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守业更比创业难,创业成功只是开始,如何守业才是对创业者的长期挑战,同理,守财的难度比赚钱更难,需要一套综合体系的支撑。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从此,对于亡秦教训的总结就成为了帝国君臣工作的重点,因为,强秦是他们亲手摧毁的,始皇开创的江山也只是十几年的周期,说崩溃就崩溃。
大秦的二世而亡让大汉君臣深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相比创业的九死一生,如何守住江山才更具挑战性,这不仅需要一套综合体系的支撑,更要保证在前进的道路上尽量避免犯致命性的错误。
不过最初的刘邦似乎还没从创业的激情中走出来,还停留在马上打江山马上守江山的思维中,认为自己的个人魅力、威望、能力完全可以轻松玩转天下。是陆贾一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将他喊醒,从而主动下马切入文治的轨道。
讲真,如果没有大秦二世而亡的案例摆在面前,刘邦绝对会迷信武力、个人能力等这一套刚性化的东西,但正是大秦的迅速崩亡让他看到了守业的挑战性,明白了建立大汉只是长征之路的开始的道理。
于是,秦朝曾经踩过的坑就被一一列举了出来,完了大汉君臣再动用集体智慧讨论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秦朝全面郡县,汉朝就分封和郡县两张牌同时打;秦朝透支民力,汉朝就无为而治;秦朝持续开拓,汉朝对战争保持了最大克制,甚至为了发展经济而暂时和匈奴谈和...
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跳出周期,保证刘氏江山的千秋万代。
直到汉武帝时,讨论亡秦之失依然是帝国庙堂的主题,大汉的谨慎由此可见。
但即使如此,帝国在前进的过程中还是经受了诸多挑战:陈豨、英布、卢绾等异姓诸侯王的叛乱;平城之围;冒顿单于对帝国权威的挑战;七国之乱...
由此可见,创业的困难是暂时的,但守业过程中的挑战却是始终存在,如果不能以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接受守业的挑战,那么帝国就很难避免亡秦的命运。
事实是,直到汉武帝时,维持帝国运转的整体系统还没有完善,比如,意识形态领域的空白、处理刘氏诸侯的终极方案等问题。
也就是说,守业本质上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只不过其周期更长而已,需要大汉天子一刻也不能放松。
正是靠着这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帝国才能顺利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不仅缔造了文景之治,还能在用兵匈奴之后再次回归发展的轨道,实现了昭宣中兴。
为什么汉武能够避免亡秦之失,就是因为他明白守业比创业更具挑战性,危机更多,所以才克制住了对功业的进一步扩张。
汉武帝有亡秦之失的警示 图源/剧照
本质来说,汉朝之所以会在宣帝之后走上下坡路,实际上还是大汉天子态度的转变,在和平环境和统治惯性的作用下,汉朝皇帝已经不能以创业的心态对待守业这件事,从而使长期积累的矛盾被不断放大,最终造成了帝国命运的不可挽回。
当然,每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是一个大命题,但是守成天子不能以创业的心态对待守业这件事绝对是重要原因。
以史为鉴,对于个人来说,守财的难度比挣钱更难。在社会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个人在遽然得到一笔钱之后又会迅速失去,甚至因为曾经扒着井沿看了一眼从此得了精神绝症。典型案例就是那些彩票中奖者和拆迁户。
而问题的根本又是因为,这些人不具备守财的能力。
钱是有灵性的,当它发现持有者不能用财富做一些正向的事情之后,就会迅速离去。所以,人一定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自己有钱了之后怎么来分配财富,这是在挣钱的过程中就要提前想好的事,如此才不会在巨额财富面前乱了阵脚。
财富,必须动起来,也要用在正向的事情上,如此才能长久持有。
当然,也只有厚德者才能驾驭巨额财富,这个德既包括道德、能力,也包括能量。本质来说,那些守不住财富的人还是德行太浅,能量太低。
而且,穷人在突然得到财富之后大多会以报复性消费的方式将自己的经济情况广而告之,而这又往往会吸引来打他兜里钱主意的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收割你财富的方法,你防守都来不及还主动吸引敌人,还是穷得时间太长了,把持不住自己。
个人认为,最好的守财方式就是,不让别人知道你是有钱人。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就是,身怀巨万,但往人群中一站就是路人甲,根本不会吸引到噩运。
