,在他的青年时代,曾经到汴京(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学习绘画。

展现在年轻画家面前的,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

那时候的汴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有内外三重城池。最里面的一重是皇城,又叫"大内",巍峨的皇城,周长九里十八步,四面环绕着玉带般的护城河。南面的丹凤门、北面的玄武门和东、西华门大街,与内城、外城相接。内城又叫旧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五十步,街道的布局呈"井"字形,汴京最繁华的街市都分布在这一带。外城又叫新城,面积比旧城大四倍,有十三座陆门和七座水门,外面还有十几丈宽的护城河。

从皇城丹凤门外的宣德楼起,经过内城朱雀门到外城南熏门的"御街",是城南最热闹的大街。尤其是横跨汴河和蔡河之上的州桥与龙津桥之间的一段更繁华。闻名中外的相国寺、汴京有名的"州桥夜市"以及开宝寺"铁塔",都坐落在这里。

汴京城里还有一些繁华的斜街,它们是顺着河道的流向和商业区的发展形成的。在这些大街上,金碧辉煌的高级酒楼就有72家,另外还有数不清的小饮食店。金银彩帛的交易场所更是"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每次交易都在千万钱以上。当铺更是到处可见。在著名的相国寺里,每月有5次集市,贩卖珍禽异兽、家用什物、书画文具、服装刺绣、土产香料什么的,交易非常兴盛。城里还有各种游艺场,大的游艺场可以容纳几千人,江湖艺人们在里面演出各种杂剧、傀儡戏、皮影戏、诸宫调、小唱和杂技,另外还有卖药的、卖旧货的和卖小吃的,日夜开张,特别热闹。

张择端被这繁华的景象陶醉了,真是流连忘返。后来,他被召到翰林图画院任职,擅长画舟车、街市、城郭、桥梁,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风格。

由于年代久远,张择端的画大部分都散失了。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这幅稀世珍品高25.50厘米,长525厘米,整个画面描绘了汴京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用他的画笔,向人们展示了从汴京新城东水门七里外的郊区,经过热闹的城区,一直到西水门外皇家花园金明池的汴河两岸风光。

画的中心,是由一座像彩虹一样的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的,这大概是汴京当年最热闹的地方。随意看去,只见人头攒动,杂乱地挤在一块儿。可仔细辨认,就可以看出,这些人物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行业,各有各的活动,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

大桥两边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有卖刀剪的,有卖杂货的,有卖茶水的,还有看相算命的。游客们大都靠在桥栏杆上,指指点点,观看着河上来往的船只。大桥当中是行人来往的通道:有骑马的,有坐轿的,有挑担的,有赶着毛驴运货的,还有推着独轮车的……形成一条熙攘来往的人流。

桥头有用席棚搭成或用伞遮阳的饮食摊、杂货摊。桥下两侧有临河的茶馆和酒店。大桥的南面跟大街相连,街道两边各种商号店铺林立,茶楼、酒馆、当铺、作坊相接,有的还标明"孙羊店"、"刘家上色沈檀"等店号名称。街道向东西两面延伸,一直通往郊区。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东西赶路的,有赶着牛车送货的,有赶毛驴的,还有站在路边观赏汴河景色的。画家还向人们展示了郊外的农田、村舍、酒馆以及汴河中的船只和纤夫。

画卷中的东门城楼,是建造在城墙上的砖台和木平座上的,在巍峨的城楼外檐和平座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斗拱结构。城门的门洞里有一队载货的骆驼,正在缓步前进。

汴河是汴京的水路运输要道,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里行驶。有的大船装载货物太多了,就雇了很多纤夫吃力地拉着纤绳往前走。有一条装满货物的大船,已经驶到大桥附近,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船上的船夫们显得有点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放倒桅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儿撑篙,有的用长竿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能顺着水势安全通过。这个紧张的场面,吸引了桥上的游人和邻船的船夫,他们也在旁边呐喊帮忙。逼真的情景,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

在全长5米多的画卷里,张择端一共画了550多个各种人物,牛、马、驴、骡等牲畜五六十匹,各种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各具特色的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这么大的规模,是空前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充分显示了张择端的高度艺术概括能力。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把北宋的都市生活形象地再现给人们。它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同时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而且还可以了解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它也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是我国古代风俗画的杰出代表。自从它问世以来,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学士的赏识和收藏,辗转流传八九百年,最后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几百年以来,文人学者们一直认为,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近代及当代的美术史专家们也坚持这个观点。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指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时节是清明的时候,也就是春天3月3日,许多树木还是秃枝光杈,并未长叶,天气还有点凉意,可是严冬已经过去了"。这样一来,把3月3日这个具体日子也肯定下来了。新版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介绍丛书·清明上河图》一书,也肯定这幅画描绘的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城郊人民的种种活动",画面上描绘了"一些清明节的风俗特征,如上坟、探亲、轿上插柳枝、大店铺装饰了'彩楼欢门'等"。

但从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节提出了不同意见。

孔宪易先生在他的《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中,对画面中所描绘的内容提出了八点质疑:

第一,画卷的开始,画着一队小驴驮着木炭从小路上走来,"这是画家首先告诉读者,这是秋天,冬日不久将要来临,这些木炭是东京准备过冬御寒用的。"秋季运输冬季的货物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商人早在春天就营运冬天的货物,不仅时间上太早了,而且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第二,画面上有个农家的短篱笆里,长满了茄子一类的植物,赵太丞家门前的垂柳枝叶茂盛,画面上还出现了光着上身的儿童,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节时的景象。

第三,在画面上有一群人正在往城里走,其中有人拿着扇子、光着膀子,他们很可能是秋猎之后回城的。

第四,画面上有十几个拿扇子的人物,扇子应该是夏秋季节用来驱暑、驱蚊的,如果画上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就不对头了。

第五,画面上还多次出现草帽、竹笠,而图中根本没有下雨,这些东西肯定是遮挡阳光用的。如果画面上真是清明时节,根据当时汴京的天气,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第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暑饮子"的茶水摊。这就足以说明当时的季节了。

第七,在大桥的南岸、北岸和桥上,有好几处摊子上摆着切好的瓜块,它们很像是西瓜。

第八,画面上有一家临河的酒店,在条子旗上写着"新酒"两个字。据专家考证,在宋代,"新酒"是在中秋节前才卖的。至于那些"彩楼欢门",是当时汴京酒店的永久性建筑,并不是清明特有的标志。

孔宪易先生还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从汴京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景色,所以才把它叫做《清明上河图》。

孔先生的这个题解,虽然没有充分的依据,但他的几点

质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真是清明时节吗?

人们期待着专家学者们早日揭开这个谜。

1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