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医生“判了”冠心病十年的患者,经过我的详细分析和冠脉造影检查后,摘掉了冠心病的帽子,她每天吃大把的药,造成了肝功能的损伤。原来这位患者有点焦虑症,经抗焦虑治疗后,近十年没住过院。
其实,很多冠心病的患者至少存在5个误区:
一是没确诊长期吃药。以前冠心病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只要有胸闷胸痛的表现,结合心电图有缺血的改变,就被医生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其实,这部分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根本不是冠心病。
因为确诊冠心病,需要规范吃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吃他汀类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并且要终身吃药,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在吃药前一定要确诊,避免误判。
目前能够确诊冠心病的方法较多,如果危险因素较多,比如长期大量吸烟喝酒,血脂血糖、血压升高,饮食不节制等,并且胸闷、胸痛的症状典型,每次发作数分钟或者十余分钟,休息或者含硝酸甘油能很快缓解,说明冠心病的可能性很大,建议直接冠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并且对于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直接介入治疗。
如果怀疑冠心病,但危险因素较少,症状不典型,可以选择无创的检查方法:
心电图运动试验,可以在运动平板或者踏车上运动,看心肌缺血的情况。如果有问题再进一步造影检查。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评估心肌的血流情况,通过摄取图像显示心肌灌注的区域。如果发现心肌缺血,间接说明对应的冠状动脉可能会有狭窄。
冠状动脉CT成像(冠状动脉CTA):通过CT扫描获取冠状动脉的详细图像,评估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如果冠脉有较为严重的钙化,患者心跳较快,误差可能会较大。
二是确诊后不认真吃药。有的冠心病患者已经明确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以上,斑块不稳定,表面有溃疡、炎症反应等,就需要长期吃他汀类加阿司匹林这类药物,有人吃药不规范,不注意生活方式的管理,这样的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对于确诊的冠心病高危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吃药,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让斑块更加稳定。
三是认为支架后人就废了。有的人拒绝放支架,认为一旦放了支架,人就废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医生之所以会放支架,是因为这个血管出现严重的狭窄,达到75%以上,关键是这个斑块不稳定,反复发作心绞痛,随时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这时的血管一方面靠药物治疗,另一方面需要用支架把狭窄最重的部位撑起来,让血管通畅。
支架治疗后的血管,血流通畅了,心肌缺血就得到了改善,发生血管堵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人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而不是说废了。
四是不重视“残余风险”。有的人支架也放了,但过一段时间血管又堵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没有管理好“残余风险”。
也就是说,治疗不到位。血管的逐渐硬化堵塞,除了和年龄、遗传有关外,和吸烟喝酒、高脂肪饮食、不运动、精神高度紧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关系密切。
冠心病的患者一定要管理好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戒烟戒酒,低脂肪、高纤维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减少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管理好体重。
要求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把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 mmol/L以下,病情不稳定的冠心病,控制在1.4mmol/L以下。
五是不重视危险信号。冠心病的朋友要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因为多数急性心梗的患者,在发病前几天都是有征兆的。学会识别,尽早干预,才能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冠心病的朋友,出现4个表现,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一是突发的胸闷胸痛。表现为压迫感、濒死感,伴有大汗淋漓,甚至呼吸困难等,发作前可能有劳累、激动等诱因。持续半小时不缓解。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二是胸痛的频率明显增多。原来一个月发一次心绞痛,现在几乎每周都有发作,甚至一天可以发作几次,这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很可能是心梗的先兆。
三是胸痛伴有晕厥。对于冠心病的人,如果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出现一过性晕倒,持续几秒钟又清醒,这种情况也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冠脉的主干血管一过性堵塞,随时有生命的危险。
四是胸痛伴呼吸困难。如果因为胸痛,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哮喘发作,说明严重的心肌缺血影响了心脏功能,出现了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要高度重视,是病情危重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