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章,晚清时期名噪一时的封疆大吏,官至总督,却因贪腐而被世人所不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朝廷还是他的同僚,对他的评价却出奇的高。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公认的贪官,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他在官场上游刃有余,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一、李瀚章的家世背景提起李瀚章,就不得不说起他的家世。李瀚章出身于安徽合肥的名门望族,祖上也曾出过不少有作为的官员。他的父亲李文安更是学富五车,道光十三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礼部侍郎。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李瀚章自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就在学堂中崭露头角。父亲李文安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衣钵,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李瀚章的兄弟中,老二李鸿章更是不世出的人才。李鸿章少年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久负盛名。兄弟二人常常切磋学问,互相勉励。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中,李瀚章的学识和才能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除了良好的家教,李家兄弟还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李鸿章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两家更是世交。这为日后李瀚章的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同时,交游广阔也开阔了李瀚章的眼界,他很早就意识到,在官场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单凭才学是难以立足的,还要懂得待人接物、审时度势的本领。
就这样,在名门望族的熏陶下,在父兄的期许中,在朋友的切磋鼓励下,李瀚章逐渐成长为一个博学多才、待人接物有方的青年才俊,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命运的安排往往充满玄机。李瀚章虽然出身名门,却并非一帆风顺。道光二十九年,已经21岁的李瀚章第一次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对于这个雄心勃勃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李瀚章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痛定思痛,更加刻苦用功。终于,在次年的补考中,他考中拨贡,为自己的仕途迈出了第一步。此时的李瀚章,还不知道自己日后会经历怎样的风雨坎坷,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代贪官。他满怀壮志,准备凭借自己的才干,在官场这片汪洋大海中,闯出一片天地来。
二、李瀚章的仕途起步考中拨贡后,李瀚章被选为河北永定知县。这是他从政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他才能初露锋芒的舞台。
永定地处太行山区,山高路远,经济不发达。李瀚章上任后,面对的是区区三千余户人家,和一个因年久失修而败落的县衙。然而,李瀚章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深知,只有真正为百姓做事,才能赢得民心,进而树立自己的威信。
于是,李瀚章马不停蹄,勤政爱民。他带领属下修缮县衙,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亲自指导农民改进耕作技术,并减免赋税,鼓励发展农田水利。在他的努力下,永定的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县衙的运作也日渐顺畅。
李瀚章在永定的政绩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他因此多次得到嘉奖,并被调任邢台知县,后又升任直隶州知州。在这些岗位上,李瀚章都尽心竭力,政绩斐然。
然而,真正让李瀚章大展拳脚的,还是咸丰三年曾国藩奉旨组建湘军。次年四月,曾国藩设立湘军粮台,需要一个才干出众之人总理粮饷。此时,曾国藩对昔日世交之子李瀚章已有所耳闻。在一番考察后,曾国藩果断地将这个重任交到了李瀚章手上。
对于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李瀚章感激涕零。他深知粮饷对于军队的重要性,立誓要不负所托。湘军创建之初,军饷匮乏,给养不足,官兵怨声载道。李瀚章秉承"为将惜兵,为兵爱将"的原则,在粮台呕心沥血,使浩浩荡荡的湘军终于做到了粮饱弹足。
李瀚章总理粮台期间,表现出色,多次受到曾国藩的嘉奖。他审时度势的才能,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无不让这位苛刻的湘军统帅刮目相看。曾国藩曾这样评价李瀚章:"其人颇有吏才,处事精细,甚属得力。"
在湘军的带提下,李瀚章的才干如鱼得水,迅速成长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熟悉了军中事务,学会了驾驭下属、笼络人心的本领,为他日后的军政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曾国藩和湘军这个平台,李瀚章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咸丰八年,他被委以江西南赣南道员重任。此后,又相继出任广东督粮道、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等职。
然而,战火纷飞的年代,官场变幻莫测。同治三年,太平天国战争进入尾声,曾国藩因功升任两江总督,进京赴任。此时的李瀚章虽官居广东布政使,却也隐隐感到前途未卜。他明白,在这个动荡的时局下,只有紧紧跟随曾国藩,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机会很快就来了。同治四年,李瀚章因功升任湖南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从此,他步入了更加广阔的政治舞台,开始了更加传奇的人生历程。
这一路走来,李瀚章凭借着过人的才干和智慧,在仕途上节节攀升。然而,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他的人生轨迹,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个曾经清正廉洁的青年官员,那个意气风发的湘军幕僚,渐渐被野心和欲望所蒙蔽,渐渐迷失在了官场的迷雾之中。
三、李瀚章的为官之道李瀚章在官场上的起步可谓顺风顺水,这与他过人的才能和智慧是分不开的。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是总理粮台,还是出任地方大员,他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
早在李瀚章总理湘军粮台时,他就展现出了精细理财的本领。湘军创建之初,军费匮乏,给养不足,士卒怨声载道。李瀚章上任后,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军饷,并在开支上精打细算,使湘军官兵终于吃上了饱饭,士气大振。曾国藩对此赞不绝口,认为李瀚章"甚是得力"。
