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在竞争的格局依然剧烈而新的秩序又没有建立起来之前,皇权的过渡最难,尤其是刘备这种合法性本就备受质疑又遭遇大败的乱世帝王。
章武三年(223)四月二十四日,蜀汉皇帝刘备驾崩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岁。驾崩之前,他以诸葛亮和李严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太子刘禅,维持蜀汉艰难的局面。
之后,诸葛亮被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虽然也是顾命大臣,但毕竟只是副手,而且是驻扎永安,根本不能和成都的诸葛亮相比。
也就是说,刘备身后,蜀汉已经切换为另一种运转机制,实行二元政治:皇帝刘禅垂拱而治,丞相诸葛亮负责打理一切内外事务。为了进一步突出诸葛亮的地位,刘备去世前还特别交代刘禅:“你要将丞相当作父亲一样对待。”同样的话,他也讲给了鲁王刘永。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蜀汉当时面临的局面非常严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遍观蜀汉群臣,也就只有诸葛亮的能力和忠诚指数能够承担如此重任。
而蜀汉当时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存亡问题;合法性问题。
首先,刘备遭遇了夷陵大败,此战让蜀汉和东吴由盟友关系发展为敌对关系,刘备退守永安之后,不仅要防备曹魏,同时还要应付东吴,这对只有一个益州的蜀汉政权来说本就是个不小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蜀汉的勋贵大多还在这次战斗中战死,加上之前凋零的关羽、张飞等人,蜀汉能够拿得出手的军事精英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应对曹魏或者江东的进攻。
这还只是外部压力,蜀汉最大的压力其实是来自内部。自打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就面临合法性问题的困扰,加上随后又称帝,刘备就更被这个问题所折磨。虽然他将自己打造为汉高帝刘邦和汉世祖刘秀事业的接班人,但在益州士大夫群体眼中,他就是妥妥的侵略者。
由于合法性受到质疑,又遭遇了荆州被东吴奇袭、关羽被杀、东三郡被曹魏所占的败绩,刘备的个人威望是断崖式下跌根本无法驾驭益州局势。
为了更好的统筹益州全局,刘备就想到了发动战争积累军功这条路,为了稳妥起见,他将目标对准了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的东吴。但结果却是,蜀军被吴军火烧连营七百里,败得是一塌糊涂。
夷陵之败加剧了蜀汉的危机 图源/剧照
本来就威望不足,如今又遭遇夷陵大败,刘备的个人威望已经跌到了最低点,甚至到了他不得不自己镇守国门以应对危机的地步。
当年曹操在经历赤壁之败后有多慌,如今的刘备就有多焦虑。而刘备不管是在地盘、能力、威望、军功层面都是不能与曹操相比的。他的压力肯定比曹操更大。
刘备之败马上就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章武二年(222)十二月,在得知刘备病重的消息之后,汉嘉郡太守黄元马上就发动叛乱。在刘备驾崩前后,发动叛乱的还有:牂牁太守朱褒、益州大姓雍闿、越嶲王高定...
都在以起兵的方式挑战蜀汉的皇权。
士大夫群体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是暂时屈服于刘备的兵威而不得不低头罢了,实际上,他们更认同曹魏的天命。如今,刘备死在了创业路上,他们更认为刘备口中所说的“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根本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骗他们的。不然,他怎么就连续遭遇败绩,还中道崩殂。
可以肯定,只要蜀汉有崩盘的迹象,益州文武马上就会终结刘氏在益州的统治。
对于蜀汉的危机我们可以参考曹魏集团,曹操经过一生的打拼,军功赫赫,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北方大地,且以时间为杠杆对敌对势力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消化。就这,曹操于公元220年薨逝之后,曹魏内部都发生了臧霸在洛阳的别军和青州兵敲锣打鼓离开的事。当时,曹丕是一点脾气也没有,为了顺利实现权力的过渡他甚至不得不向青州兵妥协,交代地方官吏不要为难他们,并对他们提供一定的补给。
曹魏尚且不能保证权力的顺利过渡况且蜀汉那么脆弱的局面。
同时,蜀汉也存在和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由于刘备新占益州,根本来不及消化边缘地区,所以南中的少数民族根本就对蜀汉政权没有什么认同感,叛乱那就是意料中的事。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之前要出兵解决南中问题,原因就在这里,必须在稳定南中之后才能发动对外战争。
同时,曹丕还发动猛烈的舆论攻势,动员曹魏的士大夫群体写信给益州的许靖等人,让他们认清形势,早点去掉帝号,投降曹魏。刘备死后,就连诸葛亮都收到了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人的书信,让蜀汉主动归降。