另外,越有钱还应该越俭朴,以有意吃苦的方式来平衡这种能量差。为什么那些大富豪都喜欢穿布鞋,过俭朴生活,原因就在这里。
一定要将挣钱上升到战争的高度,同时一定要将守财上升到守护城池的高度,如此才能在拥有财富的同时,平稳地度过一生。
说回历史。大隋是史上创业最顺利的王朝,在北周宣帝宇文赟驾崩之际杨坚就以外戚的身份拿到了驾控北周的核心权力,完了又在公元581年二月十四日登基称帝。所以,清朝的赵翼才会说:“古来得天下之易者莫如隋文帝。”
隋文帝得天下最容易 图源/剧照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文帝将大隋在经济领域也带入了一个让历代王朝仰望的高度,据史书记载,开皇年间大隋积累的粮食足够维持帝国五六十年的消耗。
而且,文帝在位期间也始终是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的,有时候甚至一边吃饭一边办公。文帝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深知,守业比创业更具挑战性,必须得一直保持战战兢兢的心态。
这在用兵高句丽一事上也能看出来。开皇十八年(598),在东征高句丽遭受重创之后,文帝马上就停止了用兵,怕的就是战场上的败局引发政治的动荡,进而威胁皇权。
但炀帝却是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推进他掩吞周汉的政治雄心,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三征高句丽...全是大手笔,极度消耗了文帝积累的财富。三征高句丽更是使帝国存在的内忧一朝爆发,最终炀帝也拿到了一个身死国灭的悲剧下场。
炀帝之所以会拿到一个悲剧的结果就是因为,他对自身的定位是模糊的:大隋二代天子的使命是守业,但炀帝却在即位之初就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大业”的定位,将开拓作为大业年间的主基调。
结果呢,玩崩了。
本质来说,炀帝是因为对天下、对皇权没有一种敬畏心理,对老百姓极度不尊重,总是超越历史条件在做事,最终遭到了反噬。
大隋之亡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任何强大的帝国只要不认真对待守业这件事,也会迅速崩塌。
企业、个人也是如此。如果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财富积累然后以继续创业的心态持续扩张,那么很可能就会遭遇危机。个人也是如此,再多的钱财,如果不懂守财之道可能还会害了自己。
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物极必反。天道一定会惩罚那些违背规律做事情的人和团体。
段永平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开车不要太快,因为你无法承受翻车的风险。”
对于此,巴菲特也看得很透,在长期的投资生涯中,他并不追求财富的暴增,而是持续在有护城河优势的企业下注,追求长久的利润。用四个字来总结他的投资之道就是:
只富一次。
我们普通人也一样,不求财富的猛烈增长,只要收入能够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就行,如此就不会存在欲望膨胀,在驾驭财富层面失控的现象。
为什么李世民在登基之后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积极纳谏,就是因为,隋炀帝的案例始终在他的脑海中徘徊,使他明白守业比创业的重要性,所以才能够缔造贞观之治的盛世,自己还收获了“天可汗”的称号。
李世民有亡隋之失的警示 图源/剧照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曾经有多么辉煌,在创业阶段有多么雄武,而是他能够在克己心理的支配下守住江山,守住财富。
本质来说,李世民和隋炀帝很像,都有雄才,有干大事的欲望,而且在魏徵去世后太宗驾驭皇权时也一度失控。有学者甚至说,如果太宗能够多活几年很可能也会复制隋炀帝的悲剧。
而太宗之所以没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又是因为,他有亡隋的失败案例时刻作为警惕,而且,讨论亡隋之失一直是大唐庙堂的主题之一。
对于普通人如何能够做到完美收场,《易经》也同样给出了答案:劳谦君子,有终吉。
只有始终克制自己的欲望认真做事,并且保持谦虚的态度,就会收获完美的人生。
曾国藩也窥破了这一层,他曾经手写了“劳谦君子”四个字送给弟弟曾国荃,让弟弟在经营人生层面有理智的打法。
同时,曾国藩成功的秘诀也是:不求速胜,但求不败,然后一点点向成功靠近。
经营人生也是如此,要下笨功夫。
勉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