除了理财能力,李瀚章在地方任上也颇有建树。他在广东督粮期间,就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并改革钱谷亏空的弊端,使民生得以改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使当地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李瀚章在官场上的顺风顺水,也离不开他深谙官场之道。他为人圆滑,善于察言观色,对上谦恭有加,对下却不失威严。无论是面对京官还是地方士绅,他都能巧妙地维系关系,赢得支持。这种内圆外方的本领,使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然而,李瀚章在位时,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有一次,他在任湖南巡抚期间,因为一时糊涂,错判了一起案件,导致几个无辜百姓家破人亡。事后,在朝廷和舆论的压力下,李瀚章不得不出面道歉,并赔偿了受害者家属。这件事对他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凭借着他的人脉和手腕,很快就化解了危机。
总的来说,李瀚章在官场上的表现,可以用"内圆外方"四个字来概括。他善于理财,重视民生,深谙官场之道,是一个颇有政治智慧的官员。然而,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他的为官之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李瀚章虽然能力出众,但他绝非一个洁身自好的清官。相反,他早年即有贪腐之嫌,只是当时尚能收敛。据史料记载,李瀚章在广东督粮期间,就曾经收受贿赂,为一些不法商人提供庇护。当时的两广总督对此有所察觉,曾经对李瀚章进行过警告,但碍于他与曾国藩的关系,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李瀚章权倾一时的后期,他的贪腐之风更加肆无忌惮。无论到哪里赴任,他都要向当地官员和商人索取贿赂,甚至连下属也不放过。据说,就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要孝敬他几十万两白银,才能免于被参劾的命运。
面对下属的孝敬,李瀚章并不吝啬回报。他广开铺官之路,为那些送礼的官员大开方便之门,升官发财不在话下。久而久之,他在官场上就有了"李铺子"的绰号,意思是只要肯出钱,什么官都能铺排到。
当然,李瀚章的贪腐之风,并非人尽皆知。他深谙官场之道,行事低调,从不张扬。同时,他还善于笼络人心,对那些孝敬他的下属,总是能给予适当的回报。这样一来,虽然他的贪腐之风日盛,却鲜有人敢于揭发。
四、李瀚章的贪腐之路李瀚章在仕途初期,还能保持一个清官的形象。然而,当他的官越做越大,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慢慢地开始迷失在了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之中。
据史料记载,李瀚章自从升任总督以来,就开始大肆敛财,搜刮民脂民膏。无论到哪里赴任,他都要向当地的官员和商人索取贿赂。就连一些小县令,也要孝敬他几十万两白银,才能免于被参劾的命运。
李瀚章的贪腐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勒索下属,向商人收取"保护费",甚至连百姓的土地都不放过。据说,在他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曾经强占了不少良田,置办产业,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在他的庄园里当佃户,承受剥削。
面对下属的孝敬,李瀚章并不吝啬回报。他广开铺官之路,为那些送礼的官员提供便利,升官发财不在话下。久而久之,他在官场上就有了"李铺子"的绰号。据说,但凡肯花钱的,无论资历和才能如何,在李瀚章这里,都能得到一官半职。
李瀚章之所以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地贪腐,除了仗着自己的权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笼络人心。对于那些孝敬他的下属,无论是在升迁还是缓解处罚方面,他都会给予适当的回报。这样一来,那些送礼的官员就心甘情愿地成为他的支持者,为他所用。
当然,并非所有的下属都愿意向李瀚章行贿。有一些正直清廉的官员,宁可放弃升迁的机会,也不愿同流合污。对于这些人,李瀚章虽然不会明着处罚,但也会想方设法地打压报复,让他们在官场上寸步难行。
李瀚章的贪腐之风,在他担任两江总督期间达到了顶峰。当时,他的权力已经膨胀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敛财。据史料记载,在他的幕府中,经常是银币成堆,妇人成群,奢靡之风甚于王侯。
然而,李瀚章的贪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没有招致皇帝的问责,但却引起了不少正直官员的不满。有几次,一些御史曾经上疏弹劾李瀚章的贪腐行为,但都被李瀚章用各种手段化解了。
李瀚章之所以能在贪腐的路上走得如此之远,除了他的权势和手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深谙官场之道,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他从来不会把自己的贪腐行为暴露在阳光下,而是用各种手段掩盖起来,同时还善于笼络人心,结交权贵,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然而,李瀚章的贪腐之路,终究还是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他虽然没有受到皇帝的惩处,但却在民间留下了骂名。在许多人眼中,他已经成为了贪官污吏的代名词,是清末官场腐败的典型代表。
五、李瀚章的评价与结局李瀚章在位的二十多年间,虽然贪腐之风日盛,但却从未遭到过弹劾。这其中固然有他善于笼络人心,勾结权贵的原因,但也不能否认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手腕。
在李瀚章的治下,无论是湖广还是两江,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他处理政务有方,对下属也较为宽厚,很少会主动得罪人。这样一来,虽然他的贪腐行为引起了不少正直官员的不满,但却没有人愿意冒着得罪他的风险来弹劾他。
不仅如此,李瀚章在位期间,还曾多次出面调停地方争端,平息民变。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能够从容应对,施展他的政治智慧,最终化解危机。这些举动,也为他赢得了一些声誉,使他在官场上的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李瀚章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从不轻易弹劾别人。在那个官场险恶的年代,弹劾上司或同僚,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不少官员为了升官发财,都不惜使用这种卑劣的手段。但李瀚章却从来不屑于此,他宁可用别的方式去笼络人心,也不愿意主动去害人。
这种不同流合污的态度,让李瀚章在官场上赢得了"官场佛爷"的美誉。许多官员都知道,只要不主动得罪李瀚章,就不用担心被他参劾。因此,尽管李瀚章的贪腐行为人尽皆知,但却鲜有人敢于揭发他。
李瀚章的一生,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他在位期间,政绩平平,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多少实质性的贡献。相反,他的贪腐行为,却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然而,他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善于笼络人心,处理政务有方,在官场上的表现,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
光绪二十五年,李瀚章在任两江总督期间病逝。朝廷为他赐谥"勤恪",这个谥号,既是对他政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为人处世之道的赞誉。然而在民间,人们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为官清廉,笼络人心有方;也有人指责他贪赃枉法,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