可以说,当时的蜀汉面对的内外局势都是极其严峻的,稍有不当,就会万劫不复。
至于如何应对,刘备生前已经有所安排和交代:为了化解内部矛盾,刘备以益州派的李严和荆州派的诸葛亮同为辅政大臣以拉拢益州士大夫群体,以期保持内部的稳定;外部危机,只剩和东吴继续结盟这一条路;合法性问题,只能是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以剿贼兴汉的实际行动来保持政治正确。
虽然刘备知道,以蜀汉的体量主动去进攻强大的曹魏是鸡蛋碰石头的行为,但是如果不这样做,蜀汉在合法性受到挑战的情况下首先就会从内部瓦解。
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蜀汉存在的前提就是北伐 图源/剧照
既然不作为是死,那还不如主动作为,说不定还有一丝希望。只要复兴汉室的大旗不倒,那么蜀汉就是合法的,就能聚集起更多忠于汉室的力量同时压制内部的不安势力,刘禅的皇位也就能安全。
刘备在去世之前可算将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所以,北伐曹魏根本不是诸葛亮的主意,而是刘备的临终交代,这就是诸葛亮口中所说的“先帝遗志”。
为了进一步突出蜀汉的政治底色,诸葛亮还在刘备驾崩的当年改了年号,改元“建兴”。大家对于蜀汉此举,都从礼制层面对其进行批评,岂知诸葛亮也是无奈之为:改元建兴正是向外界表明蜀汉将重建汉家秩序,复兴汉室的意志。
再说,西汉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东汉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武”,蜀汉以“建兴”的年号再开新的纪元,这样更能突出蜀汉是东西两汉的继承者。
诸葛亮在高举兴复汉室大旗的同时也对益州内部的人事进行了调整。先是将新人廖立以“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的罪名废为平民,发配到西北偏远的汶山郡,接着又处理了旧人中的来敏。完了又在建兴九年(231)利用粮草督运事件将旧人的领军人物李严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
以李严被打倒为转折点,益州本地势力暂时被压制下去,蜀汉在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的领导下暂时拧成了一股绳。
完了就是扛起北伐的大旗,将蜀汉政权打造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既转移了内部矛盾,又能使蜀汉政权始终保持政治正确。
当然,为了顺利北伐,诸葛亮还主动恢复了与江东的联盟关系,以蜀汉加东吴的“南朝”新格局与北朝的曹魏对峙。
读史的人总是非议诸葛亮自杀式的北伐行动极大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岂知蜀汉唯有如此才能延续其政治生命,维持脆弱的稳定。实际上,刘备让诸葛亮扛起北伐的大旗也不是志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是让诸葛亮以北伐的行为保证蜀汉政权的生命。
因为,从刘备入蜀的那一刻起,蜀汉的前途命运就已经注定,只能维持偏霸的格局。
为此,刘备甚至还对诸葛亮做了这样的交代:“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说这话的意思不是授予诸葛亮在刘禅扶不起的情况下取代刘禅的地位自王蜀中,而是说,如果刘禅不配合北伐,诸葛亮可以自己干。
刘禅本质上还是北伐事业的主导 图源/剧照
对于这点,笔者是完全赞同饶胜文在《大汉帝国在巴蜀》一书中的论点。
虽然刘禅在诸葛亮时代是虚君的角色,其作用不过是垂拱而治,负责祭祀等相关事宜,但北伐大业依旧是以刘禅为主导,诸葛亮只是具体的执行人。如果刘禅和诸葛亮意见相左,不支持北伐,诸葛亮就以先帝的意志自己干。
要知道,以刘备的汉室血统,彪悍的个人能力,资深的江湖地位,尚且不能驾驭益州,诸葛亮更不可能自王于关中。因为,他比刘备更没有政治合法性。如果诸葛亮有篡逆的心,想重开新局,那么蜀汉只能亡的更快。
再假设一下,就算诸葛亮有颠覆蜀汉政权的心,那么也必须保证其能够连续灭魏、灭吴,彻底摧毁旧秩序,以强大的军功取而代之。
显然,诸葛亮不可能做到这些。
所以,诸葛亮的余生注定是一条悲壮的路:以自杀式的行为不断北伐,尽量延长蜀汉的政治生命。
一个字:苟。包括蜀汉政权和皇帝刘禅。
什么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这就是。
但是,诸葛亮能够在刘备败军、驾崩之后受命于危难,以一己之力维持了蜀汉内部的稳定并大大延长了蜀汉的生命周期,这已经算是成功。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世界上从来不缺有才干的精英,而是有强悍精神的人。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始终有其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其精神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父子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辅佐简直就是幸运中的幸运。
丞相千古!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