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长春的高空抛物致人死亡案件终审判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被害人的姐姐娄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始终未得到一句道歉。在宣告裁定后,被告人母亲在得知结果后也在流泪,但凶手周某仍然是很麻木的状态,周某仍然是希望以故意杀人的手段实现其获死刑的目的。”娄女士认为,除了抛砖者,物业、夜市管理方等均应对该事件负责任,将追究涉事相关机构、部门责任。娄女士表示:“不管做什么我妹妹已经回不来了,我们追责的目的是让涉事单位意识到,不能这么麻木,要对老百姓的生命负责,避免再有无辜的受害者出现。”
高空抛物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社会行为。类似行为从心理角度分析往往与攻击性、疏离感和对他人生命价值的漠视密切相关。
高空抛物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去个性化”特点,即行为人在抛物时往往处于一种隐匿的状态,难以被识别。这种匿名感使得施害者更容易忽视行为的后果,甚至漠视他人的安危。周某选择高空抛物,可能正是因为这种隐匿性给予了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权力感。
同时根据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描述,周某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表现得情感麻木,甚至在执行死刑前仍未展现悔意。这样的情感麻木可能与某种情感隔离相关。情感隔离是指个体在面对他人痛苦时无法感同身受,这可能源于长时间的社会挫折或内心的孤立感。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化或个人情感压抑的个体,容易通过极端行为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困境。
攻击性与自毁倾向:周某似乎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获得死刑判决,这与心理学中的“自毁倾向”相关。某些个体在感到自己生活失控或长期受到压抑时,会通过极端行为寻求解脱,周某很大程度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内化的痛苦未被及时发现和干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当然了除了行为个体的心理因素之外,这起事件也暴露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受害人家属娄女士表示,除了周某的责任外,物业、夜市管理方等相关机构也负有责任。这一观点揭示了在社会系统中,许多时候人们对潜在危险的麻木与忽视。
在许多高层住宅区,类似高空抛物的潜在风险长期存在,但物业和管理部门并未采取足够的措施进行预防。“社会冷漠效应”解释了这一现象,即人们对频繁出现的危险因素习以为常,直到灾难发生才引发关注。这种冷漠不仅表现在个体行为中,也体现在系统性管理的不足上。
对于像周某这样的个体,可能长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社会和家庭并未提供足够的支持。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管理、冲动控制和社会情感技能的欠缺,常常是导致极端行为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无法获得及时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导致问题积压,最终以极端方式爆发。
无论是行为者的个人心理问题,还是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这次悲痛的事件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追责,更需要通过心理干预和社会教育,提升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公共安全意识。
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您对这个审判,对这件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希望能看到您的看法。